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安——俄烏僵持、中東沖突、非洲戰(zhàn)火不斷。
眼看著有多少無辜平民死于非命?有多少家庭流離失所?我們身為中國人,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huán)境中,就更加感受到和平的來之不易。
但我們怎么也不會忘記80多年前,發(fā)生在華夏大地上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zhàn)爭,曾給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帶來過怎樣深重的災難。
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并未親身經(jīng)歷過那場戰(zhàn)爭,但通過一些經(jīng)典老電影,卻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這些老電影,從多個層面展現(xiàn)了那場關乎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抗爭,更讓我們看到了先輩們在面對外敵來犯時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和堅強意志。
這么多年來,那些老電影中那些經(jīng)典的場景,和生動的人物群像,始終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久久難忘。
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一起,來為90年代之前,我國最受觀眾喜愛的抗戰(zhàn)老電影,做個排名。其中首映時間距離現(xiàn)在最近的一部影片,也過去37年了。
我們將從觀影人數(shù)、口碑和在影迷中的巨大影響力等多個方面,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
傳承經(jīng)典,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按照慣例,咱們還是從排名第十的老電影,開始說起吧。
第十名:《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年上映
1963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一上映,便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引發(fā)觀影熱潮。
后來,央視6套又不斷重播超過百次,全面影響了好幾代觀眾。保守估計,這部電影的觀影人數(shù),絕對不會少于3億。
影片由李英儒的同名小說進行改編,由嚴寄洲擔任導演,匯聚了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王潤身、王志剛、趙汝平、言小朋、王孝忠、張亨利、張懷志等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的加盟,生動再現(xiàn)了張日戰(zhàn)爭時期,楊曉冬、金環(huán)、銀環(huán)等我地下工作者,在敵偽占領下的華北古城保定,進入敵人內部,對偽軍團長關敬陶進行策反,并與多田和高大成等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的故事。
影片情節(jié)緊張,布局合理,其中還加入眾多諜戰(zhàn)片的元素,使其更具觀賞性。
演員的表演更令人難忘,尤其是王曉棠一人分飾金環(huán)和銀環(huán)兩個角色,無不通過細微表情的變化,和眼神的不同層次,成功塑造了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姐妹形象。由此成為當年百花獎評選中當之無愧的影后(可惜這屆百花獎評選結果出爐后,卻并未頒獎)。
而王心剛的加入,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特別是他和王曉棠繼《海鷹》這部電影之后,再次合作,再演情侶,同樣獲得觀眾的認同。“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的說法廣為流傳。
陳立中飾演的楊母一角,堪稱神形兼?zhèn)洌哪强诒6谝?,更為影片增添了生活氣息和真實效果?/p>
王孝忠再次在影片中扮演“日本鬼子”,雖然戲份不多,但演技精湛,他憑借陰鷙的表情和詭異的眼神,便刻畫出了多田這個日本特務的狡詐和狠毒。
