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褐色鳥群
高中“雙休”已經(jīng)開始部分推行,筆者在前些天的文章中進行了一些討論。不過由于篇幅原因,一些論點沒能夠展開,因而一些讀者朋友可能對本號的觀點有所誤解。今天接著前文的觀點繼續(xù)對補課問題進行討論??梢越Y(jié)合我們之前的和一起閱讀比較。
無論是反對雙休還是支持雙休者,大量輿論都認為高中實行雙休會拉大階層差距,因此陷入了一個“偽常識”之中,即“補課有用論”。認為補課是提高成績的不二之選,既然高考這一指揮棒依舊存在,那么似乎課補的越多,成績必定提升的越快。這就又陷入了一個致命的陷阱中,即在教育投入效益沒有增長的情況下,再高強度的補課只是無太多用處的內(nèi)耗。(本文只討論強制雙休這個大背景下的校外學科類補課和培訓)
實際上,這類“補課熱”或“補課有用論”往往是脫離教育邏輯產(chǎn)生的。以上觀點本質(zhì)上是以市場經(jīng)濟的商品邏輯去看教育,而教育本身又有不同于商品生產(chǎn)的特點,因此補課成了一種既不能證實更不能證偽的“偽科學”,因而讓人對之產(chǎn)生了信仰狂熱,不僅把某部分階層帶進了溝里,收效甚微,甚至給整個社會徒增大量無謂的煩惱。
(雖然確實有“學困生”和“偏科生”在具體個案中,確實有通過補習而提升成績的情況,但本文并不想陷入這種個案扯皮中,只討論補課能否對大多數(shù)人有益這一話題。)
首先是有賣必有得,或價高者優(yōu)。所謂高額補課費用,一定程度是為“名師”的派頭或“名校"的噱頭支付溢價。這更像是一種消費主義與教育生產(chǎn)相結(jié)合的怪物,而非自然的遵循基礎的教育規(guī)律。
在中學教育中,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很多,但教師學歷并非是最主要或最重要的因素。除非是極少數(shù)的尖子生、理科奧賽生或偏科生,在其有一定的自律能力的情況下,以高學歷教師教學乃至補課,確實能顯著的提升成績。對大部分學生,學歷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升作用并不明顯。一般學校中學歷最高的教師,也往往被分配到了奧賽班和重點班。
如果高學歷教師能顯著提升所有學生成績,那么從成績基數(shù)角度出發(fā),這批老師應該首先被分到所謂“后進生”的班里,這樣做效果更顯著,也更能提升學校整體成績,但我們很少能看到有學校這樣做。這顯然能說明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觀點,即至少在教育界,學歷并不萬能。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在高中考綱其實較為淺顯,或教學時長有限的情況下,學生成績更多的來自于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及高效的教學管理模式。只要基礎知識過關,且有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熱情,教師的班級成績并非就會不理想。與之相反,這幾年,全國各地高中大規(guī)模新建擴建,發(fā)達地區(qū)的普通高中仗著財稅優(yōu)勢,大批量引進碩博士生,但成績提升顯著者并不多見。
不僅如此,已功成名就的一線城市名師,一旦離開原有的特定土壤,也極難取得之前的成績,抑或直接淪為學校的招生廣告與吉祥物,遁入管理層指點江山,成了一個“領而不導”的領導。
這種雖普遍但片面的流行觀點,最根本的問題,實際上是把學生當作物,而非生命體看待。學生并不是制造商品的原材料,他們通常只會向他們認可的人進化,而不是只按照他人的期待自我塑形。最有效吸引學生聽課、學習的手段,恐怕并不是一個邊際效益遞減的教育未來,以及在當下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難以自圓其說的學歷決定論,而是教師本人寬厚又積極的精神品格,及奮斗不息的心靈底蘊。
這個簡單的道理,在中國的教育實踐中屢見不鮮。衡水系的超級中學中,教師學歷多半難入精英階層法眼。甚至早些年的衡水中學中,本地衡水學院的畢業(yè)生占了半壁江山,這不影響衡中成了教育界的金字招牌。時常被人選擇性忽略的普通學歷者,在體察學生的思考邏輯和情感需求方面可能并不有劣勢,因而在走近學生、取得優(yōu)秀教學效果上占據(jù)不小的優(yōu)勢。
