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元朝。
雖然元朝的統(tǒng)治者是蒙古人,但是元朝的很多制度與中原無異,就比如在皇位繼承方面,元朝也采用了“嫡長子繼承制”。
可是,忽必烈親自下令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后,他的嫡長子并沒有即位……
元朝漢臣
雖說忽必烈是個純正的蒙古人,但是他并不排斥漢人,忽必烈能當(dāng)上皇帝,他手底下的這些漢臣功不可沒。
公元1251年,孛兒只斤·蒙哥繼任蒙古大汗,蒙哥是忽必烈的親哥哥,忽必烈是蒙哥最喜歡的弟弟。
因此,蒙哥當(dāng)了皇帝后,重用了忽必烈。
蒙哥即位后不久,忽必烈就成了“封疆大吏”,總領(lǐng)漠南漢地軍事,治所在金蓮川。
既然是管理漢地的軍事,若是有漢人幫助,肯定是事半功倍。
于是,忽必烈在金蓮川募集一群漢人作為自己的謀士,這些人被稱為“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幕府”給忽必烈提供了很多幫助,后來忽必烈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時,也是金蓮川幕府的人給他出謀劃策,這才讓他輕松擊敗了阿里不哥。
當(dāng)然,“金蓮川幕府”也不全都是漢人,還有一些別處來的人。
后世之人將“金蓮川幕府”中的眾人都分了類,一共分為了六類分別是:邢州術(shù)數(shù)家群、理學(xué)家群、金源文學(xué)群、經(jīng)邦理財群、宗教僧侶群、王府宿衛(wèi)群。
除了“經(jīng)邦理財群”和“宗教僧侶群”里有幾個外族人,其他群里全都是的漢人。
這些能人異士聚在忽必烈身邊,當(dāng)然不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別看忽必烈是個蒙古人,但是他身上有一種氣質(zhì),是其他的“野蠻”蒙古人所沒有的。
如果換了別人來替代忽必烈,“金蓮川幕府”絕對建立不起來,只有忽必烈這種禮賢下士、寬宏大量的將領(lǐng)才能讓人追隨。
而且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忽必烈是個愿意“求同存異”的人,蒙古人有著相當(dāng)厲害的“文化自信”,就覺得自己那一套是對的,到哪里都要宣傳自己那一套。
有文化自信是好事,但也不能太自信,以至于聽不進別人的話。
那時候的蒙古人大多是聽不進話的那種,你跟他說什么他都跟講“草原和雄鷹”。
而忽必烈不同,忽必烈“兼容并蓄”,他在面對這些漢臣時,以“聽”和“問”為主,主打一個認真學(xué)習(xí),然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忽必烈這樣的人才是做大事的人。
不過,忽必烈這套手段并不能讓所有漢人信服,還是有不少人不愿意給蒙古人干活的。
公元1256年,忽必烈召見了南宋名家趙復(fù),此人乃是當(dāng)世大家,忽必烈手下的漢臣中,有好幾個都聽過趙復(fù)的課,算是趙復(fù)的學(xué)生。
也正是在這些人的推薦下,忽必烈才召見了趙復(fù)。
不過,忽必烈召見趙復(fù)并不是為了探討學(xué)問,而是為了讓他帶路去進攻南宋。
趙復(fù)聽完忽必烈的無理要求后,當(dāng)即說道:“南宋乃是我的父母之國,從來沒聽說過有人會帶著敵人去殺自己的父母。”
雖然趙復(fù)拒絕跟忽必烈合作,但忽必烈也沒有怪罪他,甚至沒有強迫他留下。
忽必烈的種種行為,使得他深得漢臣之心,而漢臣給予忽必烈的幫助,也都在忽必烈心里記著呢。
在這些漢臣的影響下,忽必烈也對中原漢人文化十分尊敬。
公元1266年,忽必烈正式繼位蒙古大汗,但是忽必烈并未留在草原上,而是來到了他最喜歡的漢地中原定居。
皇位傳承
忽必烈繼承皇位時,是根據(jù)蒙古傳統(tǒng)“忽里臺大會推舉制”來的,簡單來說就是由眾人選拔出來的。
當(dāng)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草原,即大汗位時,用的就是這套。
說是選舉,其實更多的還是“盤外招”,只要在其他地方擊敗競爭對手,那么選舉結(jié)果也就出來。