《野火春風斗古城》在觀眾中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之后許多抗日劇、諜戰(zhàn)劇中的橋段,都有借鑒這部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而像“王心剛加王曉棠”這種高顏值雙生花的配置,更成為如今熒幕上的致勝法寶。
它以跨越62年的穿透力,持續(xù)定義了在中國影迷心中屹立不倒的諜戰(zhàn)經(jīng)典標桿,和紅色美學范本。
豆瓣評分7.6分,我覺得明顯低了一些。
第九名:《紅燈記》,1971年上映
《紅燈記》是今天唯一上榜的一部現(xiàn)代京劇樣板戲電影。
它上映于1971年元旦節(jié)。但在上映之前,它就已經(jīng)在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該劇于1963年由電影《自有后來人》改編而成,1964年參加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匯演一炮打響。后經(jīng)過反復修改和排練,最終將其打造成了紅色經(jīng)典。
它當年在觀眾中的影響力,完全可以說做到了婦孺皆知?!陡F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臨行喝媽一碗酒》、《痛說革命家史》、《光輝照兒永向前》等唱段十分深入人心,錢浩梁、高玉倩、劉長瑜袁世海等京劇表演藝術家所扮演的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鳩山等人物形象,更為深入人心。
影片在拍攝時,還開創(chuàng)了“三突出”的表現(xiàn)形式,以仰拍、高光、妝造等多種藝術手段,使得李玉和、林奶奶、李鐵梅的英雄形象,變得更為光輝高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為70年代中期“樣板戲”以及電影的拍攝,定下了基調,制定了標準。
影片講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為了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不惜前赴后繼,與日寇進行頑強斗爭的故事。京劇總編劇為阿甲,電影導演是成蔭,由中國京劇團《紅燈記》劇組演出,并從此成為中國京劇院的優(yōu)秀保留劇目。如今也不斷被全國各劇團復排和演出。
這部電影當年有多火爆?其中的所有選段幾乎全民會唱,李鐵梅高舉紅燈的劇照貼到了千家萬戶的墻上,哪怕到了現(xiàn)在,它仍是我們在70年代最深刻的一段記憶。
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便會引來一波“回憶殺”。
第八名:《平原游擊隊》,1955年上映
《平原游擊隊》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一部久映不衰經(jīng)典抗爭影片,由蘇里、武兆堤執(zhí)導。郭振清、方化、張瑩、杜德夫、梁音、周森冠等擔任主演。
影片于1955年1月在全國上映后好評如潮,郭振清聲名鵲起,他所塑造的抗日英雄“雙槍李向陽”至今都在我們的腦海中熠熠閃光。
我們?yōu)槭裁茨敲磹劭础镀皆螕絷牎罚?/p>
因為看起來很“爽”啊。
盡管“鬼子”松井狡詐多變,但我游擊隊長李向陽更加神出鬼沒。他率領游擊小分隊瞅準時機,專打鬼子七寸——聲東擊西炸炮樓、深入敵后劫軍火、搶占先機奪糧食。用松井的話說,“一個李向陽,就把你們嚇成了這個樣子?”那感覺,可真是,要多燃,有多燃。
演員的表演也格外吸睛,除了郭振清天生濃眉大眼、氣質硬朗,符合大眾審美標準外,扮演松井的方化演技更為出神入化,那老鷹一般的陰翳眼神,不知成為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1954年拍攝完成的老電影,那時候沒有特效進行加持,但它看起來卻更加真實火爆。如今70年過去了,它仍是無數(shù)影迷念念不忘的“心頭好”,李向陽的形象成為集體記憶,“鬼子進村”時的樂曲如今被年輕網(wǎng)友在剪輯視頻時廣泛使用,效果魔幻。而影片中的許多戰(zhàn)斗場面,也被后來的無數(shù)影視作品所借鑒,甚至照搬。
只是為何豆瓣評分才7.6分?我覺得怎么著也得在8分以上吧?各位覺得呢?
第七名:《鐵道游擊隊》,1956年上映
1955年《平原游擊隊》上映后大獲成功,195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鐵道游擊隊》也成為火爆市場之作。1957年,它在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評選的“年度十大最受歡迎影片”中,票房位列同年國產片前三,而通過露天電影觀看此片的影迷,更加不計其數(shù)。
