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 11 月 19 日,“林則徐”來到紐約。這是一座高 3.2 米的銅像,林則徐身著清朝一品官服,背著手,眺望遠方。紅色花崗巖基座上,刻著中文“世界禁毒先驅”,和英文“禁毒戰(zhàn)爭先驅”(Pioneer in the War against Drugs)?!都~約時報》立刻覺察到其背后的政治含義,在第二天的報道中指出,“林則徐”來到紐約,標志著中國大陸新移民,特別是福建移民勢力的上升(林的籍貫是福建)。主持此項目的民間組織“美國林則徐基金會”則說,樹立銅像所要傳達的信息只有一個:對毒品說“不”。
很多年后,在曼哈頓下城偶遇這尊銅像,我沒法不著迷于“林則徐”“紐約”和“1997”這幾個意象間的復雜張力。在歷史教科書中,林則徐是一座豐碑,象征著對殖民帝國主義悲壯的抵抗。如果說他是“禁毒戰(zhàn)爭先驅”,這場戰(zhàn)爭最終卻是失敗的,而且是中國百年失敗的開始。林則徐銅像坐落在老中國城的且林廣場(Chatham Square),距離全球金融帝國的心臟—華爾街—僅一步之遙。在帝國心臟植入抵抗符號,呈現(xiàn)出歷史與今天、失敗者與勝利者之間微妙的緊張。1997 年,香港回歸,標志著鴉片戰(zhàn)爭最重要的歷史遺產的終結。但二十年來,對鴉片戰(zhàn)爭的討論遠未塵埃落定。在香港或臺灣,為殖民主義招魂者大有人在。殖民主義并未在 1997 年終結,它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xù)存在。
主流歷史敘述,常把鴉片戰(zhàn)爭當作中國“近代”的起點,林則徐則是最關鍵的人物。1840 年后,東亞的“天下”解體,文化潰??;中國開始了痛苦而艱難的轉型,屢經(jīng)挫折后,終于擁抱“現(xiàn)代”文明、“融入世界”,成為“民族國家體系”中的一員。但在這種中外一致的單向度進步主義史觀中,怎么看待殖民侵略的非道德、非正義性,和作為戰(zhàn)敗結果的“現(xiàn)代”到來?如果戰(zhàn)爭促使一個“閉關自守”的中國,從此走向“文明進步”,那么林則徐對鴉片和侵略必然失敗的抵抗,到底算是“進步”的呢,還是面對“文明”的不自量力的掙扎呢?
換句話說,林則徐“現(xiàn)代”嗎?林則徐“反現(xiàn)代”嗎?
作為歷史事件的鴉片戰(zhàn)爭,是個已經(jīng)被無限意識形態(tài)化的話題。讓它回歸歷史,實屬不易。因為它代表了一條現(xiàn)代與非現(xiàn)代的分水嶺,無論怎樣重新理解,其實都是對“什么是現(xiàn)代”的回答:以“現(xiàn)代”為前提,以“現(xiàn)代”為目的。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也好,是剛愎自用也罷,背后折射的都是傳統(tǒng)中國的保守、落后。
這套邏輯的問題在于:“現(xiàn)代”成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專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帶來的那一套“現(xiàn)代”,成了唯一可能的歷史方向。殖民現(xiàn)代主義否定人類經(jīng)驗的多樣化,把所有異質的他者都解釋為“非現(xiàn)代”的,那么販毒、擴張和壓迫都帶有了某種正當性。東方,特別是中國,正是這樣一個他者。1840 年以后絕大部分的歷史書寫,都建立在這樣一個問題上:中國 / 東亞為何沒有“現(xiàn)代”?實際的問題是,中國 / 東亞何以沒有資本主義?一個最簡單的解答思路,就是證明東方世界因封閉而停滯了,非要等到外來撞擊,才不得不被動反應。也就是說,在殖民現(xiàn)代的眼光看來,中國是人類歷史必然方向的阻礙者和反動者。
按照這套邏輯,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起因,是中國拒絕自由貿易,自居天下中心,排斥外來文化,敵視先進文明,不懂平等外交。這其中每一項,都是一頂抽象化理想化的大帽子,缺乏歷史依據(jù)。比如,如果中國真的是自我封閉,不參與全球資本體系,那么鴉片貿易又是哪兒來的,又為何會發(fā)展為一個攸關帝國命運的大問題呢?
