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3歲的楊振寧與91歲母親羅孟華在另一個世界重逢。這對跨越世紀的母子,用生命軌跡詮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族傳承與家國情懷。羅孟華以舊時婦女的堅韌托舉兒子走向世界,楊振寧則以科學巨擘的身份回歸故土,完成了一場長達百年的文明接力。
羅孟華那股子勁,得從合肥老宅說起,一盞油燈下頭,孩子趴小板凳上寫字,她自個兒在旁邊做針線活,嘴里沒話,楊振寧小時候,她就念叨讀書人得對得起祖宗,孩子聽著也不吭聲,晚上給他講孟母三遷的故事,講到半道楊振寧都睡著了,她還在說那個“誠”字,這事兒一過就是七十年,楊振寧拿大獎,晚宴上站起來,說他母親教的第一個字就是誠,底下的人都靜悄悄的,沒人接話,那種場面,不是外人想的那么風光,都是一輩子的事兒壓在心頭。
后來打仗,一家人跑到昆明,羅孟華領著孩子住西南聯(lián)大旁邊一個破房子,靠給人縫衣服換點錢,家里買米買油全靠算計,她想了個法子,叫豆粒計數(shù),兒子做完一頁題,她就給一粒黃豆,黃豆攢多了,就能去換本舊書看,警報一響,楊振寧抱著他的算草本子就往防空洞里鉆,外面飛機大炮響成一片,洞里面他還在算題,羅孟華就守在洞口,手里捏著那些黃豆,一粒一粒地數(shù),楊振寧后來寫東西,說他母親的脊梁就像滇緬公路,繞來繞去,最后總能找到出路。
她心里最惦記的,還是文化不能斷了根,楊振寧要去美國頭天晚上,羅孟華熬了一宿,給他納了雙布鞋,鞋底上拿針線密密地縫了“平安”倆字,啥也沒說,這雙鞋跟著他去了好幾個國家,從實驗室到領獎臺,鞋子穿破了都舍不得扔,一九八二年楊振寧把自己的論文集送給母親,扉頁上就寫了四個字,也沒多解釋,大家都懂那意思,這雙鞋子的事,在他們那個圈子里說了好多年,比那些獎牌都有分量,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跟他孝不孝順,這事兒說不清,都在心里頭。
楊振寧做學問細,對母親也一樣,六十年代倆人在日內瓦見著面,他特地帶母親去看那個核子研究中心,跟她講機器怎么把粒子撞開,羅孟華哪里聽得懂,就看那些機器轉來轉去,隨口說了句,這玩意兒跟彈珠子似的,得有規(guī)矩才行,楊振寧后來把這話講給學生聽,學生們沒覺得有啥,他自己明白,母親一句話就把最深的道理給點透了,晚年羅孟華病了,楊振寧在香港陪著,病床高低都是他自己動手調,搞研究跟伺候人,到頭來是一回事。
羅孟華跟楊振寧,娘倆都長壽,母親是小腳,后來又放足,一輩子不容易,天天還抄《朱子家訓》,楊振寧到了一百歲,寫“仁者壽”三個字,手一點都不抖,屋子里總有讀書聲,香港回歸那天,外頭敲鐘,他們家里還是老樣子,一個人的命運,跟大事總是牽在一塊。
二零一七年,楊振寧決定不要美國國籍了,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母親墳上拜了拜,羅孟華在世的時候老說,樹長得再高也不能忘了根在哪,他算是做到了,這娘倆的故事,傳出去就不光是一家人的事了,一個傳統(tǒng)的母親,一個頂尖的科學家,三代人,跨了快三個世紀,那股子精氣神,就是這么傳下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