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墻和護城河 Manly, Wilson Edward丨1910
“成都城墻和護城河的一部分。一條寬闊的溝渠,從中生長出水和植物,在無可挑剔的磚墻旁邊,保護著這座城市。遠處可以看到墻內(nèi)建筑物的屋頂
攝影里的老成都
攝影一詞是源于希臘語φ??
英文中的photograph
是將phos(光線)與graphis(繪畫、繪圖)
兩字加一起
意為“以光線繪圖”
作為光線繪圖者的攝影師
最偉大的能力
就是
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
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九眼橋 Manly, Wilson Edward丨1900-1920
一座長長的石拱橋建筑在一條河上,在岸邊的橋前可以看到小漁船
成都地處中國西部內(nèi)陸
攝影術傳入的時間相對較晚
據(jù)史料可查
成都照相館最早開辦的時間
為清光緒年中期
自1890年之后
陸續(xù)有外國傳教士、探險家、旅行愛好者
攜帶各式相機入川訪蓉
從威爾遜、甘博、張柏林
到山川早水、漆奇、布魯諾……
留下來大量內(nèi)容豐富的
天府之國影像
成為
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
珍貴記憶
青羊宮 Wilson, Ernest Henry丨1908
成都街頭 張伯林丨1909
“蜀都河圖” 老照片圖庫
“蜀都河圖”是什么 ?
“蜀”指四川,“都”指成都
“河”代表著自然生態(tài),“圖”代表著歷史人文。
“蜀都河圖”
以成都地圖為基礎
將古舊地圖、老照片、歷史地名、歷史河流、文保單位
等融為一體的開放型公益數(shù)據(jù)庫
“蜀都河圖”老照片圖片庫,旨在廣泛搜集整理老照片影像的支撐下,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如通過古今地圖數(shù)字化對比與關聯(lián),通過3D建模復原自然歷史風貌等手段,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綜合價值,將成都市重要自然人文信息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直觀呈現(xiàn)給公眾,成為完善整個“蜀都河圖”成都自然歷史文化數(shù)據(jù)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蜀都河圖”已搜集整理清末到2000年以前的老照片170余張,保留了成都平原珍貴的歷史痕跡,
天花疫苗接種丨1909
“華西聯(lián)合大學護士接種天花疫苗。一名身穿白色連衣裙的護士彎下腰,為一個戴著頭巾的成年人抱著的嚎叫兒童接種疫苗。一位母親抱著她的孩子等待,而其他五個孩子則在一旁看著。左邊是一張桌子,上面放著補給品,背景是另外兩個人。光禿禿的土庭院,一棵樹和一座窗戶打開的建筑。
成都十字路口附近的風景 張伯林丨1909
老照片圖片庫志愿者
實際上
國外的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站等地
存有大量有關成都的老照片
其中不少照片對外公開版權
成都基督教青年會丨1926
但同時
存在來源特別混亂、多次轉手等問題
老照片的作者和年代等信息難以確定
或沒有明確標識物的照片
是否拍攝于成都也存疑。
我們將盡可能地
搜集國外單位,或者來源可信任的照片
并盡可能地考證作者、年代、拍攝地點等信息。
四川成都口腔修復實驗室丨1941
“口腔修復學(實驗室)課程,牙科學院的Harrison Mullet博士。WCUU。五名身穿白色罩衫的學生和身穿實驗室外套的穆萊特博士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做假牙。背景中的文件柜和窗口。
20世紀初的成都迎輝門 Wilson Edward Manly丨1900-1920
我們誠摯邀請
擁有成都各類老照片
并且愿意搜集、整理、分享的各界人士
參與到我們“蜀都河圖”老照片圖庫的建設中來
讓成都故事代代相傳。
具體可掃描二維碼進群了解
期待并感謝所有人的參與!
“蜀都河圖”簡介
“蜀都河圖:成都自然歷史文化數(shù)據(jù)庫”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以下簡稱河研會)與地圖書人文地理知識庫(以下簡稱地圖書)于2020年10月共同發(fā)起,由多家單位和多位知名學者聯(lián)合參與的一項公益開放協(xié)作項目,旨在廣泛搜集成都古舊地圖、老照片等電子資料,在此基礎上以地圖為載體,通過地圖書平臺提供的開放協(xié)作服務,整理、標注和關聯(lián)成都平原范圍內(nèi)重要的歷史地名、園林建筑、河湖濕地、街巷古道、物種發(fā)現(xiàn)地、橋梁碼頭、宮觀廟宇等自然人文地標以及重要歷史遺跡和文保單位等信息,再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如通過古今地圖數(shù)字化對比與關聯(lián),通過3D建模復原自然歷史風貌等手段,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綜合價值,將成都市重要自然人文信息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直觀呈現(xiàn)給公眾。
2021年10月30日,“蜀都河圖”正式上線
并在第15屆岷江論壇
發(fā)布了第一階段成果和整體概念設計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jīng)
搜集整理國內(nèi)外各單位收藏的古舊地圖約100幅
標注古舊地圖中的歷史地名3500個
搜集整理清末到2000年以前的老照片約170張
標注與歷史地名關聯(lián)的現(xiàn)存自然文化地標110余個
整合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項目預計需要5年時間初步完成
建設時間為2020年至2025年
完成后還將長期持續(xù)維護
在2025年之前,需要做到
① 搜索整理國內(nèi)外各單位收藏的老照片資源,允許公眾上傳分享老照片。
② 將老照片和自然文化地標進行關聯(lián),標注其中的重要圖像信息。
③ 繼續(xù)搜集古舊地圖,標注歷史地名,新增和關聯(lián)自然文化地標,允許公眾標注歷史地名。
④ 近代實測古舊地圖的配準。
⑤ 歷史河湖的矢量化和可視化呈現(xiàn)。
⑥成都古城的三維復原和可視化呈現(xiàn)。
⑦補充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和自然文化地標關聯(lián)。
⑧挑選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內(nèi)容,制作“蜀都河圖”系列視頻,撰寫相關知識性科普文章。
⑨舉辦線上線下活動和科普講座。
成都街邊干雜店 Ree, Richard H.丨1997
指導單位
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https://www.scu.edu.cn/
執(zhí)行單位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
http://www.rivers.org.cn/
技術支持
成都發(fā)現(xiàn)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https://www.ditushu.com/
專家團隊
李勇先/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袁庭棟/巴蜀文化學者,《成都街巷志》作者
唐亞/四川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生態(tài)學家
陳慶恒/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范曉/四川省地礦局高級工程師,地質(zhì)學家
華樺/人文地理作家,《成都河流故事》主編
執(zhí)行團隊
孫吉(白云蒼狗)/項目負責人,歷史地理學碩士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秘書長,負責項目統(tǒng)籌執(zhí)行
曹江/技術總監(jiān),地圖書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
負責項目數(shù)字化呈現(xiàn),古舊地圖搜集整理牽頭人
楊若虛/項目志愿者,《成都地名故事》、《成都慈善史》作者
老照片搜集整理小組牽頭人
陳萌/項目志愿者,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教師
古舊地圖標注小組牽頭人
相關志愿者團隊/共同協(xié)作項目執(zhí)行和呈現(xiàn)
特別致謝
郭聲波 /暨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建平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陳建紅 /山東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
掃碼了解“蜀都河圖”,讓成都故事世代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