近年來成為中國教育標尺的麗江華坪女高,我們可以從其招聘啟事中發(fā)現(xiàn),其對于教師的學歷要求并不高。而且,我們也可以從國民記憶中得到佐證。上一代人多懷念當年溫情而愉悅的縣中生活,主要決定因素并不是名師的匯集,而是謙卑而誠懇的人民教師。
(這里有讀者可能想說,只考慮了教師學歷一般導致教學優(yōu)異的案例,而忽視了教師學歷優(yōu)秀導致教學更加優(yōu)秀。注意,本段并不是想說明教師學歷在教育過程中不重要,而是想說明并不是太重要,即反對成績主要是教師學歷決定的觀點。更不用說網(wǎng)課和AI時代,沒全面迅速在教育中普及的一個原因不是還不能代替“學歷價值”,而是會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
隨著高等教育大躍進,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基礎教育界的學歷崇拜油然而生,“名師出高徒”也就成了一大集體性認知。這在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大學理工科專業(yè)確實成立。但我們仔細思考這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情況,便不難對這一樸素的結(jié)論提出疑問。
重點中學占據(jù)優(yōu)質(zhì)生源,因而老師也就因為其優(yōu)異的成績成了“名師”。雖名師確實能從學習方法、學科基礎知識邏輯方便對學生予以提點,但如果只是強調(diào)高徒完全由名師決定,必然犯了“幸存者偏差”的謬誤。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更應該說是“高徒出名師”。
大量名師是在一個“名校”中誤打誤撞教出來不少高徒,優(yōu)質(zhì)的生源倒逼教師教學能力和學術能力的提升,從而得以功成名就。也就是說,首先是名校出高徒,再者才是高徒出名師。高徒并非完全由名師決定,但這一過程,經(jīng)常會生產(chǎn)出一個大眾往往不明就里的“名師”。
我們并不否認,確實有諸多德才兼?zhèn)涞拿麕?,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名師和高徒之間,固然有相互促進、共同成就的成分,但如果簡單地將“名師”于“高徒”劃等號,這在學校教育中有條件成立,但在真假難言的教培行業(yè),有可能只會讓更得多的人,陷入了只是教培資方收割的認知誤區(qū)罷了。
對稀里糊涂生產(chǎn)出來的名師的狂熱追捧,既忽視了之前家庭教育,對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和開闊的人格的培養(yǎng),也否認了日常生活實踐中同樣蘊含著智慧和能力的可能。因此,當我們搞反了基礎的教育生產(chǎn)過程,補課熱一定就會把一大批人帶進了坑里。而一旦認定了“名師”,并接受了這套“學歷再生產(chǎn)”的邏輯關系,那么教培行業(yè)中的名師自然會用花樣百出的手段實現(xiàn)自我證明。
從補課的具體教育機制來看,教學成果檢驗和教學主體方往往被同一者壟斷,也就成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荒唐游戲。老師以個人形式給本班學生補課,或者到一些課外輔導機構(gòu)兼職。有些老師把校外授課限定在給學科成績不好的學生“補課”的范疇,但也存在把課堂上該講的內(nèi)容留到補課班上、倒逼所有學生參加補習的惡性現(xiàn)象。甚至,在具體考試中只考課外補習過的內(nèi)容,以讓“補課生”拔尖。無論如何,只要最終的評價權還是在教師手中,那么稍微量身定做一些符合學生現(xiàn)有成績水平的試題,那么效果必然是令人皆大歡喜的好。
而教培機構(gòu)則是采取了另一種方式,即通過把教學過程拆分為工業(yè)流水線,將學生上課狀態(tài)、考勤及作業(yè)完成情況都納入比較統(tǒng)計之中,以專人專班專業(yè)教務的形式對學生也進行量化考核。一旦教學成果與家長不符,則以“考試超綱”“學生未認真聽講”的名義搪塞,總而言之,是你沒有好好珍惜這個機會,并非是我沒有教導到位。
更有甚者還會以庸俗心理學的名義追溯到學生的童年經(jīng)歷之中,把學生的性格與成長經(jīng)歷與成績掛鉤。又擺出之前鬼知道真實與否的成功案例,進行反向指責。愿意讓學生參與課外補習的家長,本身就具有補償子女的心理,這么一下子既鼓動焦慮又激發(fā)內(nèi)疚,可謂是無往不勝、一招鮮吃遍天。
