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連清川
那個時候我剛剛上初中,對學習渾無興趣,成日里斗雞走狗,掏蛋摸魚。農(nóng)村中學從來不缺乏野趣的娛樂項目。
我大哥大學畢業(yè),把他的教科書全部打包寄回了家里。百無聊賴之中,我打開了其中的一包,翻出了他的語文教科書,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我已經(jīng)想不起來我為什么會打開這本書,但是它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那個時候起,閱讀古典文獻、詩詞歌賦、四書五經(jīng),成了我終身的愛好。
圖/圖蟲創(chuàng)意
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尤其是工作以后,我卻離古典越來越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幾乎沒有什么用處。在我的編輯記者生涯中,古籍出現(xiàn)在新聞中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我?guī)缀鯖]有什么理由能夠使用它。并且,閱讀古典的成本太高了:它的難度系數(shù),甚至比我的第二語言英語都還要高出許多。
所以,當最近幾年我重新開始沉入故紙堆的時候,不僅僅發(fā)現(xiàn)我閱讀的功力衰退了許多,并且發(fā)現(xiàn),我對于古典,還是近乎于無知。
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呀,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01
互聯(lián)網(wǎng)對于人類社會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知識的平民化。
的確,知識從貴族流向了平民。哪怕是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已經(jīng)開始在普及義務教育的狀況之下,知識對于仍然大面積的人來說,是奢侈品,因為地理的原因,因為書籍成本的原因,因為教育資源的原因。
而互聯(lián)網(wǎng)讓知識像水一樣,流到了窮鄉(xiāng)僻壤,跨越了高山大海。
但是在這股浪潮之中,中國的古典文獻和書籍,卻仍然并沒有能夠獲得更加廣大的人群。因為獲得渠道的原因,因為閱讀障礙的原因,因為學習成本的原因。
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的中國,全都記載在古典文獻和書籍里。但是隨著白話文成為了教育的語言工具,人們也就自然而然喪失了閱讀古籍的能力。現(xiàn)在,除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文系)和歷史系等少數(shù)幾個專門訓練的學科之外,整個中國幾乎都喪失了閱讀古籍的能力,更加不用說書寫了。
不信?我們都非常熟悉四大名著吧?但是四大名著其實都是用文言文書寫的。譬如《三國演義》,其實有很多段落都原封不動來自于《三國志》,公元三世紀的歷史學家陳壽的作品。
▲《三國志》(圖/豆瓣)
雖然沒有統(tǒng)計,但是我相信起碼一半以上的人并沒有讀過四大名著的原版,而對于他們的了解,多數(shù)不過來自于教科書中的選段,以及更加多數(shù)的,來自于影視作品。
所以,我們中的多數(shù)人,其實對于這四部名著,并沒有真正的了解。因為魔鬼蘊含在細節(jié)之中,只有閱讀了原文,我們才能尋找到作者的寫作奧秘。這就是劉心武、鮑鵬山成為我們崇拜的網(wǎng)紅的原因:因為他們不但讀懂了,而且告訴了我們。
但四大名著其實不過是古典和古籍的入門而已?!豆糯鷿h語》對于迄今為止依然震鑠心靈,是因為從閱讀王力先生中,我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人情世故、飲食婚喪、語言習俗、精神性格,我們之所以被稱之為中國人的基因,就記載在這些古籍之中。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更加要命的是我們生存在這些文字的字里行間。我們與父母親屬的關系,我們與鄰人鄉(xiāng)親的關系,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我們與自己的關系,都用這些文字刻在我們的基因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基本倫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社會。
吾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政治。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是自我。
02
但我們不了解古典,不了解古籍。
我們所使用和聽聞的古籍,不過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古籍中的滄海一粟。我們的教科書以及哪怕是在國學熱,古風熱這樣的潮流之中所興發(fā)的,也不過是聊聊幾本老生常談,四大名著,史記漢書,四書五經(jīng)。
有沒有聽說過堪比《格列佛游記》的中國奇幻小說《鏡花緣》?
有沒有讀過中國古代版科幻小說《酉陽雜俎》?
當然,《紅樓夢》和《西廂記》的言情小說祖宗是唐傳奇,《柳毅傳》。
我們耳熟能詳?shù)氖撬膸烊珪?,康熙大典等等,但是事實上,中國的古籍?guī)模,遠比這幾部大書要來的復雜與豐富,比如群書治要,比如文苑精華。
我們聽說過《山海經(jīng)》是中國古老的地理書,但其實還有許多古籍中,詳細描述了中國曾經(jīng)的山水河流,城市百態(tài),比如《帝京景物略》、《洛陽伽藍記》和《東京夢華錄》。
▲《帝京景物略》(圖/網(wǎng)絡)
在我們現(xiàn)代學科的幾乎所有細分中,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古籍。
不了解其實只是一個麻煩。哪怕我們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書籍,但我們依然會迷失在龐大的版本、注釋和詮釋之中。
《三國志》在傳承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人的印記。陳壽的是原著,而如果不了解裴松之的注釋本,就會讀到一個殘缺的三國史,因為陳壽隱去了許多事實。但是裴松之生活在南朝宋代,所以距離我們依然遙遠,所以,我們還是得去讀民國時候盧弼先生的現(xiàn)代注釋本,才能夠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
在愛好的驅(qū)使下,我買了《晉書》。但是書到手之后我立刻就傻眼了,因為它是一套“潔版”,也就是只有原文,沒有任何的注釋。這我哪讀得懂?
