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的成功哲學近年來風靡一時,他以“如何不靠運氣致富”為核心,構建了一套基于杠桿、責任感和“特定知識”的成功法則,將復雜世界簡化為清晰的個人行動指南,吸引了無數追逐成功的人。
然而,這一備受追捧的理論背后,卻隱藏著對財富創(chuàng)造本質的深刻誤讀。納瓦爾自身的崛起,從出生環(huán)境、教育起點到所處的時代與地理背景,都離不開“運氣”的加持。他出生后移民美國,接受優(yōu)質教育,恰逢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在硅谷這個創(chuàng)新與資本的聚集地,憑借風投行業(yè)對“運氣”的系統(tǒng)化利用,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更值得深思的是,其理論所體現的優(yōu)績主義,忽視了社會中運氣、結構性優(yōu)勢等不可復制的因素,既讓成功者將幸運誤作德行,滋生傲慢,也讓普通人因平凡而自責焦慮。真正的智慧,應是在認清運氣的力量后,既重視個人奮斗,又學會與運氣共舞。以下,enjoy:
作者:老喻
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
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近幾年納瓦爾意外流行。
其實加州一直有盛產勵志雞湯的傳統(tǒng),加上硅谷的科技和投資元素,納瓦爾構建了一套關于財富、幸福和自我實現的現代福音。
他承諾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普適路徑,它建立在杠桿、責任感和“特定知識”這些堅實、可操作的原則之上 。
納瓦爾的智慧之所以如此誘人,在于它將復雜、混亂的世界簡化為一套清晰的個人行動法則,似乎只要遵循這些法則,任何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然而,這套廣受歡迎的成功哲學背后,隱藏著一個深刻而危險的謬誤——一個“謊言”。
納瓦爾核心理念的流行標簽——“如何不靠運氣致富”——可能構成對財富創(chuàng)造本質最深刻的誤讀。
這一承諾,精心構建了一個關于個人奮斗的神話,卻刻意抹去了那些無法被復制的、決定性的成功要素:運氣、結構性優(yōu)勢以及歷史的偶然性。
“不靠運氣致富”,這句極具吸引力的口號,更像是一個傳播策略,而非對現實世界的誠實描述。
01
首先,納瓦爾本人的崛起,就是“卵巢彩票”理論的一個有力注腳。
納瓦爾1974年出生于印度新德里,9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紐約。他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少年時期進入紐約知名的斯塔夫桑特高中;
之后考入常春藤盟校達特茅斯學院主修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
可以想見,這樣的智力與教育起點給了他施展才華的舞臺。
如果他出生在一個連基礎教育都難以保障的貧瘠角落,或者沒有移民美國的機遇,即使有再強的天賦恐怕也無從發(fā)揮。
這張人生初始的“彩票”價值無可估量,為他后續(xù)的一切奮斗奠定了基石。
正如巴菲特所言:“我很幸運生在合適的地點和時代…我非常幸運,無論父母、基因還是所處的市場經濟,都給了我巨大的優(yōu)勢”。
所謂不靠運氣致富,就像美國那些著名頂尖大學,標榜“我們不看重標準化考試成績”,其潛臺詞并非標準化考試不重要,而是“這只是最基本的默認前提”。
而名校給予的回報,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通過頒發(fā)一張限量門票,令其畢業(yè)生有更大概率加入一個有更好運氣的圈子。
02
納瓦爾的成功還深深鐫刻著時代與地理的印記,這是宏觀層面的運氣。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人類經歷了互聯網和科技產業(yè)的爆發(fā)式革命。
納瓦爾正是在技術浪潮最波瀾壯闊的黃金時期投身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
他大學畢業(yè)后不久便奔赴硅谷——這里是全球創(chuàng)新與資本最密集的“極端斯坦”中心,財富機會呈冪律分布:
極少數項目會取得遠超常規(guī)的成功。
1999年他共同創(chuàng)辦了口碑網站Epinions,恰逢互聯網泡沫時期獲得頂級風投高達4500萬美元的融資。
盡管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歷經波折,他卻結識了硅谷的人脈網絡。
此后納瓦爾投資并創(chuàng)立的項目踩準了歷史節(jié)拍:
2010年共同創(chuàng)立天使投資平臺AngelList,為創(chuàng)業(yè)熱潮提供助力;
早期投資了Twitter、Uber等日后改變世界的獨角獸公司。
可以說,他周圍流動的人才、話題和資本,都處于時代浪潮的肥尾端。
這樣的環(huán)境極大提高了遇上“黑天鵝”式重大機遇的概率。
如果換成另一個時代或地點——比如他留在了印度或錯過互聯網大發(fā)展的窗口——即便擁有同樣才智,他的成就也幾乎不可能復制。
正如比爾·蓋茨也曾感慨,如果生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他或許只是個普通人而非微軟創(chuàng)始人。
這并非否定個人努力,而是承認大環(huán)境饋贈的運氣:
風口之上,才能扶搖直上。
納瓦爾的成功與特定的時空背景緊密相連,這是一種宏觀層面的運氣。
所以,他不是逆襲,而是順襲。
03
納瓦爾哲學的巨大魅力有兩個:
1、人人都有機會獲得巨大成功;
2、只要你做對了事情。
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形式的成功都并非純粹個人優(yōu)績(merit)的產物。
“人人機會均等”的競技場是一個神話,社會系統(tǒng)在設計上就傾向于復制和延續(xù)既有的優(yōu)勢。
