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是車企的“硬指標”——高毛利率意味著品牌溢價強、用戶認可度高,發(fā)展前景更穩(wěn)。
保時捷這類一線豪華品牌毛利率在20%以上,BBA在15%-20%左右,普通品牌更低。
但今年二季度,賽力斯毛利率飆到29.5%,不僅超過保時捷、BBA、特斯拉等海外車企,還把比亞迪、理想、吉利等國產品牌甩在身后,成了國內車企毛利率第一。
賽力斯為啥能這么“賺”?主要靠三招。第一招是和華為“深度綁定”。問界車型用了華為的鴻蒙座艙、ADS高階智駕等核心科技,這些技術溢價高、用戶認可,但很多研發(fā)成本由華為承擔,不直接算進賽力斯的生產成本,拉高了毛利率。
第二招是主打高端車型。問界M9起售價近50萬,M8、M7、M5也都是中高價位,高端車本身毛利率就高——車越貴,利潤空間越大。賽力斯靠這些車型吃下了35萬+市場的可觀份額,高端定位直接推高了盈利水平。
第三招是規(guī)模效應+供應鏈效率。問界每月能賣3到4萬輛,銷量大意味著單車成本被攤薄,毛利率自然往上走。而且問界車型少(就4款),SKU精簡,供應鏈管理更高效,成本能壓得更低。
不過,高毛利率背后也有“門道”。華為的技術支撐、高端車型的定位、銷量規(guī)模的紅利,三者缺一不可。賽力斯從2023年不到10%的毛利率漲到現(xiàn)在的近30%,靠的不是“突然爆發(fā)”,而是技術合作、產品定位、市場策略的系統(tǒng)性優(yōu)勢。
現(xiàn)在,賽力斯成了國產車企里“最會賺錢”的代表。但未來能不能保持這優(yōu)勢?還得看技術迭代、成本控制、市場變化。畢竟,毛利率高只是結果,背后的技術實力、產品競爭力、運營效率,才是真正的“底氣”。
說到底,賽力斯的例子說明:國產車企要想“賺大錢”,既得有核心技術撐腰,也得找準市場定位,還得靠規(guī)模和效率降本。這道理,放哪個行業(yè)都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