▲《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中的張居正(圖/視頻截圖)
再有一次,我就完全感到了沮喪。我又刷了一遍《大明王朝1566》,對張居正產(chǎn)生濃厚興趣,于是找到了他堪稱新《資治通鑒》,專門為教育幼小的萬歷皇帝寫作的《帝鑒圖說》,卻只有影印本,連標點符號都沒有。我就是花一年時間,也看不懂啊。
對于占真正絕對多數(shù)的普羅大眾來說,放棄古典文獻,放棄古籍,并不是沒有正當?shù)睦碛伞?/p>
03
怎么辦?我們就只能被隔絕在祖先留下的遺產(chǎn)之外了嗎?
我對于番茄小說引入“識典古籍”有點相見恨晚。它是2022年10月由北京大學和字節(jié)跳動一起開發(fā)的一個項目。項目的介紹說,未來三年,“識典古籍”將陸續(xù)完成一萬種古籍的智能化整理工作,基本覆蓋儒家、道家和佛學的核心典籍目錄。
它更加貼心的功能,是把技術引進了古籍的閱讀,當前主要使用了三種技術,包括文字識別、自動標點和命名實體識別。
文字識別技術,是對古籍的影印版文字進行單個切分,再進行文字識別和順序識別。自動標點技術,是通過序列標注的方式對古籍自動進行標點劃分。命名實體識別技術,則是通過序列標注識別文本中的人名、地名、書籍、時間、官職等信息。“識典古籍”頁面簡潔,瀏覽流暢,提供影印底本作為參照,還具備主題詞檢索和繁簡體轉(zhuǎn)換功能。
圖/網(wǎng)絡
在古籍長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卻之后,古籍能夠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我沒有天真地以為,從此以后人們就可以快樂地和古籍玩耍了:它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事業(yè),無論從日常需求,閱讀門檻和學習成本而言,它都有遙遠的道路。
但這是一個最佳的起點吧:起碼,對于期待了解古籍的人,從此以后能夠快捷、方便而且順暢地進入古籍的世界。
更加困難的反而在于,當古籍與人們的日常之間缺乏聯(lián)系的時候,如何調(diào)動人們對于古籍的興趣和欲望,讓人們主動去了解古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活化。
活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向來是一個難題。曾經(jīng),京劇和昆曲被稱為博物館藝術,僅能存在于狹小的舞臺和公眾之中。然而今天,我們有了青春版《牡丹亭》,有了王珮瑜這樣的京劇明星,它們不僅僅是老年人的愛好,而且成為了年輕人的時尚。
所以,有意思的是,今年五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番茄小說聯(lián)合主辦的一個名為 “古籍活化 傳承書香”的征文活動,評選了15部以古籍為藍本的再創(chuàng)作作品,竟然有三萬部作品參與了評選。而其中獲獎的一等獎來自于清代袁枚的《子不語》,名為《鄱陽湖君傳》;二等獎來自于《牡丹亭》,名為《無情調(diào)》,以及來自于《世說新語》,名為《王羲之的鵝》;三等獎分別來自于《長生殿》與《儒林外史》。
圖/網(wǎng)絡
唯有把古典楔進現(xiàn)代之中,才能讓新一代人開始了解,從而學習,再從而沉迷于古籍之中。
其實,最近幾年,情勢已經(jīng)頗有長進了。建立在歷史上的《長安十二時辰》和《清平調(diào)》,所調(diào)用的不僅是歷史史實,其后的討論中,關于宵禁、場景、官制等,都讓人們開始進入古籍。
影視是一個最大多數(shù)人易于接受的載體,而小說則是另一個,馬伯庸、關心則亂等這些作家的走紅,也是人們重新進入舊日時光的時間機器。
而我更加樂見的,是非虛構(gòu)作品的開始興盛。李碩的《翦商》,張向榮的《祥瑞》,劉勃的《司馬遷的記憶之野》以及我的朋友張明揚的《棄長安》,都建立在對古籍的大量閱讀和使用之上,更能夠讓年輕人產(chǎn)生對于古籍的向往之心。
04
所有的文化,都植根于傳統(tǒng)之中,而古籍就是這些傳統(tǒng)的物質(zhì)載體。
技術的發(fā)展,不斷在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更加便捷與豐富。但是越是現(xiàn)代化,人們似乎就與傳統(tǒng)離得越遠。
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物質(zhì)的極致,其后所帶來的是精神虛空。物質(zhì)與文化在不斷地變幻與發(fā)展之中,甚至是速朽的,而惟有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薪火,最后才能沉淀下來,成為永恒。
而這些永恒的文化產(chǎn)品,卻需要通過當下的技術,使之普及、傳播,乃至于深入人心,或者說,以更加方便、快捷和深入地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才能讓傳統(tǒng)文化起死回生,甚或重新生機勃勃。
▲識典古籍中的《永樂大典》(圖/網(wǎng)絡)
這就是數(shù)字平臺能夠帶來的真正的近乎革新性的進益。它通過我們?nèi)粘J熘奶摂M網(wǎng)絡,以人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這些久遠的物質(zhì)載體,變成了電子字節(jié),進入到人們生活所必須的智能設備之中,與我們同時、同步,這是古籍新生命的開始。
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來說,其實不需要問古籍還有什么用。它是我們的來時之路,它是我們這個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理由,它是我們未來去向的精神源泉,它也是我們這個稱之為中國人的人群之所以與眾不同的根源。
當我們在番茄小說app上開始閱讀古籍的時候,我們是在開始我們的尋根之旅,也是我們通向未來的線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