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廣州港,一部外貿史。
10月15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承辦的“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大展,將在第138屆廣交會開幕之際正式與公眾見面,展期一年。
本次展覽甄選來自全國收藏機構的逾200件(套)珍品,其中更有22件國家一級文物,以實證回顧廣東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中國外貿制度建設上的獨特貢獻。在全球經貿環(huán)境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展覽以歷史經驗回應現(xiàn)實命題,彰顯廣東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展覽開幕倒計時1天,南都N視頻記者擷取三個歷史坐標,結合專家解讀,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一窺廣東“互利天下”的開放氣象,感受千年商都、海絲樞紐的累世繁榮。
時空坐標:宋代
南海商船中的異域風“半成品”
隋唐時期,沿海的廣州已經成為對外貿易大港,位于廣州城西、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幾乎與城區(qū)達到同樣規(guī)模。宋代頒行的《廣州市舶條法》,成為全國性貿易法規(guī),官方甚至出臺獎勵制度吸引外國客商,海上貿易更加繁榮。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一艘滿載貨物從廣州港口離岸的商船,途經今陽江附近海域時沉入海底,成為直觀了解昔日盛況的時空膠囊,它就是“南海I號”。
作為廣東人最熟悉的一條古船,也是迄今中國水下考古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南海I號”的相關展覽已有很多。但在這次大展中,觀眾可以觀賞到一系列“南海I號”的黃金首飾,揭開更多南宋遠洋貿易的秘密。
南宋金項飾。
著名的“大金項鏈”,是1987年“南海I號”被發(fā)現(xiàn)時出水的第一件金器。它長達1.72米,由四股八條純金線編制而成,一端是長條形帶鉤,飾有花紋,另一端有四個小圓環(huán),便于調節(jié)長度,整體呈現(xiàn)出阿拉伯藝術風格。結合它的磨損程度推斷,應是船上外國乘員長期佩戴的飾物,不排除其主人本身就是從事黃金奢侈品貿易的商人,如此長的金項鏈,不僅是非凡財力的象征,可能也有“廣告作用”。
另外幾件“南海I號”的黃金制品,與這件展品屬性不同,它們被認為是船上搭載的貨物。
比如一件金帶銙(腰帶表面的裝飾配件),其底座為長方形,裝飾著精美的卷草紋和細密的金珠,中心焊有一個用金箔卷制的橢圓口鑲嵌托架,但上面并沒有鑲嵌珠寶或者玉石。那么,到底是原有的寶石脫落了,還是從未鑲嵌過呢?
南宋金帶銙。
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早年曾參與“南海Ⅰ號”水下考古工作的著名考古專家李巖,道出了其中的關竅。
他說,金帶銙被發(fā)現(xiàn)時,盛放在一個外形完整且用蓋子封閉的漆盒內(李巖稱之為“百寶箱”),其中未發(fā)現(xiàn)寶石類遺物,漆盒附近也未發(fā)現(xiàn)有物件從中泄露的跡象;“百寶箱”內提取出大大小小70余件金器,除去金葉子、碎金等貨幣,還有戒指、項鏈等幾類首飾,普遍存在“有鑲嵌寶石的托,沒有寶石”的情況。
此外,“南海I號”出水過其他帶有鑲嵌物的飾品,比如一枚戒指上鑲嵌的珍珠脫落后,其鑲嵌位邊緣有所變形,而“百寶箱”的幾類金飾上并不存在這樣的變形。
因此可以推斷,這些金器被裝入漆盒上船時,就沒安裝鑲嵌物,它們尚未制作完成,是中間產品!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貴金屬奢侈品貿易,可能存在比傳統(tǒng)認知更復雜的“產業(yè)鏈”和“供應鏈”,形成了跨區(qū)域分工協(xié)作。既降低成本,又能針對目標市場進行靈活的設計。
在李巖看來,“百寶箱”的發(fā)現(xiàn)已經超越了文物意義,更揭示了南宋海上貿易體系的全球化特征。通過整合不同文明的工藝優(yōu)勢,中國工匠成功開拓了高端奢侈品市場,在跨洋貿易中實現(xiàn)了中華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
時空坐標:明代
海內外名窯石灣窯燒出的“翠毛藍”
明朝建立后,在廣州設置市舶司,統(tǒng)轄南海貿易。毗鄰廣州的佛山,也成為四方商賈云集之地,位列全國“四大名鎮(zhèn)”“四大聚”。
佛山有石灣窯,主要分布于今佛山市禪城區(qū)石灣鎮(zhèn)及周邊地區(qū)。其制陶歷史悠久,唐宋時已有規(guī)?;奶沾缮a,而明代商品經濟、對外貿易的發(fā)達,直接推動石灣窯進入了鼎盛階段,成為海內外知名窯口。
這一時期,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增長,石灣窯的規(guī)模顯著擴大,還出現(xiàn)了陶業(yè)行會;窯灶的革新、燒制技術的提高,讓工匠們能夠制造出質地更優(yōu)、色澤更美的器物,時稱“廣鈞”。
民國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提到,明代石灣窯仿制宋代鈞窯的窯變釉,以藍釉中映露紫彩者為最濃麗,粵人呼為“翠毛藍”,形容其色似翠鳥羽毛。實際上,這是釉液在燒窯過程中自然流動變化的結果。運用窯變的原理,石灣窯工匠還燒造出了“三稔花”“雨灑藍”等精美品種。
明石灣窯翠毛釉梅瓶。
此次展覽,集中呈現(xiàn)了數(shù)件石灣窯所制的翠毛釉陶器。其中,高25厘米的明石灣窯翠毛釉梅瓶,器型特征為小唇口,短頸,豐肩至足漸收,圈足稍外撇,有元代遺風,為石灣窯明代早期陶器中的珍品。另展出明石灣窯翠毛釉蒜頭瓶、膽瓶,同樣工藝精湛,各具藝術特色。
石灣窯出產的藝術陶器,部分也成為外銷品,與日用陶瓷、園林建筑陶瓷等一同運銷海外,包括東南亞、阿拉伯半島、非洲東部等地。
