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來侗族要小心,這些不但走腎還走胃!
侗族源于古越支系,在黔湘桂交界的崇山峻嶺中繁衍生息。
鼓樓如巨傘擎天,以 “抬梁式” 結(jié)構(gòu)撐起千年歲月;
風(fēng)雨橋似長龍臥波,榫卯相扣不沾一釘,二者皆是 “凝固的史詩”,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
“歌養(yǎng)心,飯養(yǎng)身” 是侗族的信條。
侗族大歌以 “眾低獨(dú)高” 的復(fù)調(diào)技法,在無指揮狀態(tài)下唱出自然交響,入選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月堂對歌是青年男女的浪漫暗號,
薩瑪節(jié)上,銀發(fā)老嫗執(zhí)杖繞壇,將先祖的智慧融進(jìn)糯稻酒香。
時代浪潮中,侗錦紋樣添了新題材,大歌與交響樂碰撞出火花,
但攔門酒的醇厚、斗牛節(jié)的豪情依舊。
這份文化在堅守與包容中流轉(zhuǎn),正如清水江的漣漪,既守著根,又向著遠(yuǎn)方。
噓……來侗族要小心,這些不但走腎還走胃!
侗鄉(xiāng)油茶
相傳唐代有位侗族阿薩(奶奶)上山勞作時,發(fā)現(xiàn)山間嘉木的葉子煮水后清涼甘苦,
便移栽至菜園制成茶餅,一傳十十傳百,成了侗寨"吃油茶"的雛形。
這碗茶可不是單純喝,而是當(dāng)正餐吃,
侗家人把茶葉、茶油、米花、花生米炒得噴香,加水煮成茶湯,
再泡上米飯或糍粑,配著瘦肉、豬肝,用一根筷子挑著吃,
當(dāng)?shù)厝斯苓@叫"記寫"(喝茶),外地人來了得連吃三碗,不然會被看成"不給面子"。
油茶的精髓在"打"字上。
老茶梗要先用鍋鏟捶打,和陰米(蒸熟晾干的糯米)炸的米花、炒焦的黃豆一起,在茶油里翻騰出焦香。
最地道的做法要加茼蒿、蔥花,撒點(diǎn)鹽巴,喝一口茶湯醇厚回甘,米花脆生生,花生香得直鉆鼻子,配著軟糯的糍粑,寒冬里喝一碗,渾身暖乎得能上山打獵。
侗家人講究"第一碗敬長輩,筷子架碗表停筷",你要是架不住熱情,主人家能給你續(xù)上七八碗,直喝到"記藕"(吃飯)都省了。
侗族酸食
侗不離酸,三天不嘗渾身慌!
老輩子講,早年打獵靠天吃飯,獵物多了吃不完,聰明的侗家人就把獸肉、米飯、辣椒往木桶里一塞,樹葉蓋嚴(yán)實(shí),石頭壓緊實(shí)。
過十天半月再打開,嘿!
那肉不腐不臭,反而酸香撲鼻!
這法子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就成了侗族人刻進(jìn)骨子里的飲食習(xí)慣。
要說這酸食的門道,那可講究了!
光是分類就有腌酸、咬酸、潦酸、泡酸四大類。
腌酸里頭又分葷素,酸魚得用鹽搓透,煙熏三天,再裹上糯米酒糟,裝進(jìn)木桶壓上幾十斤石頭,三年五載才開壇。
咬酸最講究火候,魚生片往酸水里一"咬",十五分鐘就得撈起來,酸得透亮又脆生。
潦酸更簡單,青菜往沸水里一燙,淋點(diǎn)米湯,兩天就酸得能嚼出響。
泡酸最省事,黃瓜往酸水里一扔,隔夜就能吃。
侗家酸食,那是色香味俱全!
酸魚紅得透亮,酸肉軟糯帶點(diǎn)煙熏香,酸鴨更是皮脆肉香。
素酸里頭,酸蘿卜脆得能聽見響,酸豆角酸中帶甜。
最絕的是那碗酸湯,拿淘米水熬的,酸得柔和還帶米香,煮魚煮菜一絕!
侗家人擺宴席,酸食得占半桌,酸魚酸肉往中間一擺,那才是待客的排面!
現(xiàn)在到侗寨,還能瞧見家家戶戶門口排著酸壇酸桶。老人們常說:"這酸壇子比金子還貴重!"
春天腌酸豬肉,三月腌青菜,五月腌蕨菜,八月腌魚,四季不斷。
要是哪家壇子空了,那才是真丟了面子!
侗族長桌宴
那可是侗家人待客的最高禮儀,歷史能追溯到北宋時期呢。
傳說當(dāng)年侗族先人為了熱情款待遠(yuǎn)方來客,又因寨子人太多難以家家拜訪,
便每家每戶端出拿手好菜拼成席,這就形成了長桌宴,
后來逐漸演變成接待貴客、村寨聯(lián)誼的重要習(xí)俗啦。
這宴席上的美食可豐富得很!
