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央視 “國臉” 李梓萌居然開直播帶貨?
今年年初,不少人刷到一個直播間,屏幕里的李梓萌穿著標志性西裝,頂著熟悉的發(fā)型,正一本正經(jīng)地推銷 “深海多烯魚油”,說這東西能治頭暈、改善記憶。
大家想著央視主持人背書肯定靠譜,紛紛下單,結果收到的竟是普通糖果。
一時間,“李梓萌騙人” 的說法傳得沸沸揚揚,可沒等多久,官方通報就來了 —— 這根本不是真的李梓萌,而是 AI 合成的 “李鬼”。
幕后黑手被抓,大家才發(fā)現(xiàn),受害的不光是消費者,李梓萌本人更是稀里糊涂背了黑鍋,而且掉進這種 AI 陷阱的,不止她一個。
李梓萌帶貨了?假的
李梓萌在觀眾心里的分量可是非常重的,作為《新聞聯(lián)播》的??停铊髅人闶茄胍曋鞒纸绲?“勞?!保缒暝鴦?chuàng)下一年出鏡上百次的紀錄,搭檔換了好幾輪,她始終穩(wěn)坐主播臺,被觀眾稱為 “鐵打的李梓萌”。
她的專業(yè)能力更是沒話說,有次突發(fā)新聞,她臨危受命,8 分鐘內(nèi)背完近兩千字的急稿,全程零失誤,這段經(jīng)歷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這樣一位以嚴謹、專業(yè)著稱的主持人,怎么會突然跨界帶貨?這得從今年 2 月說起。
當時有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一個粉絲量不低的直播間里,“李梓萌” 正對著鏡頭推薦一款魚油。直播背景板上醒目地寫著 “適合頭暈頭痛、手麻腳麻、記憶下降人群”,“李梓萌” 的語氣也跟新聞播報時一樣沉穩(wěn),反復強調(diào)產(chǎn)品 “有保障、效果好”。
不少觀眾正是沖著 “李梓萌” 的身份下了單。有人是她的老觀眾,覺得央視主持人不會騙人。
想著本來就要給家里老人買些保健品,既然熟面孔推薦那就買了,所以這個直播間很快就火了,粉絲量一路漲到幾十萬,產(chǎn)品也賣出去不少。
可問題很快就暴露了。有消費者收到貨后,發(fā)現(xiàn)包裝上的執(zhí)行標準竟是糖果類,根本不是什么保健品,更別說有治療功效。
有人按照說明吃了一段時間,身體沒任何改善,這才起了疑心。幾位較真的消費者聯(lián)合起來,向市場監(jiān)管部門舉報了這個直播間。
舉報信息很快傳到了北京市海淀區(qū)市場監(jiān)管局。辦案人員第一時間調(diào)取了直播錄像,一邊核查產(chǎn)品資質(zhì),一邊聯(lián)系央視確認情況。
這一查,真相就浮出水面了。那款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魚油,確實只是普通食品,連保健品的備案都沒有,宣稱的 “治療功效” 全是編造的。
更關鍵的是,經(jīng)專業(yè)機構鑒定,直播間里的 “李梓萌”,是用 AI 技術合成的虛擬形象。
此時的李梓萌,根本不知道這個事,畢竟忙著籌備新的新聞節(jié)目就占據(jù)大量時間,偶爾聽說有 “自己” 帶貨的傳聞,只當是謠言,沒太在意。
直到市場監(jiān)管部門聯(lián)系央視核實,她才知道自己的形象被人盜用了。對于常年在鏡頭前維護公信力的她來說,這種盜用帶來的負面影響,比自己工作中出現(xiàn)失誤更讓她難受。
消息一出,之前下單的消費者才明白自己誤會了,那些罵過 “李梓萌騙人” 的網(wǎng)友也紛紛道歉。大家這才明白,不是這位靠譜的主持人變了,而是騙子的手段太高明,借著 AI 技術來騙人。
好多名人都是受害者
市場監(jiān)管部門沒有停留在查清真相,很快就順著線索追查到了幕后黑手 —— 一家北京的公司。
這家公司專門做短視頻營銷,之前就因虛假宣傳被警告過。
這次他們盯上了 AI 技術,從網(wǎng)上搜集了大量李梓萌的新聞錄像,用 AI 軟件提取她的面部特征、模仿她的語氣,合成了帶貨視頻。
為了讓騙局更逼真,他們還特意搭建了類似新聞演播室的背景,甚至給虛擬 “李梓萌” 配上了專業(yè)的提詞器畫面。
6 月,這家公司被正式查處,相關負責人接受了行政處罰。北京市市場監(jiān)管局還特意就此案發(fā)布通報,明確指出這是首次運用《廣告法》對 AI 冒用名人形象的行為 “亮劍”。
通報里提醒經(jīng)營者,不能利用 AI 技術冒用他人名義搞宣傳,也告訴消費者,遇到疑似騙局可以打 12315 舉報。
這場騙局的揭開,也讓更多類似的 AI 仿冒事件走進了公眾視野。原來,掉進 AI 陷阱的不止李梓萌,還有不少公眾人物。
奧運冠軍全紅嬋、孫穎莎就曾被人用 AI 合成過代言視頻,推銷運動裝備和營養(yǎng)品,那些視頻里的 “冠軍” 動作、表情都十分逼真,不仔細看根本分辨不出真假。
還有影視圈的老戲骨,也曾遭遇過 AI “換臉”。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某款理財產(chǎn)品的宣傳視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演員正 “推薦” 產(chǎn)品,可這位演員早就公開說過不會接任何金融類代言。
后來經(jīng)核實,這段視頻也是 AI 合成的,騙子就是看中了老戲骨在中老年群體中的口碑,專門騙長輩們的養(yǎng)老錢。
這些案例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AI 技術的濫用正在成為新的詐騙工具。
以前的騙局還需要偽造簽名、PS 圖片,現(xiàn)在只要有足夠的素材,AI 就能 “克隆” 出一個真假難辨的虛擬人物,成本低、效率高,普通人很難防范。
好在國家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種亂象,開始出手整治。除了市場監(jiān)管部門查處具體案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在不斷完善。
《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里都明確了,冒用他人名義或形象搞宣傳屬于違法行為,哪怕用的是 AI 合成形象,也一樣要承擔責任。
一些地方還推出了 AI 生成內(nèi)容的標識要求,只要是人工智能做出來的音視頻,必須明確標注,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來。
平臺方也行動了起來。各大短視頻和直播平臺都升級了審核系統(tǒng),專門篩查 AI 合成的虛假帶貨視頻。一旦發(fā)現(xiàn)有冒用名人形象的內(nèi)容,會立刻下架賬號并上報監(jiān)管部門。
李梓萌的遭遇,就像一個提醒,讓大家看清了 AI 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
但更讓人安心的是,從消費者舉報到官方查處,再到后續(xù)的系列整治行動,整個流程高效且有力。
這背后,是國家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是對新技術亂象的及時規(guī)范。
那些想著靠 AI 走歪路的騙子,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而像李梓萌這樣被冒用形象的公眾人物,也能在官方的通報和澄清中,挽回自己的名譽。
現(xiàn)在再打開直播間,大家或許會多留個心眼,但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有國家在背后把關,那些 AI “李鬼” 再也沒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
參考資料:
央視主持人遭AI仿冒帶貨賣魚油?官方通報
2025-10-17 12:26·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