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上海召開。日前,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對本屆大會的意義、亮點、以及世界中國學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了解讀。
李伯重:
多重視角全面認識中國
“世界中國學的核心是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讓中國人民把中國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來了解。”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告訴記者,舉辦世界中國學大會的目的,就是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提供更好的知識,同時也讓中國人民更加了解中國。他在海外教學時發(fā)現(xiàn),部分國外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比一些中國留學生還要好,所以覺得通過世界中國學大會,也可以為中國教育事業(yè)提供更好的支持。
李伯重認為,不管是西方人看中國或者是東方人看中國,中國就是中國。但從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來看中國,則可以看到中國的不同方面。他的看法是,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把各個視角看到的不同方面融合起來,才是一個全面的中國。學術史的角度來看,過去中國沒有一個從世界的視野出發(fā)對自己進行研究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雖然有長久的治史傳統(tǒng),但基本上是出于中國人自己的視角,不是世界眼光。
“這次世界中國學大會的主題強調(diào)‘世界視野下’,我想也是出于這個考慮?!崩畈乇硎?,中國學必須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全方位來審視,每一個視角都有其優(yōu)缺點,多視角是中國人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式。
楊慧林:
讀懂當代中國須從歷史著手
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認為,要理解歷史的中國之學和現(xiàn)當代中國之學,關鍵在于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xiàn)實的世界,尋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這是一個歷史的邏輯,又是一個底層的文化邏輯。
楊慧林舉例,比如中國人講共同,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全人類共同價值,和西方人的“同”從文化邏輯上就不一樣。中國的思想是從共來解釋同,共是“相與而共”,和西方哲學邏輯里的“同一律”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只有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體系里才能既講和而不同,又講天下大同。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周易》里的陰陽、《莊子》中的東西相反而不可以相無、《道德經(jīng)》里的前后相隨,長短相依等等?!睏罨哿终J為,若要解釋現(xiàn)代的中國,只從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出發(fā),是不夠的,一定是要追溯到哲學根基上,才能把“中國”這兩個字說清楚。
楊慧林表示,這一過程不能自說自話,只從自己立場出發(fā)。得講別人能聽得懂的話,進行對話才是有效交流。一定要用世界能聽懂的語言去闡述,實現(xiàn)“中話西說”和“西眼看中國”,而世界中國學大會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平臺。
張西平:
希望世界各國漢學家迅速成長
“中國大一統(tǒng)的國家制度,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要如何理解它,只有從歷史中國入手?!北本┱Z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名譽主編張西平表示,作為一個5000年不斷的文明體,中國在全世界只獨此一例,有很多非常獨特之處。
一個例子是,1495年歐洲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主張的“國家是單一民族為主體”。而擁有56個民族的中國情況就很不一樣,其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上千年,一定要將長時段的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結(jié)合起來,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理解中國。
張西平認為,在研究中國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走出當前西方對中國的不客觀描述,而漢學家就是非常好的溝通橋梁。他們從知識論上承認中國歷史的文化多樣性。所以希望更多的漢學家來了解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并且溯源當代中國和歷史中國的關系。同時,也希望有更多全球南方國家的年輕學者到中國來學習、學漢語,希望更多的全球南方國家能夠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共同完善中國學研究。
“截至2024年,中國已與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貿(mào)易關系,尤其是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貿(mào)易往來更加頻繁,與東南亞國家的貿(mào)易往來已經(jīng)超過了歐洲。”張西平表示,研究中國學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如今中國經(jīng)濟已遍地全球,在這種情況下,更希望全世界各國的漢學家能迅速成長,投入到對中國的研究過程中。因為只有很好的研究中國,并把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結(jié)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和中國處理好關系,保證中國能很好地展開貿(mào)易往來。
沈桂龍: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的四個亮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表示,本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的亮點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在主題設計上,凸顯學術深度。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推動文明互鑒的賀信精神,本屆大會確立以 “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 為主題,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學術對話平臺,貫通對中國歷史演進與當代發(fā)展的整體性理解,從而深刻把握總書記關于中國學重大意義與時代內(nèi)涵的重要論述,強化學理闡釋,推動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在議題架構上,體現(xiàn)跨域融合。本次大會共有五個分議題,涉及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學科,既有世界中國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國學在數(shù)智時代的發(fā)展前景、中國學的代際傳承問題,也有作為中國學重要內(nèi)容的文明交流互鑒,以及如何用中國學去深入理解中國式現(xiàn)代化等內(nèi)容。
在機構合作上,匯集高端資源。本屆大會共有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六家協(xié)辦單位,承辦方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匯集了國內(nèi)高端國際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高端資源,有著強大的全球?qū)W術網(wǎng)絡和支撐力量。
在嘉賓邀請上,強調(diào)權威聲音。本屆大會除邀請前政要和國際組織相關負責人外,更加重視海外嘉賓在中國學方面的學術知名度和影響力,多位參會嘉賓是國際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中國研究專家,在專業(yè)領域造詣深厚,并在漢學研究上屢獲大獎。
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李一能
編輯:顧瑩穎 唐夢葭
編審:陳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