酸魚那叫一個絕,酸中帶鮮,魚肉緊實(shí);腌肉也是一絕,酸香撲鼻,肉香四溢。
油茶更是侗家人的“能量飲品”,濃香四溢,喝上一口,暖胃又提神。
還有牛癟,這菜可挑戰(zhàn)味蕾,由牛肚和內(nèi)臟發(fā)酵而成,酸味濃郁,吃起來別有一番風(fēng)味。
侗家糯米飯也不能錯過,米粒飽滿,香糯可口。
另外,腌魚腌肉拼盤、酸湯牛肉、烤香豬、侗家三彩糯米飯、白切鴨、鴨稀飯等等,每道菜都讓人垂涎欲滴。
在侗寨吃長桌宴,那氛圍簡直了!
左邊主人右邊客人,先由寨老致祝酒詞,接著大家一起舉杯暢飲。
侗家姑娘們會唱著敬酒歌來敬酒,“高山流水”的敬酒方式更是熱鬧,酒碗一個比一個高,酒像瀑布一樣流進(jìn)嘴里。
侗家酸湯魚
是黔東南雷洞鎮(zhèn)牙雙侗寨的“祖?zhèn)魇炙嚒薄?/p>
早年間山里缺鹽,侗族人用米湯發(fā)酵成白酸,西紅柿制紅酸,拿酸湯煮稻田魚,硬是把“酸”過成了生活哲學(xué)。
當(dāng)?shù)厝斯苓@魚叫“嘎佬酸湯魚”,“嘎佬”是老人,說這味道像老輩人釀的酒,越陳越香。
魚是現(xiàn)撈的稻田鯉魚,剖開肚皮塞把木姜子,丟進(jìn)紅酸湯里咕嘟咕嘟煮。
那湯頭紅得透亮,酸得醇厚,辣得溫柔,舀一勺能下三碗飯。
侗族阿妹會笑著勸你:“莫急,等魚骨都燉軟了才入味?!?/strong>
魚肉嫩得像豆腐,夾起來顫巍巍的,蘸點(diǎn)糊辣椒拌的折耳根,酸辣直往天靈蓋沖,卻又讓人停不下筷子。
如今這酸湯魚成了黔東南的“頂流”,外地人來了必打卡。
老灶臺支起大鐵鍋,酸湯一滾,滿街飄香。當(dāng)?shù)厝俗畹靡獾氖悄蔷?strong>“酸噠噠,辣乎乎,吃完魚湯泡冷飯”,說的是連湯帶飯掃個精光才叫過癮。
侗家烏糯米
黑得透亮,香得勾魂!
老輩子講,這烏飯是宋朝楊八妹救兄時發(fā)明的,用楊桐葉和楓香葉染出黑米飯,
騙過獄卒讓哥哥吃飽力氣,里應(yīng)外合破了柳州城。
如今四月初八“黑米節(jié)”,侗寨家家戶戶蒸烏飯,竹筒一開,草藥香混著米香直往鼻子里鉆,
油亮的米粒咬一口軟糯彈牙,淡淡的苦甜味在舌尖打轉(zhuǎn)。
這烏飯可不是普通吃食,侗家人管它叫“神樹飯”。
南燭葉搗碎泡水染米,蒸熟后烏黑發(fā)亮,
谷雨時節(jié)吃能驅(qū)邪避災(zāi),婚慶時男方挑烏飯到女方家,分給親友當(dāng)喜糖。
三江侗寨的阿婆邊染米邊念叨:“這黑米是土地的顏色,吃了它,春耕的力氣就有了!”
別看烏飯黑乎乎,做法講究著呢!
嫩葉要選山澗邊的楊桐,搗碎后泡足八小時,米得泡到透心黑,蒸的時候木甑子底下墊粽葉,大火猛攻半小時,出鍋時撒把炒香的黃豆粉,那叫一個香飄十里。
現(xiàn)在侗寨還開發(fā)了七色糯米飯,紅的洛神花、黃的密蒙花、藍(lán)的蝶豆花,
但最受歡迎的還得是這傳統(tǒng)烏飯,
老人們說:“黑米是侗家的根,吃一口,就記住了我們的故事?!?/strong>
牛羊癟
這碗綠瑩瑩的湯汁,可是從隋唐時期流傳至今的"百草湯",
當(dāng)?shù)厝藲⑴G跋任故诪?、葛根等草藥,取胃里半消化的草汁熬煮?/strong>
濾渣后加吳茱萸、花椒等十幾種香料,苦中帶回甘。
"阿妹,來碗羊癟火鍋噻!"
