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襲之路》-62
【戰(zhàn)場應激反應】
農歷北國的十月已進入冬季,最低氣溫已經(jīng)降到零下,一支行色匆匆的軍隊正在急速行軍。這是朱棣和朱權合兵后的部隊,如今它經(jīng)過整編被正式分為五軍,每軍各設主將、左右副將,北兵得到生力軍補充,實力大大增強了。
朱棣九月十九日從北平出發(fā),九月二十五日解永平之圍,十月六日攻下大寧,十月十八日從大寧出發(fā),十一月四日抵達孤山,來回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
北平之圍在前幾天已經(jīng)事實上解除了,得到朱棣朱權合兵的消息,李景隆不得不把大本營移到北平東面20里的鄭村壩,分出兵力準備迎擊,城內壓力大減。
![]()
朱棣在白河小試鋒芒,擊潰了南兵前哨陳暉部,立即向李景隆的指揮部奔襲而來。南兵已分列9營嚴陣以待,他們在北平城下啃了一個半月的城墻,早就怨氣沖天,攻城實在不是人干的活,白天風險高不說,晚上還沒覺睡,鐵人也扛不住,現(xiàn)在既然朱棣出現(xiàn)了,那就真刀真槍干一場吧!
鄭村壩在朝陽門以東20里處,元朝它是朝廷的馬場,自古以來,就被統(tǒng)治者視為重鎮(zhèn),堪稱北平東郊的門檻。
寒冷的荒壩是極好的戰(zhàn)場,在這一天,白河兩岸的鄭村壩成了數(shù)十萬大軍廝殺之地,南兵也是有血性的軍人,雖然他們騎兵不如北兵多,但訓練有素,列陣完畢的步兵同樣相當強勁,雙方誰也不肯退讓,各為其主進行著殊死的搏殺。
朱棣是個絕對的好戰(zhàn)分子,他的一生為戰(zhàn)場而生,為戰(zhàn)場而死,這種血液里跳動的基因讓他身先士卒。每次作戰(zhàn),他從來不顧及自己全軍統(tǒng)帥的身份,嗷嗷叫著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騎兵一樣沖鋒。
這樣熱血的統(tǒng)帥能激勵全軍,可是物理常識告訴我們,朱棣不是超人,他再勇猛也只有一條命,一旦受傷,燕王殿下也會掉血乃至打出GG。按照這個理論,南軍士兵在戰(zhàn)場上只要先干掉朱棣這個總頭目,戰(zhàn)爭不就結束了么。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朱棣不止一次遇險,卻從沒受過傷,這就要感謝大侄子了。
我們知道朱允炆是個食古不化的書呆子,把程序正義看得比命還重,他在調兵遣將征討四叔的同時,還不忘鄭重其事向將領們交待一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這句話十分耐人尋味,有著兩個意思。
表面意思:別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不孝罪名啊。暗地意思:你們一定要在戰(zhàn)場上殺了我叔叔,不然弄回來給他按罪名我名聲不好。
在將領們聽來,這句話又有兩個意思。一、皇上很仁義,希望在戰(zhàn)場上生擒朱棣,弄回京城。二、皇上很陰險,想弄死朱棣又不肯背鍋,讓我們給他扛著。
由于這口鍋太大,實在沒幾個人敢背,到將士們嘴里,朱允炆的意思就變成了:皇上下圣旨了啊,誰也不許動反賊朱棣一根汗毛,誰殺誰就是皇帝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