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市場冷的,沒有見過今年這么“冷”的。
票房都在500多萬往下,單日沒有一部過千的,總票房才2000多萬。
在往常,國慶檔都是一個很大的檔期,上映的新片基本上可以霸榜一個月那么久。
比如《長津湖》的57億好成績,就是國慶檔期上映的,再比如巔峰時期2019年,幾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都在30億,而票房最少的《攀登者》都有11億了。
再看看今年,最高的票房停留在《志愿軍》的6億,剩下的電影連上5億都困難。
《刺殺小說家》不足4億,虧到懷疑人生;
眾星云集的電影《風(fēng)林火山》投資4.5億,最終票房不過億;
而《三國的天空》搬出了76歲的易中天坐鎮(zhèn)直播,票房仍舊不及預(yù)期,《畢正明的證明》上映了兩周后,直接上線了網(wǎng)播。
除了小成本的電影《震耳欲聾》實現(xiàn)了盈利之外,幾乎是全滅。
片方的操作一個接一個,很殘酷也很無奈,但說到底,不管口碑如何,票房撲街了,首先都沒有辦法跟投資人交代,更遑論是賺錢了。
但話又說回來,除了市場環(huán)境的因素之外,電影的口碑不驚艷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哪怕是今年,也誕生了影史第一的《哪吒2》,暑期檔也有不少票房驚艷的作品,比如《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捕風(fēng)追影》等等,就連口碑兩極分化的《731》也有19億了。
因此,口碑才是保障電影票房發(fā)酵的硬通貨了。
不過,在片方們紛紛叫苦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卻撲街得無聲無息,上映了就跟沒有存在過一樣。
那就是這一部《茯戰(zhàn)》。
聽名字也能知道這電影講述的是什么內(nèi)容,事情發(fā)生在36年之前,也是一部主旋律的戰(zhàn)爭片,23年開機,今年才殺青。
這滿打滿算,也拍攝了兩年的時間。
再來看看票房吧,昨天首日上映,到了現(xiàn)在才收了1119元。
小編沒有寫錯,你也沒有看錯,后面就是沒有一個“萬”,今年最慘電影新鮮出爐啊。
除了給電影院分賬的527元之外,片方自己留了370塊錢,可能也就是一頓飯的錢。
再看看觀看人數(shù)吧,有觀眾要嘲笑小編了,主旋律的電影大家宣傳的都是觀影人數(shù)而不是票房,是小編落伍了。
一共是32個人觀看了這一部電影。
再看看影院給排的場次吧,首日的排片雖然不驚艷,但是也有20場的排片,次日有13場,第三天也有12場。
這三天加起來,一共是55場,但32人觀影,平均一下,也就是一場電影還坐不到一個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電影遇冷也不奇怪,畢竟現(xiàn)在是淡季,但是再冷也沒有到這個地步,也有點可惜了片方的時間,打造了2年的時間,到頭來沒有宣傳沒人問津,是有點落寞和尷尬了。
也不知道是哪32個人觀看了這一部電影,能說說觀感嗎,到底如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