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7日,是我國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紀念日,但關于日本侵華的這些重要節(jié)點,日本都稱為“事變”,這一術語選擇背后涉及復雜的政治策略、法律規(guī)避、話語操控和歷史認知建構。我國也一度順應日本人的話語陷阱,使用“事變”,本人認為極為不妥,今剖析歷史,辨析詞義,以正本清源。
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海報
一、“事變”是日本對侵略的美化
1931年9月18日晚10時20分,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侵略軍自行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然后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這是日本蓄意制造并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端,但這樣的侵略行徑,竟然被日本人輕描淡寫為“滿洲事件。后來,由于侵略戰(zhàn)爭實在是激烈,已不是一個小“事件”,日本媒體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只好換了個詞“事變”,把侵占我國東北三省的戰(zhàn)爭稱作“滿洲事變”。
日本關于侵華的圖片集
根據(jù)1901年《辛丑條約》,日本與列強獲得在北京至山海關沿線12個戰(zhàn)略要地駐軍的權利,日本借此成立“清國駐屯軍”(后改稱中國駐屯軍),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由于俄國人在1900年控制了東北,清政府為了驅趕俄國人,引入日本和他們對抗,于是,1904-1905年,在中國東北爆發(fā)了日俄戰(zhàn)爭,日本取勝,取代俄國控制了南滿鐵路和旅順、大連,而且根據(jù)1905年簽訂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日本在南滿鐵路沿線每公里可以駐扎15名士兵,至1931年9月18日正式進攻中國之前,日本在中國東北已“合法”駐扎士兵約12萬人。日本政府認為,中國東北已經(jīng)是他們的“領地”,在這里攻擊中國軍隊,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個小“事件”,充其量是個“事變”。
由于事發(fā)突然,直到9月20日,我國的《申報》才做了報道,在第三版“國內要電”的頭條,刊載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日軍大舉侵略東省》,而副標題則是《蔑棄國際公法、破壞東亞和平——遼寧沈陽長春安東營口等處均被侵占》。文章寫道:“十八日下午十一時,駐南滿線日軍四十名,突將皇姑屯北寧鐵路拆毀,開始軍事行動。十九晨二時,日軍第二師團進占商埠地及沈陽城,恣意搜索。省府及兵工廠糧秣廠均被焚毀。同時,日軍炮擊北大營,因邊署嚴令各軍鎮(zhèn)靜,故軍民死傷甚眾,警察傷亡尤多。北大營駐軍沿沈海線東退,途中被日兵截擊,傷亡甚眾。北大營及東北大學全被日軍占領,交通完全斷絕。榮臻(東北邊防軍參謀長)及榮家屬均被日軍逮捕,第一旅長王以哲殉難(此系誤傳,當時王并未在軍中)。營口十九晨八時亦被日軍占領,站長、警務長被俘。日海軍在營登岸,距營八里埋設地雷,防止客車前進。長春十九晨十時陷落。日軍到處尋釁,焚掠極慘?!绷硪黄獔蟮赖臉祟}是《日軍無端尋釁,自行炸毀南滿鐵路,捏稱系我國所為》,報社的時評標題是《日軍突然占領沈陽》。當時民國外交部的文件中也稱:“日本軍隊攻擊沈陽”“沈陽被陷事”。但到了9月28日,由于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申報》改口稱日本侵略為“沈陽事件”,可見使用日本人的“事件”一詞,是在為日本侵略開脫。
我國報刊抗日新聞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日本稱“上海事變”。臨近“九一八”周年時,我國報章幾乎都在哀悼“九一八國難日”,日本則大肆慶?!皾M洲事變勃發(fā)紀念日”。隨后,日本對中國的每次侵略都稱為“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攻打盧溝橋,開啟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本稱“支那事變”;同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日本稱“第二次上海事變”。
不知何故,后來國內也漸漸開始用“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作為這些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專用名稱。在“事變”前冠以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期,取代了地名,突出了侵略發(fā)生的時間,但使用“事變”則順應了日本人的敘事,把對中國的兇殘侵略,說成了一個不疼不癢的“事變”,其掩蓋事實、美化侵略的態(tài)度多么無恥。
二、“事變”的語義學內涵
