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郵宣 郵融宣 許衛(wèi)華 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張旭 文/圖
15日上午,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正式發(fā)布,高郵市三垛鎮(zhèn)司徒實驗小學校長張玉明榜上有名。這份榮譽,見證了他37年如一日扎根鄉(xiāng)村、守護孩子的教育初心。
他是“中國好人”張玉明,也是孩子們眼中的“守燈人”。
每天下午4點50分,放學的鈴聲在司徒實驗小學響起。孩子們歡快地奔向校門口,卻有一群孩子轉(zhuǎn)身跑向校園里一個特別的角落——那是張玉明校長為他們親手打造的“留守兒童之家”。
“我沒法假裝看不見?!睆堄衩髡f得很樸實。1988年從學校畢業(yè)后,他選擇回到家鄉(xiāng)任教。一代代農(nóng)家娃在他的呵護下成長,他深知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最需要什么。2021年11月,張玉明下定決心要建一個真正的“家”,給這些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
那年除夕,張玉明在朋友圈發(fā)出一封深情的邀約信,邀請校友們共同為“留守兒童之家”出力。沒想到,愛心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有人捐空調(diào),有人送床鋪,響應(yīng)之熱烈超出預(yù)期。
張玉明和老師們把幾間閑置教室收拾出來,改造成宿舍、食堂和活動室。裝熱水器、買洗衣機、建新洗手間……每個細節(jié)都想得周到。2022年春天,“家”真的建成了,13個孩子成為首批入住者,周一至周五享受免費食宿。
“張校長對這些孩子就像對親孫子一樣!”食堂阿姨崔付英說得特別實在。這里的鍋碗瓢盆全是新的,食材每天新鮮采購。張玉明還特別交代:“絕不能用中午食堂的剩菜?!?/p>
翟高敏是駐守在這個“家”里的老師之一。“每天放學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吃飯、聊天、搞活動,既是陪伴,也是守護?!?/p>
學生小路和哥哥就住在這里。兄弟倆沒上過幼兒園,初來時怯生生的。如今,小路開心地說:“我交了好多朋友,每天都很開心!”學校特意為他們安排了相鄰的床鋪,還有老師“一對一”輔導。兩年過去,兄弟倆變得開朗活潑,還會主動幫老師打掃衛(wèi)生。
每逢佳節(jié),這個“家”就格外熱鬧——做湯圓、包粽子、吃月餅,孩子們歡聚一堂,笑聲不斷。春節(jié)和六一兒童節(jié),張玉明總會自掏腰包為孩子們添置新衣?!拔揖褪且屗麄凅w體面面地走在大街上!”他說。
校園里還有一片特別的“百菜園”,是張玉明帶著老師和家長們一起開墾的。他常陪著孩子們在這里種菜,從播種到收獲,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會生活的滋味。
更暖心的是,張玉明特別在意孩子和父母的聯(lián)系。他動員孩子們給在外打工的爸媽寫信,專門準備了手機讓他們視頻通話,還經(jīng)常邀請家長來“家”里坐坐。
“孩子住進來后,習慣變好了,學習進步了,我們在外打工特別放心?!绷昙墝W生王爍的父親道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
畢業(yè)生秦洋在信中寫道:“我永遠記得司徒實驗小學的‘家’,那里有我的朋友、同學,還有勝似家人的老師……”這句話,或許就是對張玉明最好的回報。
高郵市教體局和三垛鎮(zhèn)政府也一直支持這個特別的“家”,不僅在經(jīng)費上給予保障,更在各方面提供傾斜支持。
三十七年,張玉明真正成為了鄉(xiāng)村教育的“守燈人”——守著講臺,點亮孩子的夢想;守著這個“家”,溫暖孩子的成長路。他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jié),只有“放不下”的牽掛和“再多做一點”的堅持。
如今,“中國好人”的榮譽對他而言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司徒實驗小學的鈴聲還會準時響起,“家”里的燈光還將繼續(xù)點亮。張玉明這份扎根鄉(xiāng)土的教育情懷,如春風化雨,悄悄滋養(yǎng)著更多鄉(xiāng)村孩子的明天。
來源丨揚州市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丨鄭艷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