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導語:但凡成大事者,都是破心賊,向內求的。這是王陽明的成事法則,也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公元1517年至1518年,王陽明僅用1年零3個月,縱橫千里山區(qū),輕易平定朝廷多次圍剿,而始終不見成效的數(shù)十萬匪患。
世人皆稱贊陽明先生剿匪功績斐然,然王陽明卻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不得不說,這逼還真讓先生裝到了。
但話說回來,人心中的「焦慮之賊,欲望之賊,內耗之賊」,相比起這三種「心中賊」來,確實難破太多了。
那如何破呢?陽明先生也提供了3條心法,分別是:
坐中靜,破焦慮之賊;舍中得,破欲望之賊;事上練,破內耗之賊。
本文這條內容,就掰開了,揉碎了,來跟大家一一深入展開講講。
1、坐中靜,破焦慮之賊
焦慮是什么?看到一個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它說,焦慮的本質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強加一個確定性。
未來本就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又怎么可能強加一個確定性呢?
沒有人能未卜先知,知道未來一定會發(fā)生什么,一定不會發(fā)生什么,所以大部分人總是出于對未來的恐懼,而心生焦慮。
恐懼期末考試會發(fā)揮不好,恐懼面試時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恐懼不知道哪一天會突然失業(yè),然后因為這種恐懼而焦慮不已。
既然未來不可控,有人可能要說了,那這種焦慮豈不是無解了,也無可避免了?
未見得,未來確實是不可控的,但有一種東西是可控的,那就是自己。
所以,怎樣才能不焦慮呢?
以自己的確定性來抵抗未來的不確定性,你就不會焦慮了。
正所謂,向外求,求而不得;向內求,本自具足。
為什么說坐中靜,可以破焦慮之賊?
因為靜的本質就是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當你靜下來,心中有靜氣,你就能讓精神歸位,不再游移到未來,而是安住在當下。
這就是《黃帝內經》說的「精神內守」,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不在別處,當下即是全部。
因為未來尚未到來,何必憂心?
更何況,靜生定,定生慧,慧自從容。
你就會由內生發(fā)出一股「如如不動的確定感」,就能以自己的這種確定性,來抵抗未來的不確定性,焦慮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2、舍中得,破欲望之賊
我們都知道人性都是自私的、貪婪的,沒有時想有,有了又想要更多,多了還想要更好,而好是沒有上限的。
所以欲望也是沒有盡頭的,欲望沒有盡頭,也就意味著痛苦沒有盡頭。
這幾乎是一個「惡性的死循環(huán)」了。
所以,太多的欲望往往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蔡志忠說,當你口袋里的錢,足夠購買你的欲望,那你就是有錢人。有些人即便有500億,但他的錢不足以購買他的欲望,他也是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