1933年版《辭源》(商務印書館)對“事變”的解釋是:“事之重大而有非常之變者也。如戰(zhàn)爭及天災流行之類?!睆娬{的是“變”,重大非常的變異、不測事件或重大的突發(fā)事件,沒有侵略戰(zhàn)爭的概念,更無被侵略的含義,詞義中沒有褒貶的含義,是個中性詞。如“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等使用“變”字者,強調的都是“變”,而且都是國內的事情。
2016年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中,"事變"被定義為"突然發(fā)生的重大政治、軍事性事件",強調事件的突發(fā)性與政治屬性,具有明顯的負面價值判斷,暗示事件對現(xiàn)有秩序的破壞性,如“西安事變”“皖南事變”,但沒有體現(xiàn)出侵略與被侵略的內涵。
日語“事變”寫作“事変”,“変”是日本人對繁體字“變”的簡化書寫,和我們的簡化字稍有差異。1936年日本字典《廣辭林》(三省堂)對“事変”的解釋是:(一)不測的非常的變故、事件。(二)不得不出動警察進行鎮(zhèn)壓的意外騷動和暴亂。由此可見,日本人使用“事變”一詞,意在把對中國的侵略說成是鎮(zhèn)壓暴亂,體現(xiàn)不出侵略戰(zhàn)爭的性質,更反映不出中國被侵略的客觀事實。
2018年日本字典《廣辭苑》(第七版,巖波書店)對“事變”的解釋是:突發(fā)的重大事件及變異(突発的に起こった重大な事件や異変),既包含政治軍事沖突(如"二?二六事件"),也涵蓋自然災害(如"関東大震災"),甚至企業(yè)危機(如"三菱リコール隠し事件")。這種定義體系將"事變"中性化為突發(fā)重大事件的統(tǒng)稱,淡化了事件的政治屬性。
日本出版的紀念侵華戰(zhàn)爭明信片
通過對比當時及現(xiàn)在中日字典中對“事變”的解釋,可以看出,中日都強調了“事變”的突發(fā)性,中國的字典更突出了“事變”的政治屬性,日本的字典則閉口不談政治內涵。如果說“九一八”之后中國報章使用“事變”是迫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忍氣吞聲、委曲求全,那我們現(xiàn)在使用“事變”這個詞又說明了什么呢?不要告訴我這是約定俗成,這是約定的哪門子“俗”?媚日的“俗”吧?
三、“事變”是日本逃避侵華罪責的借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大舉侵華時,正值國際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的前身)運作時期。《國際聯(lián)盟盟約》第12-15條要求成員國在訴諸戰(zhàn)爭前須通過仲裁或調解程序。日本若正式宣戰(zhàn),將面臨國際制裁。通過將軍事行動定義為“事變”,不稱其為戰(zhàn)爭,則可繞過國際法約束。這和俄國把入侵烏克蘭的戰(zhàn)爭稱作“特別軍事行動”如出一轍。
1932年國際聯(lián)盟調查團(李頓調查團)的報告認定日本行為屬侵略,但日本以“地方?jīng)_突”為由拒絕承認,最后還退出國聯(lián)。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但仍稱作“事變”,否認其戰(zhàn)爭屬性,甚至聲稱只是一些基層部隊和中國軍隊發(fā)生了沖突,不是日本政府的決策,從而規(guī)避《巴黎非戰(zhàn)公約》等國際法約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日本并未承認戰(zhàn)?。?。1946年,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戰(zhàn)犯進行了審判。日本戰(zhàn)犯在鐵證面前,仍百般狡辯,稱對我國的侵略是“事變”,“戰(zhàn)爭法規(guī)不適用這一敵對行為”。甚至說中國也宣稱是“事變”,因此兩國只是發(fā)生了沖突,不存在侵略與被侵略,所以戰(zhàn)爭法規(guī)不適用于“事變”?!哆h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寫道:“日本軍部主張說,日本和中國之間沒有存在著戰(zhàn)爭狀態(tài);紛爭只是‘事變’,所以不能適用戰(zhàn)爭法規(guī);抵抗日軍的中國軍隊不是合法的戰(zhàn)斗員,僅僅是‘土匪’。為了消滅在滿洲的‘土匪’,所以開始了無情的作戰(zhàn)。……日本政府和陸海軍,雖然組成了完全的戰(zhàn)時態(tài)勢,但依舊把中日戰(zhàn)爭作為‘事變’來處理,并借此而蔑視了戰(zhàn)爭法規(guī)?!ㄒ虼耍┎话驯环@的中國人當作俘虜處理?!?/p>
綜上所述,“事變”一詞已經(jīng)超越了其語詞本身的范疇,成了當年日本侵華的遮羞布,他們把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模糊稱作“事變”“事件”,妄圖規(guī)避國際法制裁,從而“去侵略性”,這完全是強盜邏輯,充斥著對中國人民的侮辱,但日本一直如此宣傳,甚至把自己描繪成受害者,例如1937年《朝日新聞》報道“盧溝橋事件”時,標題為《支那軍、不法射撃》。戰(zhàn)后日本不少教科書仍然把“占領”說成是“進入”,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聯(lián)甚至把日本包裝成原子彈受害者。
日本出版物中對侵略宛平城的描述
日本使用“事變”指稱侵華戰(zhàn)爭,是20世紀殖民帝國話語體系的典型產(chǎn)物,盡管中國國內也在使用“事變”且“約定俗成”,但我們必須了解其中內情,并在適當?shù)臅r機和場所加以改換,以警示世人,從而有效抵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和國內精日分子猖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