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資深媒體人沈雷在《東方體育日報》發(fā)文,對國足放棄兩個月的國際比賽進行了批評。
文章寫道
又是一個國際比賽日窗口過去了。與9月一樣,國足在這個10月依然隱身。不單是隊伍隱身,空缺了近四個月的帥位,也還在積灰。
選帥難產(chǎn)一事是早能預料到的情況。足協(xié)從高層到中層都經(jīng)歷了一次洗牌,還需要積累更多的專業(yè)知識,前任國足主帥引發(fā)的系列案件,也會令選擇更為謹慎、更為局限。況且,足協(xié)也并非最終決定者,即使選帥節(jié)奏正常,走完整個流程也耗時不短。
但主帥未定,絕不代表國足的正常集訓比賽就該暫停。無論是用代理主教練也好,還是索性用低年齡球員加幾位老球員的混編組合方式也罷,有足夠的辦法讓國足運轉(zhuǎn)起來。
一年只有六個國際比賽日窗口,合計12場左右的比賽,這就是一位球員成長的階梯,是任何俱樂部比賽或者訓練所無法取代的。必須將所有的國際比賽日窗口都充分利用起來,這是慘痛的歷史教訓——在2022年世預賽和2024年亞洲杯里,我們就見到多位年近30歲的國足球員,國際比賽場次只有可憐的個位數(shù),這樣的經(jīng)驗差距在場上就會自動折算成實力差距。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這些球員錯過了兩三年通過國際比賽積累經(jīng)驗的寶貴機會。如今,沒有特殊原因,卻為什么沒有困難也要給自己制造困難呢?
有人說,既然教練未定,那么就失去了磨合隊伍的需要,因此不必安排集訓比賽。這是站不住腳的借口。中國球員的選擇范圍并不大,也許教練A和教練B會在某幾個人選上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整支隊伍的框架基本確定,這些分散在不同俱樂部的球員需要通過國家隊集訓比賽的機會互相熟悉,哪怕?lián)Q了教練、換了戰(zhàn)術(shù),這種默契度都可以成為粘合劑。
也有人說,國足如果現(xiàn)階段集訓比賽,會大大干擾U22國家隊的相關(guān)活動,畢竟那批年輕人里已有多人入選國足,也是未來的主心骨,與其兩頭互相干擾,不如趁著國足無帥,先顧著U22那一頭。這同樣讓人無語。
U22國家隊最重要的任務是U23亞洲杯和亞運會,但這兩項比賽在整個足球界的地位不高,即使獲得成功,也只是一塊無用的遮羞布。雖說下一屆的2028年U23亞洲杯將是奧運資格賽,但亞洲的奧運名額只剩兩個,現(xiàn)下的中國足球搶得到嗎?即使搶到了,又能說明什么呢?奧運足球同樣只是足球世界的邊角料。年輕人是國足的寶貴財富,而為了低級別的賽事放棄國家隊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