也就是說,在補課這一“商品邏輯”中,并無獨立的第三方機構(gòu)驗證教學效果,也無簡單而清晰的生產(chǎn)關系可以追溯因果,這個過程就成了一筆糊涂賬。不僅如此,哪怕是補課效果不理想,本國悠久的尊師重道傳統(tǒng)也會催生出家長“俺小孩”不行的思想。加之有“名師”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前,那么無論怎么做,必定都是學生和家長的不對,極個別家長甚至會衍生出一套“學校又把小孩教壞了”的變態(tài)想法。一旦開啟貨幣支付的歷史進程,怪天怪地怪學校,就是不愿意相信所謂教培行業(yè)中的部分“名師”極有可能是個“師名”。
因而,在生產(chǎn)過程及消費環(huán)節(jié),補課就成了一個無解的迷思,最終會形成了一個怎么說都對,都有理由的閉環(huán)邏輯。在絕大部分補課實踐中,它更像是一種商品經(jīng)濟之下的情感消費,用一個早已成典中典的蘇聯(lián)笑話而言,在火車上一起晃動,便可制造出在前進的錯覺。
這不僅在大量教育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也早已在有關學術研究被論證為真。如2024年一篇涉及24萬個體的論文《課外補習能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嗎?》,研究者并不認為課外補習與學生學業(yè)成績存在顯著關系。甚至,另一篇題為《課外補習的有效性——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diào)查的估計》的文章,還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即“課外補習顯著地降低了初中生整體成績?!?/p>
也就是說,補課對大部分學生而言,無異于安慰劑。在特定的學科、特定的學生那里,補習雖有用,但在宏觀層面并不能看到顯著作用。補課更像是押上身家掛彩票,而非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方法。即使有成績薄弱者可以通過補課來迅速提升成績,但一旦脫離定制化的補課形式,其不甚理想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也極易將其成績打回原型。
而補課雖無用,但為何依然長盛不衰,其中奧義不難理解,即這個過程更像是三方的互相表演。學生是需要形式上的“勤奮”和“努力”,而補課恰恰可以讓家長知道這一點。家長需要證明自己“含辛茹苦”“用意長遠”,來塑造高尚的形象和情操,補課老師也方便拿“輸在起跑線”“落后就要挨打”縫合這兩者實行“雙向奔赴”。
“精英意識”更加加重了“補課狂熱”,和教育領域的“學區(qū)房”“民辦學?!?,以及消費領域的始祖鳥、牛油果、山姆、一樣,已然成為了他們生活方式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消費品,無從感受其符號價值,便“其棄于地”,對于子女的就讀學校名稱和考試成績,一旦不盡如人意,遂悲痛欲絕、如喪考妣。
我們不妨想想,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高學歷父母輔導功課到崩潰”甚至“氣到住院”等新聞,無非是這一群體的有關意識的縮影和體現(xiàn)。篤定決定成績的首要因素是智力水平,又對自身智力水平深信不疑,最終自身小孩作業(yè)完成情況不能如了自己的愿景,就成了打破自身優(yōu)越感、同時也是背刺父母的大逆不道之舉?!安粫懽鳂I(yè)”就成了“不孝”,“成績不理想”就成了“白眼狼”。
一些家長經(jīng)常會以“學校不關注”“家長時間緊張”等借口,來說明自身選擇補課的原因。既從公立教育方找問題,也從“自己的無奈”中表示身不由己??墒俏覀兿胂耄^的這些基于“現(xiàn)實壓力”理由,到底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還是他們不愿意接受一個不如自身預期的子女?或者更有可能,無論家長還是學生,無論被動還是主動,只是在拼了命的試圖順利完成階層復制或者階層躍升罷了。
