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日前,2025年歐美漢學家研修活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qū)開幕。當天,“文明交流互鑒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討會舉行。
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瑞士、馬耳他、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時、克羅地亞等10個國家的16名漢學家共聚上海,參加研修活動。
漢學家對中國的研究,不僅推動了文化交流,也帶給國人不一樣的視角。
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朱桂杰指出,文明交流并非單向傳播,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過程。在中外交流史上,漢學家不僅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打開了窗口,也為中國人從不同視角審視自我提供了嶄新的角度。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王欣認為,在這個動蕩變革的時代,文明對話是化解沖突對抗的破局之道,而漢學家群體正是連接不同文明的“文化擺渡人”,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上外希望與漢學家們攜手共建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與文化傳播合作網(wǎng)絡,推動文明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助力世界走向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未來。
隨后舉行的“文明交流互鑒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討會上,中外嘉賓暢所欲言。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的9位中方學者與歐美漢學家圍繞歷史和現(xiàn)代的中國、科技發(fā)展與漢語學習等話題展開研討。
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研究員指出,儒家“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歐洲人文主義倡導尊重人的價值,這充分體現(xiàn)出中歐文明在理念上的深層契合。各國學者應以跨文明學術合作為基礎,激活不同文明的智慧傳統(tǒng),在人文視野中探討技術治理與人類命運的共同課題,推動構建一個以共情、合作和多邊主義為基礎的世界知識共同體。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姜進、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宋炳輝、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等也做了分享。
漢學家們對中方學者的觀點予以熱烈回應。
當天下午,本次研修的第二場活動“以出版為橋 促文明互鑒”——歐美漢學家與上海出版人對話沙龍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舉辦。滬上出版界代表與漢學家進行深入對話交流。
本次研修活動由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承辦,將持續(xù)5日,除了專題研討和對話交流之外,還會有古籍閱覽、實地參訪等多元形式。
活動得到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圖書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上海博物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原標題:《10國漢學家齊聚上外,與滬上學者展開熱烈研討,帶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新角度》
欄目主編:姜澎 圖片來源:均受訪者供圖
來源:作者:文匯報 李相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