影片根據(jù)劉知俠的同名小說進行改編,由趙明擔任導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陳述等表演藝術家,都在影片中呈現(xiàn)了精彩演繹。
影片講述抗戰(zhàn)時期,山東臨城棗莊一帶,活躍著一支神秘的“鐵道游擊隊”,他們在隊長劉洪的帶領下,“爬飛車、搞機槍、闖火車、炸橋梁”,讓車站和鐵道線,成為了殺敵的好戰(zhàn)場,打得鬼子魂飛膽喪。
和《平原游擊隊》一樣,這部電影既驚險又好看,名場面眾多——比如游擊隊員們化裝進入火車車廂,布置在“鬼子”左右,通過遞煙唱曲變魔術,轉移“鬼子”視線,待時機成熟,便將“鬼子”一網(wǎng)打盡。比如芳林嫂扔沒拉弦的手榴彈,卻正好砸中崗村腳后跟,還有劉洪騎馬穿越行進火車頭的鏡頭,成為影視經(jīng)典。
還有那首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距今傳唱69年,早已經(jīng)深植在全民的記憶之中,而火車行進的節(jié)奏,再融合山東地區(qū)的民樂,也開創(chuàng)戰(zhàn)爭片視聽語言的先河。
在演員的表演方面,曹會渠打破了塑造英雄形象的一貫套路,重點突出了劉洪身上的豪爽性格和草莽氣質,秦怡出演芳林嫂,是那么樸實、秀美、溫婉動人。還有馮喆、馮奇、馮笑等,都呈現(xiàn)了各自精彩的演藝。
而扮演日軍憲兵隊隊長岡村的陳述,在角色身上賦予了偏執(zhí)與傲慢并存的特質,非常準確地刻畫了這個反派形象的殘暴與虛偽。
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功,后來又有眾多不同版本的《鐵道游擊隊》相繼出爐,但有一說一,都與1956年的這版影片存在較大差異,2016年所翻拍的《鐵道飛虎》更是口碑滑坡,僅獲得豆瓣3.9分的成績。
而1956年版的《鐵道游擊隊》在豆瓣上的評分,則是7.7分。顯然更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第六名:《小兵張嘎》,1963年上映
1963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所拍攝的抗戰(zhàn)兒童片《小兵張嘎》,在全國上映,迅速引發(fā)全民觀影熱潮,成為當年躋身票房前三的影片,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的重復放映率名列前茅。
這部電影的編劇是徐光耀,他僅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便將《小兵張嘎》的劇本和小說,全部創(chuàng)作了出來。北影廠組織了精兵強將,由崔嵬和。歐陽紅纓擔任導演,張平、于紹康、張瑩、李健、王澍、葛存壯等富有表演經(jīng)驗的著名演員集體出演,男主角張嘎的扮演者,崔嵬從眾多候選的兒童演員中,選擇了來自內蒙古的安吉斯,首挑大梁。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日本鬼子有深仇大恨的河北白洋淀地區(qū)農村少年嘎子,立志報仇,并在老鐘叔、老羅叔、區(qū)隊長等人的帶領下,一步一步成長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影片首度以兒童視角展開抗戰(zhàn)敘事,既充滿熱血,又妙趣橫生,其中嘎子奇遇老羅叔、堵煙囪、藏槍鳥窩等情節(jié),都成為影迷津津樂道的橋段。
演員的表演也全都生動鮮活,安吉斯雖然是第一次拍電影,但在導演崔嵬、演員張瑩、張平、于紹康等人的啟發(fā)下,很快進入“規(guī)定情景”,較好地塑造了一個雖然很頑皮但卻充滿血性的少年英雄形象。
而出演奶奶的李健、出演羅金保的張瑩、出演區(qū)隊長的于紹康、出演老鐘叔的張平,乃至出演快板劉的于中義、出演胖翻譯的王澍和出演胖瘦偽軍的封順和陳志堅等,都在光影中留下了各自精彩的“名場面”。
葛存壯在影片中扮演“日本鬼子”龜田少佐。他未受方化、王孝忠等著名“鬼子王”的影響,而是以“收”代“放”,用細微的表情變化替代夸張的肢體語言,突出了龜田在斯文外表下包裹的極端邪惡,那種皮笑肉不笑的陰森感,反而更讓人不寒而栗。
《小兵張嘎》是億萬觀眾在露天電影看到的精品,這么多年來,一直令大家念念不忘。豆瓣7.9分,也是大家對它的客觀評價。
第五名:《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上映
1958年,我國有眾多好電影上映,但抗戰(zhàn)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仍收獲良好票房成績。
孫道臨扮演的烈士李俠,在危難關頭發(fā)出電報,并在最終發(fā)出的“同志們,永別了”這句話,成為我們幾代人集體記憶中的革命精神符號。
