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清華大學發(fā)布訃告,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103歲。這位終生探索宇宙奧秘的科學家,以他輝煌的學術成就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在人類科學史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科學成就:壟斷半個世紀諾獎的“物理巨匠”
楊振寧的學術貢獻遠超普通人的想象。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獲得諾貝爾獎,從發(fā)表論文到獲獎僅用13個月,創(chuàng)下諾獎史上最快紀錄。但諾獎竟是他“次等成就”——他真正的巔峰是“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這一理論統(tǒng)一了自然界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強力、弱力),被譽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石”,可與牛頓萬有引力、麥克斯韋電磁方程、愛因斯坦相對論比肩。據(jù)統(tǒng)計,至今已有十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直接源于楊振寧的理論,其中7位因驗證其預測粒子獲獎,6位數(shù)學家因研究相關方程獲得菲爾茲獎。同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丁肇中也曾直言:20世紀物理學三大里程碑為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規(guī)范場。
歷史排名:千年科學史上的“華人巔峰”
楊振寧在物理學史上的地位到底如何?1999年《自然》雜志評選千年以來最偉大物理學家,楊振寧位列第18位,且是榜單中唯一在世的科學家;多個權(quán)威排名中,他穩(wěn)居歷史前15,最高可達第5位,僅次于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等人。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評價:“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紀物理學最卓越的設計師?!?與他齊名的霍金并未入選千禧年榜單,而楊振寧的13項諾獎級成果覆蓋統(tǒng)計力學、凝聚態(tài)物理、粒子物理和場論四大領域,其學術廣度與深度罕有人及。
家國情懷:架起中美科學橋梁的“歸根翁”
楊振寧不僅是科學巨匠,更是一位心懷祖國的赤子。1971年,他成為首位訪華的華裔頂尖科學家,打破中美學術冰封;此后他資助大批中國學者赴美進修,推動成立中國科大少年班,倡議設立多項科學獎項。1997年,他協(xié)助創(chuàng)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捐獻個人積蓄,吸引姚期智、王小云等世界級學者回國效力。他曾動情地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不如人的心理。” 2015年,他放棄美國國籍,回歸清華任教,將晚年精力傾注于培養(yǎng)中國青年科學家,其寓所“歸根居”之名,正是他一生追尋的寫照。
結(jié)語
楊振寧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但他留下的科學遺產(chǎn)與精神力量,將如“楊振寧星”(編號3421的小行星)一般,永恒閃耀于人類文明的星空。正如他鐘愛的格言:“寧拙毋巧,寧樸毋華”,這位百年巨匠以拙樸之心,窺見了宇宙最深的奧秘,也點燃了無數(shù)后來者的希望之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