在現(xiàn)代社會,身份證是出行必備。而在古代,流動人口經(jīng)過關卡也需憑“身份證”放行,當時稱為通關文書,上面寫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膚色、身份等,以便過關時核驗。里耶出土的秦簡牘中有一枚上面寫有:“故邯鄲韓審里大男子吳騷,為人黃皙色隋面,長七尺三寸……”當時的“身份證”雖然不像今天有照片,但是有相貌說明,這可以說是人臉識別的原始形態(tài)了。
通關文書簡
據(jù)記載,秦朝在要塞、渡口等重要場地設有關卡,稱為“關津”。出入關卡必須出示通行憑證,不同人員持用的證件不盡相同,嚴禁無證及持用非法證件者出入。設關卡的目的,戰(zhàn)時為軍事防御,平時控制人員往來,查驗違禁物品、緝拿罪犯等。
嚴密的關津管理,對調(diào)節(jié)人員流動,保障物資流通,維護社會治安起著積極作用,是秦朝對人口實行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