只不過,與某些階層所預想的恰恰相反,補課可能并沒有幫助他們實現(xiàn)階層躍升,反而是幫助了不少補課名師圓了登堂入室的美夢。K12教培機構(gòu)曾在前幾年成了資本及市場的香餑餑,趕上科技與互聯(lián)網(wǎng)大潮的補課行業(yè),成功從小作坊升級為大工廠,難辨真假的名師靠一人之力就能坐擁天下桃李,實現(xiàn)階層流動或財富自由的并不在少數(shù)。
雙減之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培訓已成明日黃花,而高中教培又退回到了小作坊階段。由于K12機構(gòu)大量倒閉,而補習需要并沒有減少,高中名師外出兼職的情況反而日益增多,相關教育成本又重新成為了新的大山。
更令人擔憂的,則是補課對更多地區(qū)教育生態(tài)的破壞。對于更為廣大的中國而言,補課熱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不平等。補課對不少深耕本地的公立教師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有長久以來苦心經(jīng)營的人脈關系網(wǎng),加上體制內(nèi)過硬的靠山,自然不愁高額的補課費用來“補貼家用”?,F(xiàn)如今,縣區(qū)重點中學中,早已生長出不少縣城“教師婆羅門”。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地下補課有時更加隱秘,它有時并不以貨幣形式支付報酬,而是以職稱評定、政商關系等作為補貼手段。久而久之,達官貴人的高徒們也就造就了一批早就脫離基層、靠上位者上位的名師。
他們不僅時常增加人民教育成本,并早就參與到了特權階層的構(gòu)建之中。加之以部分中學挖地三尺的“斷子絕孫”的辦學模式,高收費超級中學+補課,使得相當一部分地區(qū)的教育返貧現(xiàn)象愈發(fā)突出。平民階層因此受益甚少,反而囿于補課,不僅耽誤學校正常學習進度,又增加學習焦慮,最終陷入“越補越差,越差越補”的怪圈之中。
而補課的教師基本又不會將收入投入到當?shù)氐慕?jīng)濟產(chǎn)業(yè)之中,恰恰相反,在發(fā)達區(qū)域置辦家產(chǎn)往往是他們的不二之選。這種“劫貧濟富”的教育虹吸模式,不僅把當?shù)亟逃鷳B(tài)搞得烏煙瘴氣,還和超級中學一起,變相抽空了居民的財富蓄水池。教育公平的促進者,就此成了社會公平的破壞者。這在華北多地早就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形式極為嚴峻。
對于城市中產(chǎn)而言,成本必然還能流回來一部分,補課成本雖高昂,還是能參與一個身份的建構(gòu),一定程度上確實也起到了安慰劑作用。但對更為普遍的平民階層而言,除非特別有需要者,補課并無太多用處,反而更加顯得勞民傷財。社會基層群眾不是不需要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啟迪,而是并不能毫無判斷能力和思考就進去所謂和偽中產(chǎn)的軍備競賽之中。補習并不能取代學生原有的生命體驗,如生命剛剛綻放之時,通過學校教育探索世界,通過人際交往了解自己的溫情,當然也代替不了對高尚的品德與修養(yǎng)的敬意。
因而,說到底,補課熱不僅不理性,無論從哪個角度的效果來說,“瘋狂補課”都難以稱得上是明智之選。既不能明顯提高成績,更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風險。高中雙休就該雙休,與其無具體理由就拼命卷孩子,明明是休息時間在那學學學,不如還是選擇最有效、最普遍的學習方法。
而雙休拉大階層差距也就成了無稽之談,如果我們以社會上這幾年強烈聲討的“內(nèi)卷”視角來看,這事就更諷刺了。由于概念使用的泛濫,不少實際上不屬于“內(nèi)卷”范疇的過度承壓問題在輿論中被打成“內(nèi)卷”懸浮批判,反而“補課”這種只增加社會成本和摩擦不增加社會整體收益的真內(nèi)卷行為卻受到多方辯護。事實上更有可能的是,只要都不選擇補課,階層差距在這層因素的變量內(nèi)就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但社會整體成本卻是會實打?qū)嵉慕档汀?/p>
從這點而言,支持高中雙休才是正道,至于還是相信自身就是“天命之子”的“人上人”朋友,我們只能說一句,祝您生活愉快,再見。
近期文章導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