作為新中國并不多見的隱蔽戰(zhàn)線題材影片,它上映即引發(fā)全國觀影熱潮。2021年高清彩色版出爐,畫面更清晰,色彩更豐富,更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該片由八一廠出品,林金編劇,著名女導演王蘋執(zhí)導,眾多優(yōu)秀演員聯(lián)袂出演,如孫道臨扮演李俠,袁霞扮演何蘭芬、王心剛扮演姚葦、王孝忠扮演中村、邢吉田扮演孫明仁、黃婉蘇扮演白麗君、陸麗珠扮演柳尼娜等。
客串演員的陣容也無比強大,八一廠許多著名演員如盂慶芳、劉江、里坡、張璋、曲云、劉秉章等身在其中。
它的出現(xiàn),為后來諸多諜戰(zhàn)片和諜戰(zhàn)劇,樹立了行業(yè)標桿。對《潛伏》、《風聲》等作品的誕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如今67年的時間過去,它仍是銀發(fā)影迷心中的經(jīng)典。那種“樸素鏡頭下的信仰力量”,卻是對諸多華而不實的作品的直接碾壓。
第四名:《地雷戰(zhàn)》,1962年上映
“不見鬼子不掛弦”、“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埋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這些充滿泥土氣息的臺詞,是多么鮮活生動?一下子就讓我們想起了抗戰(zhàn)老電影《地雷戰(zhàn)》中的諸多經(jīng)典場景。
這本只是一部軍事科教片,但卻被八一廠的藝術工作者打造成了精品佳作,由柳琪輝、屈鴻超、陳廣生編劇,徐達、吳健海、唐英奇執(zhí)導,濟南軍區(qū)前衛(wèi)話劇團的許多演員,如白大鈞、張長瑞、魯在蘊、田芝俠、楊雅琴、吳健海、張漢蔭、董元夫和隋鴻祺等,都參加了影片的演出。
他們所扮演的民兵隊長趙虎、部隊干部雷主任、游擊組組長玉蘭、民兵二嫚、田嫂、石大爺、大勇、鬼子中隊長中野、工兵小隊長渡邊和“掃雷兵”等角色,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隋鴻祺所出演的鬼子“掃雷兵”,那簡直是我們童年時期的歡樂源泉。這個所謂的“掃雷專家”,在影片中屬于“搞笑擔當”,化裝偷地雷那段,哪怕再過幾十年,仍可令人樂不可支。只見他表演極其到位,而且細致入微,像走路的姿勢、臉上的神態(tài),以及扔手套、跪下來、放下刀等動作,全都很規(guī)范。而最后的那個“回眸一笑”,更是讓我們記憶猶新。
“偷地雷”和“臭粑粑雷”,也成為影片最出彩的片段之一。
影片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膠東地區(qū)人民群眾自制土地雷抗擊日寇的真實歷史事件,進行高度還原,展現(xiàn)了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術智慧,表達了我抗日軍民不畏強暴的精神,也升華了“勝利最終屬于中華兒女”的主題。
該片于1962年上映后,影院拷貝超3000份,農村放映拷貝達6000份,成為同期國產片的翹楚。
1974年,該片獲得維也納電影節(jié)紀念獎,使其成為首部獲國際獎項的中國軍教影片。
如今,它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1分。作為“老三戰(zhàn)”影片之一,它成為了太多影迷的集體記憶。
第三名:《地道戰(zhàn)》,1965年上映
據(jù)可靠資料顯示,截至到2012年,抗戰(zhàn)老電影《地道戰(zhàn)》累計觀影人次,已經(jīng)超過了30億。不僅在中國幾代觀眾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亞、非、歐、拉美等地區(qū),也收獲了不俗票房成績,成為全球觀眾最多的黑白影片之一。
那么這部電影,為何會這么“燃”?
1963年年初,八一廠接到拍攝任務,將《地道戰(zhàn)》拍成一部民兵教學的宣傳片。但導演任旭東和編劇徐國騰、王俊益、潘云山等,還是齊心協(xié)力,將該作品打造成了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為一體的經(jīng)典抗戰(zhàn)故事片。
它不僅將冀中地區(qū)軍民挖地道抗擊日寇的戰(zhàn)術和方法融入其中,體現(xiàn)了民間智慧與抗戰(zhàn)精神。而且還動用大量藝術手段,使其故事更好看,情節(jié)更生動,人物形象也更為立體和飽滿。
其中無數(shù)橋段令人難忘。
比如日軍夜襲高家莊,村長高老忠示警,最終身中數(shù)槍后仍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何其英勇和悲壯?
