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綠色浙江」可快速關注
4月13日至20日,北京綠家園與綠色浙江共同組織京杭大運河文化探秘活動,沿京杭大運河8天穿越7省市,深度解鎖拱宸橋、瘦西湖、臺兒莊等10余個地標。
綠家園是一家成立于1996年的民間NGO環(huán)保機構,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環(huán)保NGO之一,是綠色浙江二十年的重要合作伙伴。綠家園主要通過公眾參與模式,推廣宣傳植樹凈化、城市節(jié)能、減少碳排放、江河保護等綠色理念。
杭州市生態(tài)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高水娟參與本次活動并撰寫《運河邊的童年記憶——從黑臭河到世界遺產》一文,以下是全文:
運河邊的童年記憶
京杭大運河距今已經有2500百多年的歷史,他滋養(yǎng)了無數生活在運河邊上的人們。我也有幸成為千千萬萬人當中的一個。
六十多年前我出生在拱宸橋畔的運河邊。那時候,家家戶戶至少有三五個孩子,父母也不管我們,一大群孩子常常在運河邊上的小石子山捉迷藏,到運河里游泳,我不會水,就負責在岸邊看守衣服,看著小伙伴們光著屁股在運河里撲騰、嬉戲。而大一點的孩子則會拿著夾網夾魚,偶爾收獲些雜魚,變歡天喜地拎回家煮煮吃。傍晚時分,左鄰右手搬出竹椅板凳,聚在露天乘涼而我們這些孩子躺著看晚霞、數星星,聽大人講鬼故事,當講到青面獠牙的鬼吃小孩的時候嚇得我們縮成一團,卻又忍不住豎起耳朵聽,不知不覺中大家都相擁在了一起。過著無憂無慮沒有學習壓力的快樂童年。
不知不覺中拱宸橋周邊方園二公里的杭絲聯(lián)、浙麻、杭一棉等工廠都顯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我們這些孩子也為能進入這些工廠工作為榮。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蓬勃發(fā)展,大運河迎來了一段最黑暗的階段,上世紀60一80年代大量工業(yè)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運河,如紡織廠的染料、化工廠的酸堿廢料、造船廠的油污,讓運河部分河段成了“黑臭河”。隨著城市化加快,生活污水也讓運河不堪重負。70一80年代運河拱宸橋段的水黑如墨汁,臭味刺鼻,甚至流傳起一句戲言:“臭味到,杭州到”。(當時無錫至杭州的水上客輪,快到杭州時就能聞到臭味)幸而這一黑暗時期迎來了曙光,90年代后,政府大力整治運河污染:關停搬遷污染企業(yè)等措施……2006年京杭大運河申遺啟動,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推動環(huán)保意識提升。
日前有幸代表綠色浙江與綠家園一睹京杭大運河的全貌。從杭州出發(fā),一路向北,途徑嘉興,湖州,蘇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揚州,淮安,宿遷,棗莊,濟寧,泰安,德州,滄州,天津,北京。多多少少歷史名城都被大運河滋養(yǎng)著,而不同地域的運河兒女也賦予的大運河不同的性格。江浙的運河便是一位靈秀婉約的江南才女,既有“小橋流水”的溫柔聰慧,又有“財通四?!钡木鞲删?,更藏著“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先鋒氣魄。山東的運河就像一位歷經滄桑、沉穩(wěn)厚重的齊魯儒匠,既有大智若愚的智慧,又有百折不撓的韌勁,還帶著幾分江湖豪氣與鄉(xiāng)土溫情。河北的運河是一位重情重義,保守穩(wěn)重卻又包容開放的中年漢子。
走過京杭大運河重新來到杭州的運河邊,感慨雖歷經百年滄桑變遷,京杭大運河的文化韌性始終未變,如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條活著的運河始終在書寫新的故事。
編輯:陳林孝
初審:李 薇
二審:朱紫伊
終審:董 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