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裙裳華彩——馬面裙的古韻今風”在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正式開幕。作為協(xié)辦單位之一,廣州博物館共選送9件/套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及文化研究價值的馬面裙及服飾藏品參展。
廣州博物館藏品在展覽中的實景
(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供圖)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十分經(jīng)典和極具代表性的裙裝,其歷史悠久,外形獨特,款式合理,工藝精湛,凝結(jié)了美用一體、以文載道的人文思想。展覽依據(jù)傳統(tǒng)馬面裙的美學演變?yōu)閯澐?,始以序篇形式呈現(xiàn)出馬面裙的形制起源,后以馬面裙的定形與發(fā)展為題,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方興未艾”,展示了明代馬面裙及其同期的袍,襖等,力圖呈現(xiàn)出明代馬面裙的著裝風采。第二單元“百紫千紅”,展示了清代的闌干、月華、鳳尾及百褶魚鱗裙,輔以襖、褂,馬面繡片等,呈現(xiàn)出清代豐富的裙型與華美的裝飾。第三單元“簡雅凝練”,展示了20世紀初在西風東漸下,馬面裙形制及裝飾上的簡化。
近年來,馬面裙以其獨特魅力為眾人關(guān)注,并引領(lǐng)了一股服飾復古潮流。我館自2015年至今,征集入藏清代至現(xiàn)代不同造型、款式和裝飾紋樣的馬面裙60余件,這些藏品真實反映了三百多年來馬面裙折射的女性服飾及制作工藝演變歷程,也見證了近代以來女性社會地位變化引發(fā)的服飾變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歷史。此次我館與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合作辦展,讓特色藏品走進大學校園,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我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及其豐富內(nèi)涵。希望通過這場跨越時空的華裳之約,讓觀眾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馬面裙美學基因的流轉(zhuǎn)以及東方審美語境下的裙裳之美。
開幕式嘉賓合影
部分參展文物賞析
清 七彩緞相間貼繡如意頭仕女人物紋馬面裙
裙長94.5厘米,腰圍141厘米,下擺圍307厘米
形制具有典型清代風格,色彩豐富多姿。選用七彩暗花緞拼接而成,花緞有暗八仙、花鳥紋飾;裙門間用黑色素緞及織錦花邊均勻壓縫成條狀,相間處貼繡花卉花籃紋裝飾,層次感豐滿。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于前片中間裙門處兩兩重合,裝飾華麗,色彩綺麗,刺繡技藝精美。前裙門正中為藍色回紋地開窗彩繡仕女人物紋,仕女手持仙桃扇子,另有寶瓶紋飾,取其長壽、善良、平安吉祥之意;兩側(cè)貼繡如意紋及彩鳳花卉紋。
清 湖水藍暗花綢貼繡花蝶紋馬面裙
裙長100.5厘米,腰圍122厘米,下擺圍252厘米
為清代馬面裙中常見形制,裙幅沒有褶裥,用黑色素緞及織錦花邊制成細條狀,均勻壓縫在裙身側(cè)面,形似欄桿。這種做法在清末應(yīng)用廣泛,因此叫襕干式馬面裙。選用湖水藍暗花綢面料,暗花為云紋及盤長紋,裙門貼繡、打籽繡蝙蝠團花紋,平金繡勾勒圖案輪廓。裙身另有多道緣飾,做工精致,寓意吉祥,層次豐富。
民國 紅緞地繡仙鶴荷花紋馬面裙
裙長75.5厘米,腰圍97厘米,下擺圍198厘米
選用紅色緞面為地,織有金色團花暗紋,裙腰采用紅色棉料縫制,低腰,有紐扣。裙幅及裙門中部繡仙鶴、荷花紋,裙門兩側(cè)及裙擺處有粉色波浪形織錦邊,裙門下擺繡江崖海水紋。
民國 淡湖水綠羅地女衣
及粉紅暗花綢繡花鳥紋魚鱗馬面裙
衣長94厘米,通袖長141厘米,下擺寬61厘米;
裙長104.5厘米,腰圍140厘米,下擺圍172厘米
形制為上衣下裙,上衣為淡湖水綠羅地女衣,面料有梅花、竹子暗紋,立領(lǐng),右衽斜襟,有盤扣與紐扣相結(jié)合的裝飾;領(lǐng)口、衣襟與衣擺處有多重緣飾,分別為雙重黑色波浪邊內(nèi)飾連枝花卉紋、黑色包邊內(nèi)飾波浪紋邊,增加層次感。長袖,衣袖直身平口,袖口有粉紅緞繡花鳥紋挽袖,可拆卸清洗更換,類似現(xiàn)代袖套。下裳為魚鱗百褶裙,質(zhì)地為粉紅暗花綢面料,裙腰為白色棉布。裙門與裙擺邊緣嵌花卉紋、淡紫色細邊與湖藍色緞質(zhì)包邊,用色大膽;裙門繡小鳥蝴蝶、連枝花葉紋,精美細膩,栩栩如生,方寸間得見女紅技藝的精妙絕倫。
撰稿 | 羅瑋娜
美編 | 謝佳璇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宋 平
劉 斌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