再比如民兵們借助地道消滅敵人,是多么機智巧妙?一會在靈活,喂驢的槽底部,悄無聲息地伸出一支土槍來,將正在搜查的日軍,一槍擊斃。神不知鬼不覺。
一會兒又從灶洞里,冒出一個人來,對敵人進行精準偷襲,然后又迅速躍入地道,仿佛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
一會兒呢,又從高處響起槍聲,打得敵軍暈頭轉向,就好像是神兵天降。
這些鏡頭,都深刻地銘記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
而多功能的地道奇觀,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動態(tài)剖面圖讓其一目了然,原來地道有三層結構,分別是藏兵洞、射擊孔和防水層,任憑再狡猾的敵人,也無法參透其中的奧妙。
影片中的那些臺詞,也讓人記憶猶新。比如高傳寶的那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許放空槍!”成為全民皆兵的戰(zhàn)略金句。
而鬼子軍官山田的那句“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以及湯司令的那句“高,實在是高”等,則成為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調侃。
還有那首優(yōu)美的插曲,也久唱不衰。
所以,稱它為“游擊美學的影像教科書”,一點也為過。
演員們的表演,也可圈可點。扮演高成本的朱龍廣,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是妥妥的美男子形象。
而扮演日本陸軍隊長山田的王孝忠,和扮演華北治安軍湯司令湯丙會的劉江,則堪稱絕妙的“豬隊友”配合,兩人一個狂妄自大卻屢戰(zhàn)屢敗,一個呢,又自作聰明卻諂媚愚蠢。一唱一和之間,將“主子”和“奴才”的嘴臉,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022年,該片獲得了新時代國際電影節(jié)·金揚花獎百年百部優(yōu)質電影獎。如今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3分。
2024年該片修復版后重映,95%的老年觀眾觀看后大呼過癮,普遍認為它比“新制作的抗戰(zhàn)劇更加真實”。
第二名:《紅高粱》,1988年上映
1988年,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傳來喜訊,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抗戰(zhàn)電影《紅高粱》,被授予金熊獎,成為亞洲首部獲此殊榮的影片,從而使得中國電影登上世界舞臺。
隨后,《紅高粱》在全國上映,引發(fā)觀影狂潮,成為80年代影迷互動討論度最高的影片之一。
影片根據(jù)莫言的兩部中篇小說《紅高粱》和《高粱酒》改編而成,由西安電影制片廠出品,張藝謀擔任導演,姜文、鞏俐、滕汝駿等演員擔任主演。它以抗戰(zhàn)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姜文扮演的余占鰲,和鞏俐扮演的九兒,在面對日軍來犯時,拼死抵抗,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故事。
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張藝謀在影像色彩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并開創(chuàng)了劃時代的視覺美學符號。影片中那些高飽和度的紅高粱、紅蓋頭、紅棉襖、紅色的酒,使得影片的畫面極具沖擊力,顧長衛(wèi)的廣角鏡頭顛覆傳統(tǒng)鄉(xiāng)土敘事,令人耳目一新。
姜文和鞏俐等演員的表演,也打破常規(guī)。姜文賦予了余占鰲土匪式英雄氣質,而鞏俐也用凌厲的眼神和慵懶的笑容顛覆了傳統(tǒng)審美。他們的合作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將那種原始生命力的爆發(fā),和對外來侵略者的仇恨,都進行了酣暢淋漓的表達。
如今在年輕一代影迷中,《紅高粱》也已成為了一部老電影,但它依然能夠以野性生命力的永恒共鳴,引來一片贊嘆之聲。張藝謀的血色高粱意象、顧長衛(wèi)的廣角鏡,早已成為影視教材必析案例,而今年高校拉片課的點擊率同比增長了23%。
更有年輕網(wǎng)友在短視頻平臺對影片中的“顛轎子”進行二創(chuàng),而歌曲《妹妹你大膽往前走》也同樣激蕩在00后乃至10后年輕人的心中。
今年,電影《紅高粱》的4K修復版也出現(xiàn)在了各大視頻平臺,“鞏俐虎牙殺我”、“姜文荷爾蒙超標”等彈幕,成為最高頻率出現(xiàn)的詞匯。
1988年,一部《紅高粱》橫空出世,讓我們認識了張藝謀、鞏俐和姜文,沒想到37年后,那片“紅高粱”,也早已在時間窖藏中,發(fā)酵成民族精神的一杯烈酒。
第一名:《血戰(zhàn)臺兒莊》,1986年上映
我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電影院的票價,還是平均3毛錢一張電影票。
但是上映于1986年的影片《血戰(zhàn)臺兒莊》,卻收獲了2.7億元的好成績。
如此算來,它的觀影人次,絕不少于9億觀眾。
而如果按照現(xiàn)在2025年的票價平均30元一張來換算,那便相當于270億元的票房收入了。
是不是太令人震撼的數(shù)字了?
