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地鐵的車廂廣告屏上,穿著西裝的男人正對著鏡頭鞠躬:“35歲前必須結婚——婚活私塾幫你攻克最后一道難關。”
相鄰的燈箱里,戴著珍珠項鏈的女人微笑舉著計算器:“婚活投資回報率評估,讓你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strong>
這不是某部荒誕劇的場景,而是日本街頭隨處可見的日常。
當結婚從人生選擇變成必須攻克的“人生課題”,整個日本社會正陷入一場沒有硝煙的婚戀內卷戰(zhàn)。
日本結婚市場瘋狂內卷
清晨的東京新宿,職業(yè)介紹所還沒開門,隔壁的婚活咨詢公司已經排起長隊。有人手里攥著三張不同婚介所的宣傳單,每張上面都印著醒目的成功案例:“三個月脫單,半年閃婚”“年薪提升30%,婚戀競爭力翻倍”。
為了擠進婚姻市場的及格線,不少人已經連續(xù)數月壓縮日常開支,每天只靠便利店飯團果腹。
在日本,“婚活”早已不是新鮮詞。這個將結婚視為“終身事業(yè)”的社會,把相親、聯(lián)誼、自我提升等一切與婚戀相關的活動打包成系統(tǒng)工程。
▲ 圖源:小紅書
電車上的廣告循環(huán)播放著婚介APP的slogan:“今天不婚活,明天變孤老”;寫字樓電梯里貼著“婚戀競爭力測評”的二維碼;連便利店的貨架上都擺著《30天變身萬人迷》《約會話術大全》之類的速成手冊,封面上的副標題寫著“再不學就晚了”。
更夸張的是各類“婚戀強化訓練營”。
東京一家知名機構推出的“鉆石會員套餐”,售價120萬日元(約合6萬元人民幣),包含從餐桌禮儀到資產配置的28門課程。
學員要在三個月內完成“約會模擬考核”“見家長壓力測試”,甚至要通過“婚后五年家庭預算規(guī)劃”的筆試——這哪里是相親培訓,分明是MBA式的婚戀攻堅。
▲ 圖源:小紅書
這種“相親返貧”的荒誕劇每天都在上演。日本婚戀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有32%的未婚年輕人因婚活支出陷入負債,平均債務額達到年收入的1.3倍。
當婚姻變成一場需要砸錢通關的游戲,年輕人早已忘了,愛情本該是兩個人的心跳,而不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博弈。
誰在成為“結婚難民”?
在東京婚戀市場的暗語里,“結婚難民”指的是那些被市場規(guī)則拋棄的群體。
而這群“難民”的構成,遠比想象中更復雜。
日本社會給男性套上了沉重的經濟枷鎖。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觀念尚未完全瓦解的當下,男性的經濟實力依然是婚戀市場的硬通貨。
調查顯示,78%的未婚女性將“穩(wěn)定職業(yè)”列為結婚首要條件,65%明確要求配偶年收入不低于400萬日元(約合20萬人民幣)。
更殘酷的是,這種門檻正在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低收入男性因為沒錢婚活而更難結婚,沒結婚又被視為“不穩(wěn)定因素”,在職場上更難獲得晉升。
就像有人無奈表示的:“老板會覺得‘連家都養(yǎng)不起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可不給我加薪,我永遠養(yǎng)不起家啊?!?/p>
▲ 圖源:小紅書
與低收入男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東京的一些外資銀行里,不少部門經理年收入1200萬日元以上,有房有車,卻成了朋友口中的“黃金剩斗士”。
這群拿著高薪、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本應是婚戀市場的“香餑餑”,卻成了最尷尬的存在。
日本總務省的數據顯示,年收入800萬日元以上的女性中,30-35歲的未婚率高達47%,是普通女性的2.3倍。
背后的癥結藏在傳統(tǒng)性別秩序的裂縫里。日本社會依然默認“男主女從”的家庭模式,男性普遍接受不了“妻子收入更高”的設定。
婚戀咨詢機構的調查顯示,72%的男性希望配偶收入低于自己,83%認為“女性應該承擔更多家務”。
這就導致高收入女性陷入兩難:降低標準找收入更低的男性,可能面臨對方的自卑與抵觸;
堅持標準找同層次男性,又會發(fā)現符合條件的早已被搶空——畢竟,能接受“女強男弱”的男性,在日本還是少數派。
更微妙的是職場與家庭的雙重擠壓。許多高收入女性每天工作,根本沒精力像傳統(tǒng)女性那樣學做飯、練插花。
“客戶會佩服我的專業(yè)能力,但相親對象會說‘你這樣不像個女人’?!边@戳破了一個殘酷真相:當女性突破經濟天花板時,社會給她們的婚戀枷鎖反而更緊了。
結婚難困境,如何破局?
