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還在朋友圈用來 “裝” 的 “萬元公路車”,今年竟成了被嘲諷的“賠錢貨”。
據(jù)《中國經營報》報道,今年崔克(TREK)、閃電、捷安特等品牌多款公路自行車接連降價,以往需排隊加價的高端車型,如今折扣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個別車型甚至對折,“理財產品” 變 “理賠產品”,二手市場都懶得收。
前兩年,騎行是中產的精神出口與社交手段,高端自行車一車難求,像閃電 SL8 原價38000元大家閉眼搶,現(xiàn)在掛29000多元都沒人要;云南昆明部分品牌公路車降幅超50%。
曾經買崔克堪比房貸般象征階級身份,如今買它倒像炒股被套,只剩 “買貴了” 能證明 “有錢”。自行車價格驟崩,并非商家良心發(fā)現(xiàn),而是典型的經濟學 “泡沫破裂”。
首先是需求驟降,2020-2022年因封閉,騎行成全民風潮,熱門車型排隊超半年,可疫情后娛樂方式多樣,中產轉向滑雪、露營、飛盤,自行車被晾在陽臺。
其次是供給過剩,企業(yè)瘋狂入局。國內自行車相關企業(yè)達348.2萬家,2023年新增148萬家,同比增110%。
市場增量見頂,產能卻達天花板,廠商只能去庫存。日本禧瑪諾庫存過剩20%,捷安特40%,美利達45%,零部件堆倉、整車難賣,只能靠價格戰(zhàn)清貨,2024年上半年禧瑪諾銷售額降20.7%,英國電商 WiggleCRC 甚至破產清算。
供給大于需求,價格必然崩塌,而國產廠商更 “狠”。喜德盛 AD350 價格不變卻升級配置,桶軸、輕量化輪組等一步到位;瑞豹 Super Al 4000元內就能拿下,性價比直逼國際大牌。
消費者發(fā)現(xiàn)幾千塊國產車配置不輸崔克、閃電,大牌只能靠 “環(huán)法血統(tǒng)”“賽事認證” 撐場。
可大家心里清楚,買大牌花的大頭是買 LOGO,比如5萬的 CQ,4萬5是面子,5千才是車,一旦降價,面子沒了,降1萬的崔克發(fā)朋友圈都沒意義。
這場崩盤像極了房地產和奢侈品市場的宿命,經濟學上叫 “信號消費”,消費者買的是社會身份信號。
公路車曾是 “新中產” 入場券,朋友圈騎行照是最便宜的階級炫耀,可降價后信號失效,跌價的奢侈品成了恥辱。
于是消費邏輯轉向 “要性價比”,但性價比未必真存在。國產廠商頻繁升級配置卻不加價,今天升桶軸、明天升輪組、后天換胎,老用戶剛買新款就被 “背刺”,陷入無限復購陷阱。
更諷刺的是,中產嘴上喊 “支持國貨”,卻仍刷小紅書看崔克測評。買大牌怕被 “背刺”,買國產又覺得掉價沒面子。
有人說 “騎崔克像在國貿三期有辦公室,騎閃電像周末在安福路喝手沖”,可如今朋友圈曬車文案還沒發(fā),價格就崩了。
其實,買高價自行車的大多不是真需要的人。
真正把車當工具的是外賣小哥,一天能騎100公里;真正把車當信仰的是花600元進藏的00后;真正騎到天涯海角的是不跟風的愛好者,而非穿千元騎行服的 “周末勇士”,中產騎行路程甚至可能比 “開車到咖啡館” 還短。
自行車價格崩盤不是行業(yè)衰退,而是消費主義幻覺的終結。
當大牌靠 “降價不降級” 維持身份敘事,國產靠 “升級不升價” 誘惑復購,消費者終于明白,買車買的不是自由,而是焦慮,最貴的不是自行車,是中產的面子。
或許等炫耀失效、面子褪去,騎行才能回歸本質。到那時,騎行者不用關心車架是鋁是碳,不在意是否環(huán)法同款,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在朋友圈濾鏡里,而在騎行的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