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社會,帶你看盡社會百態(tài)人生
網(wǎng)絡(luò)上有幾千萬部電影,社會哥只推薦你想看的
上世紀20年代,中國上海,某公館。
一對赤身肉搏的男女,正在床上,進行著不可描述的運動。
散落一地的紙巾、擺放凌亂的鞋子,還有上下?lián)u晃的床單,暗示了這場運動的激烈和瘋狂。
男的叫查理,是當?shù)馗鳖I(lǐng)事,英年早婚。
女的叫凱蒂,也是有夫之婦。丈夫,是政府實驗室的細菌學家,沃特。
突然間,一陣異響,打斷了這場不倫的幽會。
陽光透過縫隙,將凱蒂的胴體投射在墻上的油畫中,美得不可方物。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凱蒂臉上的驚慌失措。
她停下了動作,斂聲屏息、滿眼驚恐地盯著緊鎖的房門。
門把手從上至下,輕輕轉(zhuǎn)動,仿佛下一秒就能從門外躥出不可預(yù)知的怪物。
查理也被嚇一大跳,他緊緊抱住凱蒂,就像溺水的人拼命拽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是,房門并未應(yīng)聲打開,門把手詭異地恢復(fù)了原位。
難堪的一幕沒有發(fā)生,兩人終于松了一口氣。
凱蒂驚魂未定,從查理的身上翻身而下,煩躁道:他聽見我們了。
查理卻一副不以為然:沃特?是他又怎樣?
他撿起地上衣服,自顧自地穿了起來:就算是他也不會做出什么事來。制造緋聞對他也沒什么好處。
凱蒂失魂落魄,語氣里帶著一絲不屑:說得輕巧,你難道沒意識到我丈夫愛我?
查理嘲諷道:女人總覺得男人很愛她們,但事實并非如此。
查理說的話, 混跡社交圈多年的凱蒂,自然早已了然于心。
可她對自己的美貌和魅力太過自信,總是高估了男人對她的情感。
她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成年后更是出落得楚楚動人。
父親晉升無望,妹妹其貌不揚,母親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指望她攀個高枝,帶領(lǐng)全家“更上一層樓”。
凱蒂游走在倫敦浮華空虛的社交圈,跟眾多男人們打情罵俏,享受著眾星捧月的感覺。
她被當成奇貨可居的商品,打扮得漂漂亮亮,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引來一堆人的哄搶。
可少女的美貌并非歷久彌新的美酒,一年又一年過去,她的仰慕者越來越少,追求者不是窮光蛋就是小老頭。
歲月蹉跎,她沒釣上金龜婿,卻把自己耗成了“老女人”。
妹妹率先一步,嫁給了一位準男爵,成了母親眼中的香餑餑。
而她,則成了母親眼中的“棄子”。
淪為婚姻市場的“滯銷品”后,母親對她愈發(fā)沒有好臉色:你指望你父親把你養(yǎng)到什么時候?
驚愕、難堪、憤怒...
她在一氣之下,匆忙嫁給沃特,她手上僅剩的一張最好的牌。
她心里多少有點委屈,畢竟,她原本是瞧不上沃特的。
沃特體貼入微,對她耐心細致,可他缺少吸引女性的魅力。
尤其是,他的職業(yè)并不是什么美差,不能給她的臉上貼金。
舞會上,她邂逅了當?shù)氐娘L云人物,查理。
都是縱橫花叢的情場高手,這一見面,宛如天雷勾動地火。
激情的火花在暗處碰撞、迸發(fā),成了他們甜蜜的秘密。
凱蒂沉浸在這場不倫之戀帶來的幸福之中,如夢似幻。
但這一切,如今,都因為那個轉(zhuǎn)動的門把手,成了一場噩夢!
2006年,改編自索默斯特·毛姆同名小說的電影,《面紗》,在中國大陸上映,豆瓣評分8.3。
這是長久以來第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關(guān)于中國的西方電影。
有觀眾評價:中西方元素的結(jié)合混搭出了奇妙的味道,演員、攝影、風景、配樂、故事都太美了!
這是一部愛情片,也是一部災(zāi)難片。
一對漂泊異國的外國夫妻、一段瀕臨破滅的絕望情感,在煙霧迷蒙的中國小鎮(zhèn)里,在極端嚴峻的生死威脅下,迸發(fā)出新的激情。
故事背景架構(gòu)在上世紀20年代,但里面所講述的現(xiàn)象,卻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比如,凱蒂的母親把女兒包裝成商品販賣,當女兒不值錢后又急于脫手的市儈模樣,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隨處可見。
盡管在號稱戀愛自由的年代,仍然有一批物化女性的人,打著真愛和婚姻的幌子,用青春和肉體進行交易。
比如,原本自視甚高的凱蒂,卻在得知妹妹婚訊后,慌不擇路隨便把自己嫁了。
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人,因為年齡的緊迫感而匆忙走進婚姻。
有人說:結(jié)婚就像考試。本來各答各的,大家相安無事,突然有人提前交卷,你就開始慌了。后來交卷的越來越多,你就越來越慌,最后也只能隨便寫幾句趕緊交了。
可是,匆忙交的答卷,又有幾個人能拿到滿意的分數(shù)?
