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
沒有缽子不成席!
常德缽缽菜起源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早在周朝時,常德人就有吃缽缽菜的習慣。
當時北方人南遷常德,因常德地處湘北,北方是遼闊的江漢平原,對于北方南下的寒流毫無屏障,冬春寒冷潮濕,滴水成冰;而又地處洞庭湖區(qū),地勢低洼,夏秋濕熱。所以結(jié)合南北菜系特點發(fā)明出了缽缽菜,既可驅(qū)寒去濕,還可增進食欲。
常德民謠曰:“不愿朝中作附馬,只要甑缽爐子咕咕嘎。”可見常德人對缽子菜的癡迷和喜愛。
這種對古人“烹于斯、食于斯”鼎食文化的化用,不僅便于當?shù)厝嗣耱?qū)寒,也成就了常德獨有的美食味型,和火辣鮮香的爆炒不同,土陶制成的缽子是個“慢性子”,初步炒制過的食材裝到缽子里之后,還有時間和調(diào)味料進行更久的交融,隨著小火的加熱,裹著肉的湯汁越來越濃稠,口味在火辣之余更有香濃。
流連于常德的街頭巷尾就會發(fā)現(xiàn),“缽”字在餐館門面的出鏡率極高,燉缽缽兒之于常德人,就像火鍋之于川渝人一樣,這是常德人待客的保留節(jié)目,一桌滿滿當當?shù)睦徸硬梭w現(xiàn)著對客人的最高尊重,主要是酒過三巡菜也不會涼,還在缽里咕嘟咕嘟地燉煮,一切都剛剛好。
人都說“常德缽子是個筐,么得東西都可以裝”,小小的缽子能成全太多的美味,最為經(jīng)典的大概是谷鴨缽和土雞缽,常德的好水土豢養(yǎng)了靈魂自由的土雞土鴨,它們自小就在山野水塘里摸爬滾打,肉質(zhì)一絕。用小火煨出來的雞鴨肉塊,裹著厚厚的油脂,一抿就脫骨;
在缽子宇宙里,更多食材還實現(xiàn)了強強聯(lián)手,比如常德石門的上好肥腸跟豬頭肉成了好搭子,在缽子里煮到后半程就加入酸菜,既解膩又酸爽;還有腦花魚雜缽,兩者都柔嫩軟爛,是內(nèi)臟愛好者的饕餮盛宴;當然,缽子菜也是個濃淡皆宜的存在,吃得太頂了也可以點個油豆腐缽,用溫和的湯水滋潤唇舌。
百煮入味,暖人脾胃,圍坐而食,暖人心扉,這便是缽子菜之于常德人的獨特體驗。
有味始終是缽子帶來的雙重感受,之于味覺,那是滋味,之于生活,那是情趣。
曾經(jīng)的常德缽子菜博物館夜景圖
如今已經(jīng)成了洗腳城
- THE END -
◆ 本號聲明: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識別上方鏈接關(guān)注我們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guān)注我們
關(guān)心城事 更關(guān)心您
相伴10年 值得關(guān)注
法律顧問:湖南云濟律師事務(wù)所
點“分享”“在看”喊朋友一起了解美好常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