前文已提及,吸食鴉片是中國介入全球貿易的產物。源自美洲的煙草經(jīng)東南亞輸入東亞,迅速得到普及。吸煙帶動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鴉片的享用方式,鴉片由吞服而至吸食,由藥品而變?yōu)槎酒?。清廷很早就認識到吸食鴉片的危害,雍正皇帝就下達過最早的禁煙令,只是收效甚微。當時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還只有兩百箱左右,以后逐漸增多,到乾隆時達到一千箱,至嘉慶時達四千箱。
但鴉片引發(fā)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是 19 世紀初的事情。這既和清朝對外貿易,特別是對英貿易的角色相關,也受到英國商業(yè)、金融發(fā)展變化的直接影響。
18 世紀中,英國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城市中產者和工人階層迅速擴大,普通勞動者也需要飲茶解乏,刺激了壟斷茶葉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壯大。18 世紀白銀供給下降后,東印度公司需要其他商品來換取中國的茶葉,但找來找去,只有印度出產的鴉片在中國市場最受歡迎。1773 年,在占領孟加拉后,公司獨占了印度的鴉片經(jīng)營。這樣,就形成“英 - 印 - 中”三角貿易網(wǎng)絡:英國依靠其工業(yè)能力,擠垮印度的手工棉紡織業(yè),把大量棉織品傾銷到印度;再把壟斷經(jīng)營的印度鴉片經(jīng)加爾各答出口中國;又從中國進口茶葉,利用特許權將茶葉賣回英國。
到了 19 世紀初,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經(jīng)過最初的貿易保護和壟斷后,英國經(jīng)濟實力獨大,強調國家角色的重商主義思想被逐漸摒棄;自由貿易思想,經(jīng)由亞當·斯密的理論化,成為流行的意識形態(tài)。過去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國家特許,遭到越來越多的詬病。在自由貿易的沖擊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商業(yè)特權被逐步剝奪。到了 1833 年,東印度公司不再有商業(yè)職能,對華貿易壟斷被打破。
在廣州,由于清朝一再禁販鴉片,東印度公司便把對華鴉片貿易,交給了由公司認證的、被稱為“港腳商人”(country merchants)的散商。大量港腳商人與廣州十三行及官府勾結,把鴉片走私入境,謀取暴利。為了把利潤安全便捷地輸送回印度,他們就地在廣州換取東印度公司的匯票。而港腳商人提供的現(xiàn)金,則成為東印度公司購買茶葉的主要資金來源。這樣一來,表面上中英兩國間通過國家特許公司(東印度公司和十三行)的雙邊貿易,出現(xiàn)了港腳商人這種不從屬于國家的利益集團。英資的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美資的旗昌洋行等就是著名的代表。資本主義競爭,說到底是資本流動性的競爭。隨著鴉片走私的猖獗,港腳貿易占據(jù)了中英貿易越來越大的份額,港腳商人同東印度公司及英國國家構成極密切的合作關系。
林則徐以強硬手段收繳鴉片,實在因為鴉片之患已經(jīng)避無可避。東印度公司放棄對華貿易壟斷后,散商的鴉片走私更加公開化,甚至武裝化?;㈤T銷煙前的十幾年里,英美商人每年輸入的鴉片提高了十倍,從四千多箱達到四萬多箱。鴉片貿易給英國帶來巨額利潤,中國則是白銀大量外流,社會風氣腐壞,國家綱紀不振。但即便如此,這位禁煙派重臣,也并沒有要關閉門戶,而是用“利則與天下公之,害則為天下去之”的經(jīng)世思想,苦口婆心地勸“英王”懲戒奸商、依法貿易。
