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周口市關(guān)帝廟街沙潁河畔,靜靜佇立著周口寨門普濟門。它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作為周口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宛如一部鐫刻時光的典籍,默默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承載著周口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根脈。
“普天同慶,濟世安民”,普濟門之名,寄寓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歷史長河中,它曾是周口至關(guān)重要的防御屏障,在歲月的驚濤駭浪里,歷經(jīng)無數(shù)戰(zhàn)爭與災(zāi)難的洗禮。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兵臨周口城,普濟門在激烈的戰(zhàn)火中遭受重創(chuàng);清朝時期,一場大地震又讓它傷痕累累;民國年間,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至,這座城門不幸淪為敵軍的軍事?lián)c。直至新中國成立,在政府的精心保護與修繕下,普濟門重?zé)ㄉ鷻C,成為周口熠熠生輝的旅游名片。
回溯往昔,周家口一帶河道縱橫,構(gòu)成一幅獨特的水運畫卷。沙潁河南岸的新街,曾是與賈魯河血脈相連的支流。然而,時光流轉(zhuǎn),河道逐漸淤塞。每逢汛期,洶涌河水便如脫韁野馬漫溢而出,大片良田被洪水吞噬,兩岸百姓深陷苦難泥沼。清嘉靖年間,人們?yōu)閿[脫困境,將淤塞河道填平,筑起一座土碼頭。但受限于當(dāng)時的技術(shù)與條件,這座碼頭在洪水面前不堪一擊,暴雨傾盆之時,河堤頻頻決口,洪水肆意吞噬周邊土地,百姓苦不堪言。
道光年間,水師提督趙龍章臨危受命,肩負(fù)起加固河堤、重修碼頭的重任。他別出心裁,以石滾為基,將石磨巧妙砌成堅固臺階,極大提升了碼頭的實用性與穩(wěn)定性。為進一步增強防護能力,他還下令在碼頭上建造寨門。因堤南香火鼎盛的普濟寺,寨門上題寫“普濟門”三個蒼勁大字,寄托著消弭水患、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自此,這座以石磨為主要建材的碼頭,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磨盤山”。它堅實厚重,恰似勤勞堅韌的周口人,歷經(jīng)風(fēng)雨卻始終屹立不倒,成為周口人精神品格的生動象征。
在周口這片土地上,流傳著諸多動人的歷史傳說,為其增添了神秘的人文色彩。相傳,很久以前,沙潁河突發(fā)大水,洪水如猛獸般肆虐,村莊被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在眾人絕望之際,一位名叫周生的年輕勇士挺身而出。他日夜奔波,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修筑堤壩。然而,洪水過于兇猛,堤壩危在旦夕。千鈞一發(fā)之際,周生毅然縱身跳入洪水,化作一座巍峨山丘,擋住了洶涌洪流,守護了一方百姓。后來,人們?yōu)榧o(jì)念他,將此地命名為周家口。
又聞普濟寺建成之初,寺內(nèi)有一位醫(yī)術(shù)高超、心懷慈悲的高僧。他不分貧富,免費為患病百姓診治。某年,周口地區(qū)瘟疫肆虐,無數(shù)人深受其害。高僧耗盡心力,四處尋覓草藥,精心配制藥方,還親自為百姓煎藥治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許多百姓重獲新生。為感激高僧的救命之恩,百姓們紛紛前往普濟寺上香祈福,寺廟香火愈發(fā)旺盛。寺內(nèi)有一口大鐘,高約三米,鐘口中徑約1.5米。寺中僧人每日早、中、晚敲鐘三次,每次108響。鐘聲清越悠揚,三寨皆可聽聞,“普濟鐘聲”也因此成為周口八景之一。
如今的普濟門,通過毛石與磨盤的巧妙堆疊,以及新舊材料的鮮明對比,重現(xiàn)昔日的莊嚴(yán)與輝煌。復(fù)建后的普濟門重新屹立于沙潁河南岸,它不僅是老周口的時代記憶,更是新周口的文化地標(biāo)。作為周口重要的旅游景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游客慕名而來。人們在此欣賞普濟門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感受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普濟門的存在,不僅為周口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更為當(dāng)?shù)芈糜螛I(yè)的蓬勃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
站在普濟門碼頭河畔,清澈河水潺潺流淌,兩艘輪船靜靜停泊在河面。遠(yuǎn)處,高樓大廈與歷史的光影交相輝映。沿著“磨盤山”的臺階緩緩而上,仿佛穿梭于時光隧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令人思緒萬千,感慨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