老食客們總愛這么吆喝。
剛端上桌的癟湯飄著草藥香,夾塊帶皮羊肉蘸辣椒水,先苦后鮮的層次感在舌尖炸開。
侗族阿婆常說:"羊吃百草藥在囊,人吃羊癟病不沾",這碗被戲稱"牛糞湯"的奇菜,實(shí)則是藥食同源的智慧結(jié)晶。
侗族紅肉
在黔東南的侗家筵席上,總有一道紅得發(fā)亮的“狠角色”——紅肉,
當(dāng)?shù)厝私兴把t”或“紫血肉”。
這道菜的歷史能扯到三國時期,說是當(dāng)年蜀兵“征蠻”,
侗族人殺豬宰牛喝血酒盟誓抗敵,
把血淋在烤肉上,撒把辣椒鹽巴,就這么吃出了千年傳承。
紅肉的做法夠野:
黑豬后腿肉穿鐵絲烤得滋滋冒油,切薄片后拌上現(xiàn)接的生豬血,再撒一把干辣椒、花椒、吳茱萸(侗語叫“捶油子”)、折耳根,最后淋點(diǎn)苦膽水提味。
當(dāng)?shù)厝酥v究“肉要烤到皮脆,血要新鮮得能掛勺”,吃起來辣得直吸氣,可豬血的嫩和肉香的醇在嘴里打架,越嚼越上頭。
老輩人常說:“紅肉配酸湯,賽過活神仙”,外地人第一口可能皺眉,但嘗過那股子“野”勁后,保準(zhǔn)念念不忘。
侗果
是黔東南侗族的傳統(tǒng)小吃,以糯米為主料,輔以甜藤汁、茶籽油、紅糖、酥黃豆面及熟芝麻制成。
其歷史悠久,可能源于侗族利用自然原料的傳統(tǒng)工藝,
秋后采集甜藤榨汁替代糖水可避免干硬,同時保留自然芳香。
制作需經(jīng)過甜藤榨汁增甜、糯米蒸制、糍粑陰干、油炸膨化、熬糖裹芝麻等多道工序,
成品外形松泡呈醬黃色,剖面如絲瓜絡(luò),具有酥脆甜香的特點(diǎn)。
侗果作為侗族的傳統(tǒng)食品,
其制作工藝和文化意義得到了認(rèn)可,是侗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侗族生食
侗鄉(xiāng)腌魚用木桶壓著石頭發(fā)酵,揭開蓋子那股酸香直沖天靈蓋,當(dāng)?shù)厝私?透骨香"。
酸肉更絕,肥豬肉裹著糯米粉在杉木桶里睡足三年,切片生吃時晶瑩透亮,
咬下去"咔嚓"響,酸辣甜三味在嘴里炸開,外地人第一次嘗準(zhǔn)得瞇眼喊"哐當(dāng)"(侗語"過癮"的意思)。
要說最野的還得是紫血肉,現(xiàn)殺的豬血拌上糯米飯,撒把野花椒,那顏色紅得發(fā)紫,當(dāng)?shù)厝硕松献罆r總要念叨"血旺人旺"。
生魚片則溫柔許多,草魚薄片在酸姜水里滾一圈,配著折耳根、花生碎,酸辣中帶點(diǎn)回甘,榕江妹子笑說"吃多了能當(dāng)情歌對唱不跑調(diào)"。
這些生食可不是瞎吃,侗族人靠酸解糯米的膩,用生血補(bǔ)山里的寒。
侗家燒魚
侗語叫“米基”,是侗族人從稻田里撈起鮮魚,直接架在炭火上烤得皮脆肉嫩,再拌上野菜、辣椒、花椒等十幾種調(diào)料。
魚得選巴掌大的田鯉魚,烤到魚皮金黃冒油,魚肉卻還嫩得能掐出水,
再跟魚腥草、野韭菜這些山間野菜一拌,酸辣鮮香直往鼻子里鉆,吃一口保準(zhǔn)你舌頭都要吞下去。
這燒魚的講究可不少,魚得現(xiàn)撈現(xiàn)烤,調(diào)料全是田邊地頭摘的,像“麻怒”這種野菜,少了它燒魚就沒了靈魂。
侗族人吃燒魚還愛配糯米飯,魚油滲進(jìn)飯里,香得能多吃三大碗。
秋收時全寨人下田捉魚,烤魚的炊煙在山坳里飄,再配上糯米酒,那場面比過年還熱鬧。
酸壇子咕嘟冒泡,炭火烤魚配糯米飯香飄鼓樓!
莫害羞嘛老表,連干三碗“記寫”才夠哐當(dāng)!
攔門酒喝出高山流水,酸湯魚暖胃更暖心~這份山野的鮮活勁兒啊,在舌尖跳月堂歌嘞!
侗寨約不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