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法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多少人進了寺院,點起三支香,跪在佛前喃喃祈求——求財、求官、求平安、求子嗣。香煙裊裊中,他們以為這便是修行,以為佛菩薩會因這幾柱香而滿足他們的心愿??煞鹜赢斈暝谄刑針湎伦C得無上正覺之時,究竟悟到了什么?那些高僧大德為何要在臨終前泣血警示后人,說世人皆誤解了燒香拜佛的真意?
佛門中流傳著一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不假,可世人卻把"求"字理解錯了。他們以為求的是外在的福報,殊不知佛陀要我們求的,是內心的覺醒。當年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開示的第一個法門,便是"苦集滅道"四圣諦。這四個字里,藏著燒香拜佛的真正密意。
那么,燒香拜佛到底在拜什么?祖師們?yōu)楹我?泣血"二字來形容他們的警示?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驚人的真相?
![]()
迦葉尊者的棒喝
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十三年,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來了一位富商。此人名叫須達,家財萬貫,在城中開有數(shù)十家店鋪。這天清晨,他帶著十車珍寶來到精舍,要供養(yǎng)僧團。
迦葉尊者那時正在精舍主持,見須達長跪不起,便問:"施主如此虔誠,所求何事?"
須達雙手合十道:"尊者,弟子生意興隆,本應感恩,可近來總覺心神不寧。聽聞精舍靈驗,特來供養(yǎng)三寶,祈求佛陀保佑弟子事業(yè)順遂,家宅平安。"
迦葉聽罷,面色忽然一沉,手中禪杖重重一頓:"你可知世尊在世時,如何教導我等?"
須達一驚,連忙叩首:"還請尊者開示。"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可從未說過一句——我能保佑你平安富貴。"迦葉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佛陀教我們的,是自凈其意,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拿著十車珍寶來求保佑,可曾想過,你那些店鋪里,可有欺詐顧客的行為?你那些伙計,可有受你苛待而心生怨恨?"
須達額頭冒出冷汗。他想起自己為了多賺銀錢,確實在布匹上動過手腳,在秤上做過文章。那些伙計每日辛勞,可他給的工錢卻越來越少。
"尊者明鑒,弟子確實......確實有過錯。"須達低聲說道。
迦葉這才緩和了語氣:"世尊說,一切唯心造。你生意上的不順,是你過往種下的因結出的果。你現(xiàn)在不去反省自己的過錯,不去改正自己的行為,卻想用幾車珍寶換取佛陀的保佑,這不是把佛法當成了交易么?"
須達恍然大悟,淚流滿面。他當即在佛前發(fā)愿,要把那些欺詐顧客的錢財如數(shù)退還,要善待店中伙計,要用正當?shù)姆绞浇?jīng)營生意。
從那以后,須達每次來精舍,不再求佛陀保佑,而是在佛前反省自己這段時間的言行。說來也怪,他越是誠心反省、改正過錯,生意反而越做越好,家中也越發(fā)和睦。
這個故事在竹林精舍流傳開來,可許多人聽了,依然不明白其中真意。他們以為須達是因為供養(yǎng)了珍寶才得到好報,卻不知道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他那顆愿意反省、改正的心。
百丈禪師的開示
唐朝時,江西洪州有位百丈懷海禪師,門下弟子數(shù)千。有一年冬天,一位官員前來參拜。這官員姓李,在朝中身居要職,權勢煊赫。
李官員進了禪房,恭恭敬敬地向百丈行禮,然后從懷中取出一尊純金打造的佛像,雙手奉上:"禪師,學生特意為寺中鑄造了這尊金佛,還請禪師為其開光。學生近來在朝中多有不順,希望佛陀能保佑學生官運亨通。"
百丈接過金佛,端詳片刻,忽然問道:"大人可知,佛陀當年為何要出家修行?"
李官員一愣:"這......這自然是為了尋求解脫之道。"
"不錯。"百丈點點頭,"佛陀身為太子,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可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苦,看到了人世間的無常,所以舍棄王位,苦修六年,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他悟到的是什么?是諸法無我,是緣起性空。"
"可這跟學生求保佑有何關系?"李官員不解。
百丈笑了:"佛陀自己都舍棄了榮華富貴去求道,你卻要他保佑你升官發(fā)財,這不是南轅北轍嗎?你在朝中不順,可曾想過是為什么?是不是因為貪圖私利,陷害過同僚?是不是因為欺壓百姓,收取過賄賂?"