那么這部抗戰(zhàn)影片為何能引發(fā)觀影狂潮?
大抵離不開下面4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客觀、公正地突破了歷史敘事的局限性,真實再現(xiàn)了李宗仁、張自忠等將領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的貢獻和形象。
二是它的制作水準極其精良,劇本前后修改17稿,李宗仁秘書程思遠任顧問,臺兒莊戰(zhàn)役親歷者指導細節(jié),確保影片更能經(jīng)得起歷史的推敲。
而700名戰(zhàn)士浸泡“血水”演尸體,還有白刃戰(zhàn)的寫實拍攝,以及殘旗屹立尸山的結尾鏡頭,都成為了抗戰(zhàn)電影中的經(jīng)典畫面。
三是它真實傳遞了民族血性,呈現(xiàn)了一股震撼人心的陽剛之美。
四是演員們的表演堪稱絕妙。
當然這首先歸功于導演翟俊杰的獨具慧眼。
他堅持在選擇演員時,先對照真實歷史人物的照片,一是要形似,二還要會演戲,從而上升到“神似”的效果。
另外他在選角時,也盡量從部隊文藝團體中選擇,因為他很看重演員的軍人氣質。
如此精益求精,他所選中的演員,便個個都令觀眾產生“信任感”。
影片于1986年由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上映時許多影院的門前都排起長隊,觀影時影院的飲泣聲更是此起彼伏,可見影片引發(fā)了觀眾的集體共鳴。
它不僅對真實的戰(zhàn)爭場面進行重現(xiàn),而且還對兩岸關系的破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6年4月,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在香港上映后,臺灣省方面終于放開了老兵們可以回到大陸探親的權限。這使得無數(shù)臺灣老兵終于實現(xiàn)了“歸鄉(xiāng)夢”。甚至十萬張申請表被瞬間搶空,十萬名臺灣老兵加入到了“回家”的探親隊伍中。這是海峽兩岸華夏兒女心口的那道裂痕,第一次得到溫暖的縫合。
1987年,《血戰(zhàn)臺兒莊》獲得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在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中,又獲得最佳編劇獎、最佳化妝獎、最佳煙火獎,1996年又獲得“新進杯”中國反法西斯戰(zhàn)爭優(yōu)影片。
如今,這部電影被多所高校將影片列入歷史與電影教材,無數(shù)年輕影迷通過彈幕向它致敬,贊嘆它不僅“真實敢拍”,而且從未被超越。
豆瓣8.8分,使它成為“抗戰(zhàn)題材電影的天花板”,并早已封神。
是的,這部《血戰(zhàn)臺兒莊》,其實早已超越了電影本身,而成為了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青銅銘文。
今天,咱們所說到的這十部經(jīng)典抗戰(zhàn)老電影,沒有一部是“手撕鬼子”的神作,但卻都具有雋永的魅力,令人回味無窮?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那就是必須敬畏歷史,只有還原真實原貌,展現(xiàn)人性光輝,才能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
那么對各位來說,大家最為難忘的抗戰(zhàn)老電影,究竟是哪部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qū),與更多網(wǎng)友,進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