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開幕研討會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行。10月19日上午,“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開幕研討會在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舉行。來自廣東、上海及全國各地30多位學者、藝術家與策展人圍繞“中國近現代美術與廣東實踐”與“廣東近現代美術的區(qū)域互動與歷史敘事”兩大主題展開深度研討。
“廣東為上海送來了一份超級大禮,三層展館就像一個三層的蛋糕,在上海美術館呈現,這是一個現象級的文化活動!”在“廣東近現代美術的區(qū)域互動與歷史敘事”主題研討會上,專家認為粵滬美術血脈相連、精神相依,是引領中國當代文化發(fā)展的兩個高地。本次美術大展的文化意義在于揭示中國藝術在世界語境中如何以‘新’為命,以‘變’為常。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原副主任、藝術評論家皮道堅以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廣東藝術家林風眠和關良的上海經歷等為例子,指出廣東和上海在美術領域的區(qū)域互動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新時期的實驗水墨發(fā)展,也與廣東和上海的共同推動密不可分?!皬V東和上海都有海洋文化的特性,都處在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前沿,共同締造了中國現當代美術的重要特性。”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回顧了廣東與北京、上海區(qū)域互動的代表性人物與事件,他表示,廣東與其他地方的密切互動,使廣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優(yōu)秀書畫經典的重鎮(zhèn),同時也是面向海外,成為大量的外銷畫以及引進西方各種流派、觀點的重要源頭。“以區(qū)域互動為話題探討本次大展意義重大,通過區(qū)域互動,進一步呈現了廣東美術的早期理念和包容性特征,這也是中華文明特質的重要呈現?!?/p>
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zhí)行館長王一川從本次大展中深切感受到歷史節(jié)點中的藝術共振,認為兩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深刻體現在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表達當中,其承載的國家擔當、勇毅果敢的精神,令人感動。她還透露,上海美術館后續(xù)將計劃把廣東藝術家在上海生活、工作過的地方,通過當下流行的Citywalk、Artwalk的方式進行串聯,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向老百姓傳播兩地藝術的交流與聯結。
“廣東為上海送來了一份超級大禮,三層展館就像一個三層的蛋糕,在上海美術館呈現,這是一個現象級的文化活動!”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磊生動地評價。他認為,大展充分體現了廣東美術百年來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文化敘事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談及兩地互動,李磊表示,“粵滬美術血脈相連、精神相依,是引領中國當代文化發(fā)展的兩個高地?!?/p>
上海美協理論與策展藝委會主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旭指出,廣東當代藝術實踐一直帶有非常強烈的地域特征,同時也引領著全國的當代藝術的實踐。廣東和上海的文化個性非常相似,兩座城市都是近現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走向國際的引擎和碼頭?!氨敬未笳菇永m(xù)了兩地文化交流的傳統,對其他區(qū)域文化交流具有啟發(fā)性?!?/p>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論與策展藝委會委員、上海大學美術館館長馬琳指出,本次大展以總覽式的呈現方式,既是地方美術史的整體回顧,也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一個重要切片。她認為展覽的最大亮點,在于以“南方”作為方法,將廣東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試驗場,以開放、包容、跨界的視角重新闡釋南方在文化現代性中的意義,通過歷史與當代并置,學派與個案互文,形成獨具啟發(fā)性的策展邏輯。同時,“此展以南方為始點,卻指向全國與世界,其文化意義更在于揭示中國藝術在世界語境中如何以‘新’為命,以‘變’為常?!?/p>
湖北美術館原館長冀少峰擔任本次研討會的主持人,他最后總結道:“本次大展把廣東美術百年,與20世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進行了有效的勾連,我們看到了廣東美術在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過程當中,如何講出了中國的主體性,中國的價值、中國的氣派,中國的風格以及中國的經驗如何形成——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經驗的、既不是前現代也不是后現代的第三條道路。”
統籌:賀蓓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鐘欣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鐘銳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