隨著麥哲倫完成環(huán)球航行,歐洲國家進一步開拓海外貿易航路,越來越多外商希望與中國互通有無。此時,傳統(tǒng)的朝貢貿易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廣東地區(qū)率先調整,允許外商直接貿易,形成廣州-澳門體系。石灣陶瓷便能通過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遠銷至歐洲各國。
清代,石灣窯繼續(xù)發(fā)展,產品依然暢銷,特別是在嶺南以及東南亞地區(qū)受到青睞。清人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中有記載:“石灣之陶遍兩廣,旁及海外之國。”
作為民窯,其所產佳品還進入了宮廷。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客座教授黃衛(wèi)文在一篇文章提到,可能早至明代,石灣陶就以地方特產貢品的方式被送進宮中。
故宮博物院藏有石灣陶240余件,其中不少是清宮舊藏。比如有一件明代石灣窯窯變花釉梅瓶,原藏于壽康宮,“甄嬛”對應的歷史原型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曾居住于此。另外,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館,也藏有明代石灣窯的作品。
千百年來,石灣薪火不熄。2006年,石灣陶塑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也是全國重要的綜合性陶瓷生產基地,被譽為“南國陶都”。
時空坐標:清代
“呱”先生筆下的中國風外銷畫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開海貿易,設立粵、閩、浙、江四大海關,作為外國商船來華貿易的指定地點。其中,業(yè)務量最大的粵海關,為了規(guī)范貿易和保證稅收,促成了中國早期外貿代理洋行——廣州十三行的形成,大致位置在廣州城西靠近珠江北岸一帶(今廣州市荔灣區(qū)沙面與文化公園附近)。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廷宣布關閉其余海關,只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在“一口通商”政策下,廣州作為東西方商品交易樞紐、文化匯流門戶的地位更加突出,匯集了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huán)球貿易航線,呈現(xiàn)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輝煌圖景。
當時,從廣州銷往世界各國的,除了茶葉、陶瓷、牙雕、絲綢、漆器、藥材等商品,還有專供海外市場的繪畫作品。在廣州十三行附近,聚集了很多專門承接外國客單的畫店,由經驗豐富的本土畫師繪制,但吸收了西方繪畫的風格與技法,備受市場歡迎。
文博專家、二級研究館員程存潔對這類廣州出產的外銷畫深有研究。
他告訴南都記者,隨著東西方貿易的發(fā)展,很多歐洲人渴望擁有來自中國的物件,競相追逐“中國風”;與此同時,在沒有攝影技術的年代,偏寫實風格的畫作充當著類似照片的作用,可以作為旅行的紀念品,也可以作為異域商品,滿足大洋彼岸的人們對中國的好奇。
《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此次展出的廣東省博物館藏《清乾隆廣州手繪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就是極具時代特色的外貿商品。這套壁紙以水彩精工繪制于桑皮紙上,刻畫的是清代廣州農桑耕織、商業(yè)貿易的世情圖景,最初由英國拉塞爾斯(Lascelles)家族從廣州購得,用來裝飾其位于英格蘭利茲地區(qū)的哈伍德莊園(Harewood House)。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歷史建筑是《唐頓莊園》的取景地。
如今,壁紙的一半仍貼在莊園的“東方臥室”中,另一半(共12件)被廣東省博物館購藏,回到了它的誕生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清代外銷壁紙。
還有一件長達2米的外銷油畫珍品——約繪于1845年的《廣州港全景圖》,此次也將與公眾見面。因畫框背部上方殘存有“Youqua”的標簽殘片,疑為煜呱(Youqua)所繪。
煜呱是廣州十三行興盛時期的外銷畫名家之一,同時期較受追捧的畫師還有林呱、順呱等人。以“呱(qua)”為后綴是當時的流行風尚,既是畫家跟洋商打交道時使用的英文名號,也可作為畫室的招牌。
《廣州港全景圖》。
當時,廣州批量化生產以珠江風景和來往船舶為主題的外銷畫,但疑為煜呱所做的《廣州港全景圖》,無論從尺幅還是畫技來說,都堪稱罕見,被譽為“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圖》”。
它清晰而詳細地描繪了珠江沿岸的廣闊風景與地標建筑,并摹畫了江面300多艘各色船舶,極致展現(xiàn)廣州港口貿易的繁榮,無意中還為后世留存了一份圖像史料,可供建筑、船舶等學科的研究者細細研究解讀。
程存潔告訴南都記者,誕生于清代廣州口岸的外銷畫行當,隨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后的“五口通商”,以及香港轉口貿易的發(fā)展等,逐漸向其他通商港口擴散,比如煜呱也在香港開了畫店;盛極一時的廣州十三行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廣州作為重要貿易港口的地位,歷經千年而未變。
今天的十三行周邊地區(qū),是大型服裝批發(fā)中心,商品遠銷海外。《廣州港全景圖》中描繪的珠江北岸,與琶洲廣交會展館隔江而望,見證著南粵大地“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歷史智慧和時代精神。
出品:南都即時
監(jiān)制:王佳
統(tǒng)籌:向雪妮 馬輝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侯婧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