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近國際黃金價格一路猛漲,各國黃金店的生意也跟著一落千丈。
可偏偏就是在這么個時候,有一個國家的金店拿到了不一樣的劇本。
在這里,金價越高,排隊的人越多,甚至一度出現(xiàn)因為插隊打架的鬧劇。
這個國家就是神奇的印度。
印度的家庭黃金儲備高達2.4萬噸,約占世界黃金總量的11%。
要知道,全世界所有國家央行的黃金儲量加起來,也不過才3.6萬噸。
印度人對黃金的渴望可見一斑。
然而這些黃金雖然多,卻成了拖累印度的枷鎖,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經(jīng)濟發(fā)展。
2.4萬噸黃金,明明是巨額的財富,為何成為了向國家索命的毒藥?
要說起印度人為什么對黃金如此癡迷,和其宗教、文化因素脫不開關系。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就是出生于黃金卵中,而印度的習俗更是要求皇子成年后要向神廟捐獻和自身體重相等的黃金,這一習俗逐漸演化成了“捐金越多,地位越高”
在民間,印度人將婚嫁和黃金掛鉤,印度新娘都要穿戴黃金首飾,穿戴的越多,娘家越有面子。
這些黃金并非是新娘帶到丈夫家的陪嫁,而是完全屬于新娘的私人財產(chǎn)。
所以印度父母往往會在女兒出生后就開始為其積攢、準備黃金。
當然,除了上面這些宗教民俗層面上的原因,印度社會環(huán)境的混亂,也是人們愛囤黃金的原因之一。
動不動就爆發(fā)戰(zhàn)爭、內(nèi)亂,還有一系列的階層沖突和宗教矛盾,導致其社會環(huán)境極度動蕩不安。
再就是印度的銀行覆蓋率極低,很多落后地區(qū)壓根沒有銀行網(wǎng)點,所以去銀行存錢也不是個好選擇。
再加上印度令人聞風喪膽的“廢鈔令”。廢鈔令的初衷是為了打擊黑錢、腐敗和假幣,理想很豐滿。
雖然自獨立前后至今,只進行了三次廢鈔行動,但是每一次都對社會經(jīng)濟造成了巨大沖擊。
最近的一次廢鈔令是在2016年,當時除了豐滿的理想,還有一個更美好的愿景就是推動數(shù)字經(jīng)濟。
結(jié)果數(shù)字經(jīng)濟沒能推動多少,銀行排長隊的人可是等瘋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嚴重受影響,啥都干不了都去換錢了。
2023年,印度宣布回收面值2000盧比的紙幣。這種紙幣是2016年為緩解廢鈔令時期現(xiàn)金短缺而臨時發(fā)行的。
本來是好事兒,結(jié)果印度官方給了期限,到期沒換完,手里的錢就變成了一堆廢紙。
這下2016年的噩夢再次重演,這次的換鈔也被稱為“廢鈔令2.0”。
幾次折騰下來,印度老百姓腦子里就植入了根深蒂固的信念:存現(xiàn)金的風險太大。
那就不如存黃金了。
可見“亂世買黃金”這句話,在印度也同樣貼切。
那印度老百姓愛買黃金,這不是拉動消費、藏富于民嗎?怎么又成了拖垮印度經(jīng)濟呢?
首先黃金不是消費品,它是重金屬,是帶有貨幣屬性、儲值功能的。這種屬性和功能,在過去的幾千年里,從未改變過。
黃金相較于現(xiàn)金,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性差”
對于國家來說,民眾把錢存在銀行里,銀行可以拿錢去投資、去基建,讓錢生錢。
可民眾卻把錢變成了黃金,存在了自己家柜子里,而且一般印度人是不會把黃金變現(xiàn)的,基本都是要代代傳下去。
這筆巨款就這樣成為了一筆“凍結(jié)的財富”,對國家的發(fā)展沒有半點好處,甚至抑制了國家工商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不僅如此,由于印度的黃金開采量不算大,大部分民間的黃金買賣都需要國外進口。
大量進口黃金擠占了國家巨額的外匯儲備,而且黃金作為非生產(chǎn)性資料,進口黃金對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同樣沒有太多益處。
既然如此,那印度的國家層面就這么看著,無動于衷嗎?
當然不是。
對于這個問題,印度領導層也想過很多辦法,比如提高黃金的關稅,先是2013年連提三次關稅,到了2024年黃金的關稅更是高達15% 。
但是關稅的提高,并沒有讓國家因此得利,反而催生了不少民間黃金走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明星蘭婭·拉奧的走私案,由于其繼父是警局高管,其走私行為受到了不少警員的包庇。
被捕的那一次,她靠著身上特制的緊身衣,一次帶了將近15公斤黃金。
不到一年的時間,印度查獲了近四噸的走私黃金,但是相較于巨額的走私總量,查獲的這點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既然加關稅的“堵”沒有用,印度政府就嘗試著一些“疏”的辦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5年11月首次發(fā)行的主權黃金債券。
簡單說就是,按照現(xiàn)在的金價購買債券,5年后,政府按照實時金價給付折合后的盧比。
債券發(fā)行的時候,一方面是為了緩解黃金大量進口對國際收支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想盤活民間的黃金存量。
發(fā)行的時候想得挺好,誰能想到十年后黃金價格飛漲呢。
眼看金價漲起來了,只要兌換就能拿到雙倍收益,一時之間又引發(fā)了民間的兌換潮。
這波贖回,簡直差點讓印度政府破產(chǎn),可真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strong>
既然堵和疏都不行,那印度真的要被這2.4萬噸黃金給拖累死,而沒有任何辦法嗎?
其實也不然,方法也不少。
比如可以通過“黃金銀行”或者“黃金抵押貸款”等更加透明的方式來讓這筆死資產(chǎn)變成活資產(chǎn)。
但歸根結(jié)底,印度民間黃金儲量巨大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在印度民眾眼中,政府的貨幣、債券其實都不如自己柜子里的黃金可靠。
所以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構(gòu)建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信用足夠的金融體系,以此來沖擊民眾對黃金的執(zhí)念。
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利用起這2.4萬噸黃金,讓這筆巨額財富成為國家崛起的助推器,而非限制國家發(fā)展的鐐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