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妻子是西安人,我們在家百分之百地說中文。她總是用中文跟我家三只貓說話,如果我對它們說泰語,它們是聽不懂的,所以我也不得不用中文跟貓說話。”
這位和家貓說中文的泰國學者名叫洪文發(fā)(Sittithep Eaksittipong),是一名華裔泰國人。和中國的血脈與文化親緣,是洪文發(fā)進行泰國華人社群研究的起點,并貫穿于他日后穿梭于泰國、中國、新加坡、美國之間求學的日子里。
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帶大的他,記得幼時的自己是見慣了滿屋子的漢字,聽慣了老人們說潮州話的?!坝袝r候我也試著說潮州話或普通話,讓他們感覺好點。”曾在中國讀高中的爺爺有時用普通話和他交流,并希望他能夠學點中文。
20世紀90年代末,洪文發(fā)開始去周末學校系統(tǒng)性地學習中文,“那時候中文學習在泰國開始興起,我想我算是第一批或第二批開始學習中文的人”。雖然因為學業(yè)的壓力,中文的學習一直斷斷續(xù)續(xù),但上大學后,他再次修讀了中文課。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如今的他,已經(jīng)可以順利在國際會議中用中文演講。
味覺,是另一條記憶的線索。他記得,老人們在家傾向于做中餐,“我第一次吃燒賣,大概是五六歲的時候吧”。兒時的味覺記憶,成年后依然留存。到新加坡讀博的第一天,洪文發(fā)就想買點燒賣,沒想到中文幫上了大忙,“賣燒賣的阿姨英語口音重,我聽不懂。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她是新加坡華人,所以我開始說普通話。這下我們很快理解了對方,一切在一分鐘內(nèi)就搞定了”。
除了語言和味覺,過年也是他的文化記憶?!暗搅舜汗?jié)期間,只有有中國祖先的人才會保持過年的習慣,特別是孩子,就更不愿意錯過這個節(jié)日了。為什么呢?因為孩子們會收到很多紅包。所以我那時連續(xù)好幾年為了過年跟學校請假。老師總是抖抖肩笑著說,‘沒關系,他是泰籍華人,過年嘛’。”后來,過年的習慣并未在年歲漸長的忙碌日常中消失,每逢春節(jié),他仍然和妻子一起回妻子的老家西安過年。
2014年2月,洪文發(fā)回到太太的老家西安過年。
致力于研究中泰之間“流動”的人與思想的洪文發(fā),不知不覺地也成為一位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的文化使者。
在哈佛燕京學社訪學期間,他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傾向于提出不同視角下的問題?!闭劶叭蛞暯牵岬劫M正清先生,“要理解中國,我們需要不同國家的人帶著不同的視角來,那將給我們一個更全面的關于中國的圖景?!比缃瘢頌榍暹~大學人文學院人文學術服務中心主任,洪文發(fā)認為,需要培養(yǎng)年輕一代“從全球視角看問題的技能,只有具備全球視角、能認識到世界不是零和博弈,才可能實現(xiàn)合作”。
2018年6月,洪文發(fā)在上海參加哈佛燕京學社90周年校友學術會議。
在他看來,對話不僅發(fā)生在學術層面,也發(fā)生于公共文化與個體交往之中。他注意到“橫空出世”的Labubu,“并不來自政府倡議,但它成了中國的新名片”。與一位曾讀過他著作的中國外交官互相答疑的友情,更是讓他相信:“個體之間的信任和連接,力量不容小覷——它開始于一個問題的解答,催生出一篇論文、一部著作,最終可能產(chǎn)生公共影響,觸及成千上萬的讀者?!?/p>
原標題:《青年研究者洪文發(fā):跟家貓說中文,希望年輕一代用全球視角看問題》
欄目主編:王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郵箱:shhgcsxh@163.com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蔣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