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帶來的痛,需要一生去治愈?!?/p>
這句話,以前聽來覺得有些夸張。
可當聽到倪萍提起自己的母親時,才明白,有些傷口,不是時間能撫平的,而是被一輩子刻在心里。
66歲的倪萍,主持過無數(shù)大型節(jié)目,是家喻戶曉的央視名嘴。
事業(yè)成功、家庭穩(wěn)定、地位尊崇,別人眼里她什么都有??擅看翁岬侥赣H,她的笑容背后,仍藏著無法掩飾的疼。
她坦言:“按理說我不該再和她計較,都九十多歲了,可我的心里還是覺得刺痛?!?/strong>
說這句話時,語氣平靜,笑容溫柔,卻掩不住眼底那一閃而過的濕意。
有些傷,藏得再深,也終究藏不住。
倪萍的母親,是典型的那個年代的女性。
在她眼里,男孩是頂梁柱,女孩不過是嫁出去的“外人”。
從小,母親的重男輕女深深刻在倪萍心里。
家里有哥哥,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他。倪萍小的時候,衣服是補丁摞補丁的,連一雙新鞋都少見。
她記得自己從小就懂事,總想討母親開心。做家務(wù)、干農(nóng)活,什么都搶著干。可母親依舊冷著臉,連一句夸獎都沒有。
她很小就明白,在這個家里,再努力也得不到溫暖。
從記事起,她就沒被抱過一次。
多年以后,母親偶爾伸手摸她的頭,她都會本能地起雞皮疙瘩。那不是嫌棄,而是身體條件反射的防備。
長久的冷淡,讓人忘記了被愛是什么感覺。
成長的路上,她學(xué)會了沉默,也學(xué)會了忍。
倪萍說:“慢慢地我也習(xí)慣了,因為沒有選擇。”
她不是原諒,只是接受。不是和解,只是麻木。
離開家之后,倪萍拼命想要“變好”。
從農(nóng)村考到藝術(shù)學(xué)院,從地方電視臺走上央視舞臺,主持《綜藝大觀》《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
她的主持風格大氣又溫暖,讓無數(shù)人感受到親切??社R頭外的她,依舊敏感、謹慎。
那個被忽視的小女孩,早就長大成人,卻始終渴望一個遲來的擁抱。
她越成功,就越想證明:我也值得被愛。
可是,父母給的忽視,就像一根刺,扎得再久,也不會自己化掉。
事業(yè)的輝煌,沒能抵消內(nèi)心的空洞。
倪萍曾說過:“我以為當我有了錢、有了名氣,就能放下了,可是沒有?!?/strong>
她幫母親買房、買衣服,盡力去孝順。母親也老了,脾氣不再尖刻,可每當母女面對面時,那股隔閡依然存在。
母親摸著她的手,倪萍笑著,卻能感覺自己心里繃緊。
那不是仇恨,而是一種無法靠近的疏離。
所以,哪怕長大成人,仍舊在愛的邊緣徘徊。
倪萍錄節(jié)目時,談到母親,聲音始終溫柔,沒有怨氣。
但有一瞬間,她的眼神飄了,像是在回到那個童年的自己。
那一刻,你能看見她的強大背后,是一個始終沒被好好擁抱的孩子。
很多人以為,倪萍這一生都圓滿。
主持界的“國民形象”,演員、作家,身份光環(huán)一個接一個。
可她自己最清楚,錢再多、名再大,也沒辦法彌補原生家庭留下的傷。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塊“缺口”,有的人被愛填滿,有的人用一生都在修補。
倪萍那一代人,習(xí)慣了隱忍,不擅表達情緒。
就像她母親,可能一生都沒說過“我愛你”,卻把省吃儉用攢的錢給女兒買衣服。
母女之間,永遠隔著一層不透明的玻璃,能看到彼此,卻夠不著溫度。
倪萍也懂母親。只是,懂不代表不疼。
她曾在節(jié)目里說:“我現(xiàn)在不怨她了,但也談不上和解。”
有些痛,只能與自己和解。
倪萍這一生,早已證明自己。
可那段來自原生家庭的陰影,卻始終沒被治愈。
她用一生努力去靠近愛,卻始終在學(xué)習(xí)如何接納自己。
人到晚年,終會明白
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過去的某件事,而是一生的底色。
有的人幸運,底色溫柔;有的人不幸,底色灰暗。
幸福不是被給予的,而是靠自己一點點修補回來的。
倪萍用一生在治愈那個“沒被抱過的小女孩”,她沒徹底釋懷,但已經(jīng)在路上。
因為愛自己,才是對過去最溫柔的告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