于是,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成了社會的一大痛點。
又比如,婚后情感空虛,凱蒂為了尋找激情,出軌渣男。
出軌固然該被唾棄,但她走到這一步,也有外界推動的因素。
凱蒂像一只嘰嘰喳喳的麻雀,而沃特卻秉承“沒必要不會開口”的習慣。
當凱蒂想分享生活時,沃特卻一言不發(fā)。
明明同處一室,但拋出的溫柔,卻沒有回音,只剩下孤獨在她的心中回蕩。
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對夫妻,因激情走入婚姻,因平淡厭倦對方。
情感無法共振的夫妻,婚姻注定四面楚歌。
當初再深刻的海誓山盟,都會在細水長流的日子里逐漸被磨滅。
毛姆的原著小說《面紗》,一直在勾勒人性的復(fù)雜和轉(zhuǎn)變,但改編后的同名電影,卻把重點放在了親密關(guān)系的重建上。
信任轟然坍塌的婚姻,宛如地震侵襲后的廢墟,如何在一地荒蕪之中重建精神家園,或許是每個現(xiàn)代家庭一生當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凱蒂和沃特,在心碎之中,踏上了這趟痛苦的修復(fù)之旅。
他們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降到冰點,只有打破重塑,才能迎來新生。
一周后,他們穿越了大半個中國,遠走到霍亂肆虐的偏遠小鎮(zhèn),湄潭府。
在這里,他投身于霍亂的救治工作中,她卻困在陰暗的木屋里百無聊賴。
這片荒涼的土地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沒有舞會、沒有戲劇、沒有消遣...
她內(nèi)心的空虛如缺堤的洪水,日益泛濫、幾近崩潰。
修道院的邀約,為她暗沉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切口。
盡管外面兵荒馬亂、難民流離失所,但修道院這個疫區(qū)最嚴重的地方,卻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
面黃肌瘦的孤兒們,在修女的悉心照料下,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她們吟唱著贊美詩,眼睛里充滿童真。
病房區(qū),修女們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病重的患者,為他們清洗身體、更換衣服、處理傷口...
走出修道院的大門,凱蒂內(nèi)心百感交集。
她第一次,接觸到生活的另一面,一個更加真實又充滿人情味的世界。
過去,她的人生里,只有舞會、戲劇、游戲、男人...
如今,她才知道,醉生夢死的生活以外,還有另外一種,更有意義的活法。
她決定要跟荒誕的過往告別。
修道院成了她靈魂的收容所。
在這里,她給嬰兒洗禮、換尿布,為孩子彈琴、跳舞、折風車...
她的生活日漸忙碌、充實...
而這種前所未有的生活狀態(tài),給她帶來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以及精神層次的重生。
原來,內(nèi)心的空虛,無法從混亂的男女關(guān)系中找到慰藉。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醉生夢死...這些,都只能帶來片刻的眩暈,復(fù)而陷入更深的空洞之中。
只有精神上的滿足,才能填補內(nèi)心的空洞。
當凱蒂不再試圖從男人身上尋找慰藉時,她跟沃特的關(guān)系,才迎來了轉(zhuǎn)機。
影片名為《面紗》,喻指凱蒂跟生活之間的隔閡。
當她掀開這層虛無的面紗以后,她才真正觸碰到生活的內(nèi)核,明白活著的真諦。
女人,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妻子、母親、兒媳婦。
當我們在探討婚姻之道時,首先要保證的前提是:婚姻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顯然,在過去,凱蒂并沒有清晰且獨立的人格。
出嫁前,她是母親手中的商品;出嫁后,她又成了丈夫的附屬品。
她頭腦空空、隨波逐流,才會輕易迷失在欲望之中。
只有當她找回自己,她才能夠看透婚姻的本質(zhì),重新把握自己的幸福。
然而,現(xiàn)實中,又有多少女人,被迫失去了自己,從而化身為別人眼中一個滿意的“符號”?
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東方到西方,“尋找自我”已經(jīng)成為女性創(chuàng)作的基本母題。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也揭露了女性“缺失自我”的常態(tài)。
現(xiàn)實很殘酷,但,至少,我們不應(yīng)該成為這種現(xiàn)象的推手。
如果改變世界太難,起碼要給自己爭取獨立的機會。
正如席慕蓉在《槭樹下的家》里寫道:我們并不是要去爭奪,也不是要去刻意表現(xiàn),我們只是想在自己這一段生命里做一次我們自己。我們可以用很多的時間來盡量做好一個女性應(yīng)該做好的那些角色,但是,我們也有權(quán)利在某些時刻里,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生命。
后臺回復(fù) 面紗
獲得觀看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