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搜神記》《太上感應篇》《協(xié)紀辨方書》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財神信仰,在華夏大地流傳數(shù)千年,無論是道觀宮闕,還是尋常百姓家,都供奉著這位掌管人間財富的神靈?!端焉裼洝分杏涊d:"財帛星君,司人間財?shù)摗?道教典籍《太上感應篇》更是明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財神所佑,并非憑空而來,而是與人的德行、習慣息息相關。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地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暗藏著深厚的玄機。明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專門記載了灑掃的時辰與方位講究。清代《協(xié)紀辨方書》更是將此事與風水、陰陽五行相聯(lián)系,認為掃地不當,會"損財傷丁,禍及全家"。
那么,究竟是哪3個方向在掃地時需要格外避諱?為何古人如此重視這些細節(jié)?這些禁忌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天地大道?且聽我細細道來。

說起財神與掃地的淵源,就不得不提一段流傳甚廣的往事。
話說明朝年間,江南有位富商姓沈,家資萬貫,田產(chǎn)遍布三府五縣。沈家祖上本是普通農(nóng)戶,到了沈富這一代,因經(jīng)商有道,短短二十年間便積累了驚人的財富。沈富為人慷慨,樂善好施,每逢災年必開倉賑濟,因此在當?shù)仡H有聲望。
沈府占地數(shù)十畝,亭臺樓閣,假山流水,好不氣派。府中僅僅打掃院落的仆役就有十幾人。沈富雖然家大業(yè)大,卻格外注重清潔,每日清晨,必定要巡視一遍府中各處,見到哪里不潔凈,必定親自過問。
這一年臘月初八,沈富照例在清晨起身巡視。走到正堂外的院落時,卻見新來的小廝阿福正拿著掃帚清掃落葉。這本是尋常之事,可沈富卻突然臉色一變,快步上前喝住了阿福。
"住手!"沈富的聲音帶著少有的嚴厲。
阿福嚇得手中掃帚差點掉落,連忙跪下:"老爺,小的做錯了什么?"
沈富指著阿福掃地的方向:"你從哪邊開始掃的?"
"小的從西邊往東邊掃的。"阿福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答道。
沈富長嘆一口氣,吩咐管家:"把他帶下去,重新教導規(guī)矩。今日之事,不可再犯。"
管家連忙應聲,帶著一頭霧水的阿福退下了。
這件事在沈府傳開后,眾仆役都覺得奇怪。往日里,沈富待下人寬厚,從不苛責,今日為何如此大動肝火?只是為了掃地的方向,就要重新教導規(guī)矩?
當晚,管家把阿福叫到書房,給他講述了沈家發(fā)家的緣由。
"你可知道,老爺?shù)淖娓干蚶咸珷敚斈暌彩歉F苦出身?"管家點燃了一支香,慢慢說道。
阿福搖搖頭。
"沈老太爺年輕時,在鎮(zhèn)上一家布莊當學徒。那年頭,學徒的日子不好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打掃店鋪,一直忙到深夜才能歇息。"管家的聲音在燭光中顯得格外悠遠,"有一天,沈老太爺照例清晨起來掃地。正掃著,突然看見店門口站著一位老道士。"
"那道士仙風道骨,手持拂塵,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看著沈老太爺掃地,突然開口道:'年輕人,你掃地的方向不對。'"
阿福聽到這里,不禁坐直了身子。
"沈老太爺當時一愣,連忙請教。那道士笑道:'清晨掃地,切忌從西往東掃。西方屬金,主財帛;東方屬木,主生發(fā)。你這樣掃,是把財氣往外送,把生氣往外趕。長此以往,非但發(fā)不了財,還會損傷身體。'"
"沈老太爺恍然大悟,連忙向道士請教正確的方法。道士指點道:'清晨掃地,當從外往內(nèi),從東往西,順應天地之氣。午后掃地,則從內(nèi)往外,從北往南,順應陽氣運行。夜晚不宜掃地,若非掃不可,切記不可從南往北掃,否則逆沖太歲,必有損傷。'"
管家說到這里,停頓了一下,繼續(xù)道:"沈老太爺將這番話牢記在心,從此改變了掃地的習慣。說來也怪,自那以后,布莊的生意竟然日漸興隆。老板見他勤懇可靠,便讓他做了掌柜。后來沈老太爺自己開了店鋪,生意越做越大,這才有了今日的沈家。"
阿福聽得入神,忍不住問道:"那位道士是誰?"
"據(jù)沈老太爺后來說,那位道士自稱來自終南山,是全真教的修行者。臨走時留下一句話:'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掃地雖小事,亦含天地理。'說完便飄然而去,再也沒有見過。"
管家起身,拍了拍阿福的肩膀:"從那以后,沈家便立下規(guī)矩,府中掃地必須遵循這些講究。老爺對此最為重視,因為他深知,正是祖父遵循了這些規(guī)矩,才有了今日的家業(yè)。"
這番話傳開后,沈府上下無人敢違背掃地的規(guī)矩。而沈家的生意也確實一直順遂,三代不衰。