忽必烈那年選舉的時候,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忽必烈本人,一個是他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為了成為最后被選中那個人,忽必烈與南宋簽訂合約,帶著軍隊返回草原,與阿里不哥打了起來。
在“金蓮川幕府”的幫助下,忽必烈勝利了,阿里不哥戰(zhàn)死。
這種“忽里臺大會推舉制”雖然能選拔出最強的繼承人,但是這種繼承制度過于殘忍,而且這種制度還有很多漏洞,很容易被人利用。
因此,忽必烈稱帝后,決定不再使用這種制度,改用漢人的“嫡長子繼承制”。
忽必烈真正的嫡長子孛兒只斤·朵兒只早夭,因此皇太子之位順延到了次子孛兒只斤·真金身上。
公元1243年,孛兒只斤·真金出生于漠北。
他出生時,正趕上中原的海云禪師去見忽必烈,于是忽必烈便請這位海云禪師給自己的兒子取名。
海云禪師以為世間唯有“真金”最為珍貴,于是他便給這個孩子取名為“真金”。
真金長大一些之后,又正趕上忽必烈籌建“金蓮川幕府”,當(dāng)時有不少中原漢臣來投奔忽必烈,這些人都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名士。
于是,忽必烈便從中選了一個最有學(xué)問的人去教真金。
忽必烈選出來的這個人叫姚樞,此人確實很不錯,他給真金選的第一本教科書名為《孝經(jīng)》。姚樞很清楚自己的老板是誰,雖然他的任務(wù)是教導(dǎo)真金,但是最終檢驗成果的人還是真金的父親母親,要想從他們那里得到“好評”,一個“孝”字足矣。
公元1253年,忽必烈遠征大理,這一次他把姚樞帶走了,換了另外一個人來交真金,換上來的這個人,依然是漢人。
雖然真金是一個的蒙古人,但是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傳統(tǒng)教育。
因此,朝中漢臣都支持真金,希望真金即位。
然而,忽必烈晚年的時候,他開始輕視漢臣,重用擅長斂財?shù)陌⒑像R,導(dǎo)致時局動蕩。
漢臣不想看著阿合馬毀掉元朝,于是他們便利用手中的太子,想要擊敗阿合馬。
可阿合馬背后是忽必烈,想要解決他可并不容易。
公元1279年,一些漢臣聯(lián)合一個道士,說出一些關(guān)于太子的好話,成功讓太子得到了參決朝政的權(quán)利。
然而,真金參政之后,“漢法派”與“理財派”的矛盾不但沒有緩和,反而更加激烈了,甚至有人在這場爭斗中失去了生命。
公元1282年,氣不過的漢臣們直接找人刺殺了阿合馬,重創(chuàng)了理財派。
然而,阿合馬是忽必烈的寵臣,刺殺他必將惹怒忽必烈,雖然真金并未直接參與此事,但是忽必烈還是懷疑了真金,這令真金十分不安。
阿合馬死后,“理財派”并未消失,矛盾依然存在。
“漢法派”與“理財派”的矛盾,看似是漢臣與奸臣之間的矛盾,實則是太子真金與皇帝忽必烈之間的矛盾。
要想徹底解決矛盾,只殺一個阿合馬是不夠的,必須要把根源解決。
公元1285年,有一個漢臣寫了一篇“大逆不道”的奏章,他要求忽必烈主動禪位于真金。
本來這份奏章已經(jīng)被攔了下來,但是“理財派”的人卻得知了這個消息,于是他們想盡辦法,將這這份奏章的事抖了出來,惹得忽必烈大怒。
太子真金知道這件事后,被嚇得六神無主,雖然他并不知道這件事,但是忽必烈肯定會的懷疑到他頭上,因此他終日惴惴不安。
太子真金因為緊張和恐懼生了病,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忽必烈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真金去世后,忽必烈十分惋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接下來即位的應(yīng)該“皇太孫”,而不是其他皇子,除非連皇太孫也沒有。
因此在真金死后,忽必烈就將”皇太子寶”給了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
公元1294年,鐵穆耳即位,是為元成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