虎門銷煙極大打擊了私商利益,他們以“自由貿易”為口實,把合法合理的禁毒描述為商業(yè)沖突,極力游說本國政府以武力解決。英國駐華商務代表義律(Charles Elliot)則向私商們承諾:女王政府會賠償他們的損失,進一步將販毒與禁毒拔高為國家利益沖突。毒販就這樣與國家合謀。這也是為什么,盡管英國上下很多人知道鴉片貿易不道德、在出兵問題上有激烈的爭論,但議會下院仍然以 271 票對 262 票的微弱優(yōu)勢,通過了對華發(fā)動報復戰(zhàn)爭的決議。
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支付賠款、五口通商,標志著過去國家控制下的貿易體系,在帝國主義沖擊下的潰敗。這并不是中國向世界“開放”的開始,而是中國無力把握這種“開放”的開始。隨后法國、美國等國跟進,歐美工業(yè)生產深刻沖擊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結構,造成本土社會對闖入者深深的對立、疑慮和敵視,這才有了種種“文明沖突”的假象。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十幾年后,英法力圖擴大貿易特權,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說起來,兩個地方事件不過是英法期待的導火索,即使沒有它們,殖民資本勢力仍然會找到另外的導火索,這是當時的大背景決定的。
一群走私商人為了打破原有的貿易方式,在堂而皇之的意識形態(tài)支持下,挑起戰(zhàn)爭。資本一方面力圖掙脫國家管制,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利益與帝國利益捆綁,終于改變了歷史進程。有趣的是,這一幕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起源頗為相像,而且都和連接東西方的全球貿易網(wǎng)絡、茶葉及東印度公司密切相關。
以虎門銷煙為標志,歷史被一條叫“(殖民)現(xiàn)代”的邊界強行切割了。邊界的一邊,是文明、開放、先進;另一邊是野蠻、落后、蒙昧。傳統(tǒng)中國和東亞,被劃在落后一邊。智者們以后見之明,用教科書上的國際法概念、抽象的主權想象,來指責清朝拒絕與外國“平等”相交,缺乏近代國際關系觀念。這里需要問的是:誰的“平等”,什么意義上的“平等”?是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平等”嗎?不要說 19 世紀的世界純然是帝國秩序,即便在 20世紀,主權國家體系又實現(xiàn)過多長時間呢?
從外交、軍事、法律角度討論一時得失對錯,當然有價值,但不看整個 19 世紀以來資本與殖民帝國相互勾結、肆意擴張的大背景,把連貫的歷史切割為相互脫離的細節(jié),這是以技術討論規(guī)避政治判斷。最可悲者,莫過于將殖民現(xiàn)代性等同于現(xiàn)代本身,把擴張侵略視為恩賜教化,不按照這套“文明”的標準而來,就是野蠻、是“義和團”。反抗性的歷史書寫,一不小心就成了“仇外建國美學”和“狼奶”。這恰恰完成了殖民現(xiàn)代性的整套教化過程:先以堅船利炮來懲罰,再以國際準則來規(guī)訓,最后用“文明”來“說服”。
倒是紐約的華人移民,拋開加諸林則徐身上糾結不清的意識形態(tài)標簽,回到歷史本來的脈絡中,給他一個最為樸素的評價:“禁毒戰(zhàn)爭先驅”。既不是悲劇,也不是說教;沒有民族主義的流露,不必擔心被污為“義和團”。有時候,真的,毒品就是毒品,戰(zhàn)爭就是戰(zhàn)爭罷了。
本文選自《發(fā)現(xiàn)東亞(修訂版)》(宋念申 著,新經(jīng)典·琥珀工作室,新星出版社,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