當結婚市場卷到極致,年輕人只剩下兩條路:要么低頭,要么退場。但現實是,連低頭的資格,都不是人人都有。
在東京,不少像牙科醫(yī)生這樣的高收入女性,年收入900萬日元左右。在多次相親失敗后,會被家人勸說:“降低標準吧,找個老實人就好?!?/p>
這種“標準降級”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妥協(xié),而是一場心理與現實的劇烈碰撞。高收入女性習慣了獨立決策,突然要適應“遷就對方自尊”的相處模式,往往水土不服。
更現實的是社會輿論的壓力——當女性“下嫁”,會被貼上“沒人要才將就”的標簽;而男性“高娶”,則會被嘲笑“吃軟飯”。
這種雙重標準像無形的墻,把想退一步的人擋在原地。
日本婚戀專家提出“臺階理論”:婚姻就像上臺階,男性希望找比自己低半級的,女性希望找比自己高半級的。當女性站得太高,臺階上方早已空無一人。
比起城市女性的糾結,偏遠地區(qū)的低收入男性連“降低標準”的選項都沒有。
在青森縣的小村落,20-40歲的男性未婚率高達58%,當地人稱他們?yōu)椤按迓涔吕恰薄?/p>
為了破解這個困局,日本政府和民間曾想出“曲線救國”的辦法:跨國婚介。上世紀90年代,秋田縣推出“越南新娘計劃”,山形縣組織“菲律賓聯(lián)誼團”,甚至有地方政府把“引進外國配偶”納入政績考核。
最鼎盛時,日本每年有1.5萬跨國婚姻,其中80%是日本男性迎娶東南亞女性。
但這扇門正在慢慢關上。
隨著越南、菲律賓等國經濟發(fā)展,年輕女性更愿意留在本國發(fā)展,而不是遠嫁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的日本鄉(xiāng)村。
更諷刺的是,那些早年嫁過來的外國女性,如今不少人帶著孩子離婚——她們受不了丈夫的大男子主義,也忍不了偏僻鄉(xiāng)村的閉塞。
剝開日本婚活內卷的層層亂象,看到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集體焦慮。
結婚難從來不是簡單的情感問題——它背后是收入差距擴大、性別平等滯后、城鄉(xiāng)發(fā)展失衡的綜合病癥。
日本少子化率創(chuàng)新低,勞動力缺口達150萬,這些都與年輕人“結不起婚”直接相關。當婚姻變成奢侈品,整個社會都要為這場內卷買單。
▲ 圖源:AI制圖
更值得反思的是婚姻的本質。那些在婚活中負債的年輕人,那些被貼上“結婚難民”標簽的男女,他們追逐的到底是愛情,還是社會強加的“人生KPI”?
或許日本的今天,正在給我們提一個醒:當婚姻從“兩個人的相濡以沫”變成“兩個人的資源匹配”,當愛情需要用存款數額證明,用培訓班包裝,我們最終卷贏的,可能只是一場與幸福無關的戰(zhàn)爭。
畢竟,好的婚姻從來不是算出來的數字,而是兩個人愿意一起走下去的勇氣。
參考消息
中國經濟周刊:《日媒:年入400萬以下在日本結不了婚?7成日本年輕男性沒對象,結婚成奢侈品》
行業(yè)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全文完,歡迎文末評論、點贊、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lián),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fā)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