李官員的臉一下子紅了。他在朝中這些年,為了往上爬,確實做過不少見不得光的事。他曾經(jīng)誣陷過一位清廉的御史,害得對方被貶到嶺南;他還曾收受過一個商人的重金,為其開脫了走私的罪名。
"禪師慧眼如炬,學生確實做過許多錯事。"李官員低下了頭。
百丈把金佛放在案上,語重心長地說:"佛像不在于金銀銅鐵,而在于能否映照你的內心。你拜佛,拜的不是這尊像,而是你自己本具的佛性。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可為什么有人成佛,有人卻在六道輪回?就是因為有人愿意反省自己、改正錯誤,而有人卻執(zhí)迷不悟,以為燒香拜佛就能消災免難。"
"那學生該如何做?"李官員誠懇地問。
![]()
"燒香,是提醒自己要清凈身口意,如同這香煙一樣,直達天際,不染塵埃。拜佛,是提醒自己要放下傲慢,如同禮拜時低下頭顱,承認自己的無知和過錯。你每次來寺中,不要求佛保佑,而要在佛前好好反省——我這段時間做了哪些錯事?我該如何彌補?我要如何改正?"百丈看著李官員的眼睛,"佛陀給我們的從來不是保佑,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自己的污垢,然后自己去擦拭干凈。"
李官員聽了,如醍醐灌頂。他跪在佛前,痛哭流涕,把自己這些年做過的惡事一樁樁說了出來。從那以后,他開始在朝中秉公執(zhí)法,還暗中資助了許多被他害過的人。奇怪的是,他越是不求升官,朝中的聲望反而越來越高,后來竟官至宰相。
這兩個故事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可后世之人,能真正領悟的卻寥寥無幾。他們依然拿著香燭供品涌進寺院,跪在佛前祈求保佑,卻從不肯低頭看看自己的內心。
禪宗祖師的泣血遺言
到了宋朝,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法脈已經(jīng)傳遍天下。有位名叫大慧宗杲的禪師,在徑山寺主持多年,門下弟子無數(shù)??伤劭粗鴣硭轮袩惆莘鸬娜嗽絹碓蕉?真正明白佛法真意的卻越來越少,心中十分焦慮。
一天,有位官員帶著全家老小來進香。這官員十分虔誠,跪在大雄寶殿中,點了九十九柱香,磕了九十九個頭,嘴里念念有詞:"求佛祖保佑我升官發(fā)財,保佑我兒子科舉高中,保佑我家世代榮華富貴......"
大慧禪師看在眼里,長嘆一聲,當眾說道:"可悲!可悲!佛法東傳千余年,竟被誤解至此!"
那官員吃了一驚,爬起來問:"禪師此話怎講?弟子虔誠拜佛,有何不對?"
"你跪在這里求了半天,可知道佛陀當年為什么要講法?"大慧禪師問。
官員搖搖頭。
"佛陀講法,是要眾生明心見性,是要眾生了脫生死,不是要眾生來求升官發(fā)財!"大慧禪師聲音越來越高,"你們把佛當成了什么?當成了天上的神仙?當成了有求必應的許愿池?佛陀如果在世,看到你們這樣,不知該笑還是該哭!"
禪師說到這里,竟然老淚縱橫:"我今年已經(jīng)七十有三,命不久矣。臨終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世之人把燒香拜佛當成了交易。你們點一柱香,就想要一個回報;磕一個頭,就想得一份福報??稍脒^,佛陀傳下來的法,是讓你們反觀自心,改正過錯的?"
大殿中一片寂靜。
大慧禪師掙扎著站起來,指著大殿上的佛像說:"你們看,佛陀端坐蓮臺,神色慈悲,可他慈悲的不是你的祈求,而是你的愚癡!他不會因為你燒了香就保佑你,也不會因為你沒燒香就懲罰你。他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里,像一面鏡子,照出你內心的貪嗔癡,照出你的自私、狹隘、無明。"
"那我們燒香拜佛還有什么意義?"有人問道。
"意義大了!"大慧禪師說,"每當你點燃一柱香,你要想——我的心是否如這香煙一般清凈?我的行為是否端正?每當你跪下禮拜,你要想——我今天是否做了違背良心的事?是否傷害了他人?是否辜負了天地?這才是燒香拜佛的真意!"
說完這番話,大慧禪師疲憊地坐下,閉上了眼睛。三天后,他就圓寂了。臨終前,他留下一句偈語:"燒香拜佛非外求,自性清凈是真修。世人若解此中意,何須苦苦覓保佑。"
這句遺偈在江南流傳開來,許多人讀了都潸然淚下。祖師用盡生命最后的力氣,苦口婆心地告誡后人,可后人真正能聽進去的,又有幾個?
![]()
大慧禪師圓寂后,他的弟子把這段開示記錄下來,流傳到各地寺院。有好事者把這段話題名為"祖師泣血警示",因為禪師說這番話時,確實是老淚縱橫,痛心疾首。
可更讓人震撼的還在后面。據(jù)說,大慧禪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把最親近的幾個弟子叫到身邊,傳下了一段秘密開示。這段開示關于"燒香拜佛"的終極真相,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原來佛陀設立這些儀式,根本不是為了......
而這個秘密,正是無數(shù)高僧大德畢生追求的核心法要。當年六祖慧能大師開悟時說的那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其實與這個秘密息息相關。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真相,竟然早在佛陀初轉法輪時,就已經(jīng)明明白白地告訴了五比丘,可兩千多年來,真正明白的人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