后來,沈富年老時,將家業(yè)傳給長子。臨終前,他特意把子孫們叫到床前,說道:"我沈家能有今日,并非全靠經(jīng)商之道,而是祖上懂得敬畏天地,順應自然。就連掃地這樣的小事,也要遵循陰陽五行之理。你們要記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掃地雖小,卻關乎一家氣運。切記,切記。"
說完這話,沈富便安詳離世了。而這個掃地的規(guī)矩,也隨著沈家的后人流傳了下來。
其實,關于掃地的講究,并非只有沈家知曉。在道教典籍中,多有記載。
《抱樸子·內(nèi)篇》中說:"室內(nèi)不凈,則神不降。"強調(diào)了居室清潔的重要性。而《太上感應篇》更是將日常起居與福禍聯(lián)系起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禍福,往往源于日常的行為習慣。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朱子家訓》中也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求弟子們天剛亮就要起床,打掃庭院。朱熹認為,通過這樣的日常勞作,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德行,磨練心性。
道教更是將掃地提升到了修行的高度?!兜篱T十規(guī)》中記載:"道院清潔,神明常駐。"認為保持道觀清潔,不僅是對神明的恭敬,更是一種修行。
在道教的內(nèi)丹修煉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掃地功"。這并不是真的指掃地,而是一種心法,意在掃除內(nèi)心的雜念,如同掃除塵埃一般。《鐘呂傳道集》中說:"修道之人,當先掃除心地。心地不凈,何談修行?"
不過,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道教雖然講究內(nèi)在修煉,卻也不忽視外在的細節(jié)?!饵S庭經(jīng)》云:"內(nèi)外相應,形神合一。"意思是說,內(nèi)在的修為要與外在的行為相呼應。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居所都不能保持清潔,又如何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
關于掃地的方向,道教典籍《協(xié)紀辨方書》中有詳細記載。這部清代官修的歷書,匯集了歷代風水、擇吉的精華。書中專門有一章討論"灑掃之宜忌",將一年四季、一日十二時辰的灑掃方位都做了詳細說明。
書中記載:"春月宜從東南向西北掃,夏月宜從南向北掃,秋月宜從西向東掃,冬月宜從北向南掃。此順四時之氣也。"意思是說,掃地要順應四季的變化,春天從東南往西北掃,夏天從南往北掃,秋天從西往東掃,冬天從北往南掃。這樣做,是順應四季的天地之氣。
不過,書中也提到,除了四季的區(qū)別,每日掃地也有講究:"清晨宜從外向內(nèi)掃,聚財氣;正午宜從內(nèi)向外掃,散穢氣;黃昏不宜掃地,恐散福氣。"
這些說法看似玄奧,實際上都有其道理。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清晨空氣清新,從外往內(nèi)掃,可以將新鮮空氣引入室內(nèi);正午陽光充足,從內(nèi)往外掃,可以將污濁之氣散出去;黃昏時分,氣溫下降,灰塵容易飛揚,所以不宜掃地。
儒家雖然不像道教那樣強調(diào)這些細節(jié),但也十分重視清潔?!抖Y記·內(nèi)則》中說:"櫛縱髪,總角,衿纓,端韠紳,搢笏。"詳細記載了古人起居的各種禮儀。其中就包括了清晨起床后要清掃房間的規(guī)定。
儒家認為,一個人的居所是否整潔,反映了這個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洞髮W》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而保持居所整潔,就是"誠意"的一種體現(xiàn)。
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提到清潔的重要性。他說:"蓋男子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然倔強之氣,不可施之于日用瑣事。日用瑣事,須和氣謙退;獨于大節(jié),不可稍有屈撓。"他認為,在日常小事如灑掃上,要細心謹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堅定的立場。
說到這里,阿福已經(jīng)明白了掃地的重要性。可他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管家,您說清晨不能從西往東掃,那另外兩個不能掃的方向是什么呢?"
管家神秘一笑:"這個嘛,就是沈家最核心的秘密了。沈老太爺當年從那位道士那里學到的,不止清晨掃地的禁忌。那道士還告訴他,一年之中有三個方向,在特定時候絕對不能掃。這三個方向,關系到一家的財運、健康和子嗣。違背了,輕則破財,重則損丁。"

阿福聽得心驚膽戰(zhàn):"那是哪三個方向呢?"
管家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夜色深沉的院落:"第一個方向你已經(jīng)知道了,那另外兩個……"
他突然停住了話頭,轉(zhuǎn)身看著阿福:"這些,是沈家的傳家之秘。不過既然老爺讓我教導你,想必是看重你的。你隨我來,我?guī)闳ヒ娨粯訓|西。"
兩人來到沈府的祖堂。管家從供桌下取出一個檀木盒子,小心翼翼地打開。里面放著一卷泛黃的古籍,正是當年那位道士留給沈老太爺?shù)氖殖尽?/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