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居大姐和我說,人老了以后,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幫兒女3個忙,這是大智慧。
我作為女兒和媽媽,太懂這種滋味了。人到晚年,真不用硬撐著 “為孩子省錢”,做好這三件事,才是真的幫孩子。
一、把自己身體顧好,別讓孩子擔心
說說我婆婆的事,去年社區(qū)組織免費體檢,她跟我說 “沒病查什么,白跑一趟”。
我沒跟她爭,直接把體檢表填好,早上把她的醫(yī)保卡、水杯都裝好,拉著她就走。
結果查出來血糖有點高,醫(yī)生說再晚發(fā)現(xiàn)可能要吃藥。后來我跟我婆婆說:“媽,你身體養(yǎng)好,每天到公園走走,比給我們存多少錢都管用。”
“你想啊,要是你真不舒服,我們得請假帶你去醫(yī)院,倆娃沒人接,工作也要停,這不更麻煩嗎?”我婆婆這才聽進去。
見過太多這樣的老人:
我閨蜜的爸爸,60多歲了,心疼雇人收稻谷的錢,幾畝地自己一個人收割完,結果閃了腰,住院花了小一萬。閨蜜只好請了一個多月假,照顧他。
其實老人不是不怕病,是怕 “成為負擔”。其實啊,老人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對孩子最大支持。
爸媽健康,兒女才能踏實上班、安心帶娃。這不是自私,是一家人最實在的體諒。
二、好好立家風,比留錢更有用
我婆婆常說:“家里的規(guī)矩,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根?!?/p>
她每天早上會把家里收拾干凈,買菜時帶個布袋子,給娃沖奶粉時會說 “別浪費,一點奶粉都不能撒”。
現(xiàn)在我家大寶,自己喝完水會把杯子擺好,看見地上有紙會撿起來。這都是跟著奶奶學的。
可也見過相反的例子。
我鄰居家,爺爺每天在家抽煙、打麻將,孩子放學回來,家里烏煙瘴氣。
后來孩子也學著偷偷拿家里的錢,說 “爺爺也天天在家玩,不用上班”。
你看,爸媽的樣子,就是孩子的鏡子。
心理學里有個 “代際傳遞”,說的就是家里的習慣會一代代傳。
其實立家風不用多復雜,我家就有幾個小規(guī)矩:
吃飯時一家人坐在一起,不看手機;
誰做錯事了要道歉,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
過節(jié)時一起包餃子、貼春聯(lián),讓娃知道 “家” 是什么樣的。
比起給孩子留多少錢,不如讓他們學會 “好好做人、好好生活”。
這才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的東西。
三、能搭把手,但別越界
我表妹閨蜜小悅,前段時間總跟我夸她婆婆。她夫妻倆要上班,婆婆來幫忙帶二寶。
每天早上婆婆會把早餐做好,送大寶去幼兒園;表妹教大寶寫作業(yè)時,婆婆從不說 “別兇孩子”,只會在旁邊削水果;
要是對帶娃有想法,比如 “要不要給娃穿厚點”,會私下跟表妹說,從不當著孩子的面爭。
表妹說:“有這樣的婆婆,我下班回家不用操心家里,能專心陪娃,太知足了。”
反觀我另一個朋友,因為婆婆帶娃鬧得差點離婚。
朋友想讓娃自己吃飯,婆婆非要喂;朋友不讓娃吃零食,婆婆偷偷給娃塞糖;每次朋友說兩句,婆婆就哭著說 “我還不是為了孩子”。
最后朋友只能辭職自己帶娃,家里經(jīng)濟壓力一下子大了。
其實老人幫襯孩子,關鍵在 “不搶主意”。
我總結了個 “隔代帶娃邊界約定”,身邊好多朋友用著管用:
老人負責 “生活照料”:做飯、接送娃、陪娃玩;
子女負責 “教育決策”:娃學什么、怎么教、規(guī)矩怎么定;
有分歧別當著娃吵,晚上等娃睡了,一家人坐下來好好說。
老人幫襯是情分,不幫是本分。但只要守住 “不越界” 的底線,這份情分就能暖到一家人心里。
小書蟲媽媽心里話:
我們帶娃時,總盼著孩子長大能省心;爸媽老了,也盼著能不給我們添亂。
爸媽不用硬撐著 “為孩子犧牲”,好好照顧自己、立好家風、適度搭把手,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幫襯;
兒女也不用跟爸媽急,多陪他們聊聊天,多幫他們把 “麻煩事” 扛過來,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孝順。
一家人的日子,不是靠 “硬扛” 過的,是靠 “互相體諒” 過的。
互動話題:
你家爸媽有沒有過 “硬扛不舒服” 的事?最后你是怎么勸他們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