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蹇悅
10月8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連續(xù)報道了棗莊滕州市“龍山快樂成長營”的暖心故事。這個由教師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打造的“家”,感動了無數讀者。10月14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決定聯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為“龍山快樂成長營教師志愿者團隊”頒發(fā)一萬元正能量獎金。
這個特殊的“家”,藏在一所廢棄村小里。
它的所在地是滕州市龍山鎮(zhèn)史家小學——一所早已被撤并的學校,曾經荒草叢生、線路老化,滿是破敗感。2021年,龍陽鎮(zhèn)學區(qū)主任劉真標在走訪中發(fā)現,全鎮(zhèn)有13名孤兒、56名留守兒童,每到周末和節(jié)假日就沒人看管,有的孩子甚至會獨自在河邊游蕩,安全和心理都成了問題。
看著孩子們孤單的身影,劉真標萌生了一個想法:給孩子們造個“家”,發(fā)動教師當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假期陪著他們。倡議發(fā)出僅兩天,幾十名教師就主動報名。很快,“龍山快樂成長營志愿服務隊”組建完成,廢棄的村小也跟著“活”了過來。
孩子們正展示剛攤出來的煎餅。
一年365天里,孩子們有170多天待在成長營。這里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守護這個家的,是龍山鎮(zhèn)中小學的教師志愿者。他們擠出自家的時間,有的甚至減少了陪自己孩子的機會,只為守著這些留守兒童,讓他們不再孤單。
記者與這個“家”的交集,始于去年中秋。
去年中秋,記者第一次走進龍山快樂成長營采訪。臨走時,一個叫小義的男孩拉著記者的手問:“姐姐,你還來嗎?”今年中秋,記者如約而至,再次走進這所曾經廢棄的小學,見證了這里的新變化。
變化比預期中更明顯。
去年的豆腐坊、煎餅坊還在。小義,那個去年總把零食分給伙伴的男孩,如今正像模像樣地教新伙伴推石磨、淘洗豆子、制作豆?jié){。在百果園,孩子們能準確叫出每種果樹的名字,說起養(yǎng)護方法也頭頭是道。動物園里的火雞、鴕鳥比去年壯實了不少,孩子們圍在鴿籠外,雙手捧著玉米粒蹲成半弧,等鴿子飛下來啄食時,興奮地往前湊著身子。
最讓人驚喜的是教學樓一樓,多了一間鋼琴房。路過時,里面?zhèn)鞒觥秲芍焕匣ⅰ返那俾暋⒄鏄私榻B:“今年新增了鋼琴課、泥塑課。以前想教孩子‘能養(yǎng)活自己的技能’,現在更想讓他們接觸藝術,眼里能有光?!?/p>
還有一個更大的好消息:如今滕州各鄉(xiāng)鎮(zhèn)都建起了這樣的成長營,一共16處,幾乎覆蓋了所有鄉(xiāng)鎮(zhèn),更多留守兒童有了“家”。
“留守兒童的‘家’變多了”這一話題,很快成了熱門,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無數網友和讀者被教師志愿者的堅守、孩子們的變化打動,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也注意到了這個溫暖的故事。10月14日下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員再次聯系記者,確認要為志愿者團隊頒發(fā)萬元獎金,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從河邊孤影到十六處家園,
他們用教育者的敏銳與良知,
回應了這個時代最沉重的呼喚。
他們深知,一個“家”遠不止遮風擋雨——
它能安放自卑的眼神,點亮怯懦的心靈。
四十多顆師心匯聚,還原教育最本真的模樣:
不是選拔少數精英,
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找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為龍山快樂成長營教師志愿者團隊頒發(fā)正能量特別獎10000元。
從1到16,不只是數字的增長,
更是溫暖的裂變,是責任的蔓延。
廢棄的校園,因他們的到來而炊煙再起,
他們守護的不僅是留守兒童,
更是時代變遷中每一個不應掉隊的未來。
得知獲獎消息時,劉真標難掩欣喜。他說:“謝謝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謝謝大家能‘看見’我們。有了社會的關注,我們對成長營的未來更有信心了。”
談及下一步計劃,劉真標表示,會繼續(xù)擴大成長營規(guī)模,提升服務質量,“要讓所有留守兒童、困境孩子,都能在這里快樂長大。”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