桑德爾在其著作《精英的傲慢》中指出,優(yōu)績主義——即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應由其才能和努力決定的理念——即便在最理想的狀態(tài)下也是有缺陷的。
因為它不可避免地將社會劃分為“贏家”和“輸家”,并讓贏家產生一種道德上的傲慢,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個人奮斗的結果,從而鄙視那些未能成功的人 。
這種心態(tài)侵蝕了社會共情和團結,使成功者“越來越不關心那些比自己不幸的人的命運” 。
優(yōu)績主義的核心問題在于,它將成功與道德價值劃上等號。
在這種邏輯下,財富和地位不僅是能力的證明,更是美德的獎賞。
納瓦爾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優(yōu)績主義精英的“意識形態(tài)操作系統(tǒng)”。
它為成功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和道德辯護,使其能夠心安理得地將自己的成就歸功于個人選擇、獨特的思維模型和超凡的執(zhí)行力。
當納瓦爾強調“負全責”時,他實際上是在強化一種觀念:
你的處境完全是你個人選擇的結果。
這套邏輯完美地服務于優(yōu)績主義贏家的心理需求,而對社會中的“失敗者”則過于苛刻,甚至冷漠。
現實并非如此。許多聰明而勤奮的人,未必能夠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而即使是從概率的角度看,哪怕一切公平,最后獲得巨大成功的,只能是少數。--這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鐵律。
04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理論則從更深層次揭示了優(yōu)績主義的虛偽性。
他認為,社會不平等的代際傳遞,并不僅僅通過經濟資本(金錢和資產)來完成,更依賴于其他形式的資本,尤其是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
1、文化資本。指個人擁有的知識、技能、學歷以及對主流文化的熟悉程度。
它以三種形式存在:
內化的,如談吐、品味和思維習慣;
客觀化的,如圖書、藝術品;
以及制度化的,如大學文憑 。
2、社會資本。指個人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即“人脈”。
這些關系可以被調動起來,以獲取資源和機會 。
布迪厄認為,教育系統(tǒng)是社會再生產的關鍵場所。
它表面上是一個公平選拔人才的優(yōu)績系統(tǒng),但實際上,它更傾向于認可和獎勵那些來自優(yōu)勢家庭、擁有豐富文化資本的學生 。
來自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其“習性”——即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思維、行為和品味傾向——與學校所推崇的文化規(guī)范高度契合,從而在教育競賽中占盡先機。
這兩年我為孩子申請美國大學,多少也接觸了一點兒相關知識。
比如不少爬上名校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的托舉。
有次和朋友聊天,說那些藤校會不知道有些家庭在“合理作弊”嗎?例如調用不可思議的資源來完成孩子申請大學相關項目的“包裝”。
有種說法是:當然知道。但這恰恰證明了該學生有能力調用資源,所以Ta畢業(yè)之后成功的概率也更大,捐款回報學校的可能性也更大。
最終,教育系統(tǒng)將這種繼承而來的文化優(yōu)勢,轉化為一張看似“憑本事考取”的文憑,從而將社會特權合法化。
簡而言之,納瓦爾所推崇的“特定知識”——那些無法在學校里輕易學到、但具有極高杠桿效應的知識——正是文化資本的一種高級形式。
它不僅僅是技術或商業(yè)技能,更是一種對特定精英圈子(尤其是硅谷)的游戲規(guī)則、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的深刻理解。
掌握這種“特定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資本的體現,它能有效地轉化為經濟資本(通過創(chuàng)業(yè)或投資)和社會資本(通過獲得圈內人的認可)。
納瓦爾建議人們去“學習建造,學習銷售”,這在布迪厄的理論框架下,無異于建議人們去積累進入科技精英階層所必需的特定文化資本。
然而,這個積累過程對于那些已經擁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的人來說,無疑要容易得多。
因此,在審視納瓦爾的成功故事時,我們不能將其視為一個孤立的個人奮斗史。他的每一步都根植于一個預先存在的、由資本和結構所塑造的社會場域中。
他所獲得的“運氣”,遠非隨機事件的偶然垂青,而是社會系統(tǒng)再生產其自身邏輯的必然結果。
05
既然 優(yōu)績主義 并不公平,既然運氣如此關鍵,是否意味著個人努力無關緊要?
當然不是。
對納瓦爾理念更公允的解讀是:
他所傳授的并非消除運氣的魔法,而是教人如何提升自己,以便在機會來臨時最大化地利用“運氣”。
用納瓦爾自己的話說,就是打造個人品牌(信譽)、掌握獨特而不可替代的知識與技能,并善用杠桿(如資本、技術和人力)來放大自身影響力。
這些做法的目的,是提高我們成功的概率和上限,相當于增加了“運氣的表面積”。
正如那句老話:“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當我們在專業(yè)領域建立起聲譽和專長時,機遇更傾向于降臨在我們身上 。
納瓦爾強調的“不靠運氣”,實則是在說:
不要被動地等待天降好運,而應主動地打造自身,以 反脆弱 的姿態(tài)迎接不確定性。
所謂反脆弱性,即面對沖擊不僅不受損,反而能從中受益。
他希望人們構建這樣一個抗風險的個人系統(tǒng):
即使環(huán)境劇變,自己有足夠的彈性與資源乘風而起。當幸運的浪潮來臨時,你不僅不會被猝不及防地拍倒,反而早已準備好了沖浪板,有能力駕馭波濤。換言之,
納瓦爾教的是如何盡人事以待天命——在人力可控的范圍內做到極致,以便機會出現時一舉抓住。
他所傳授的并非“消除運氣”的魔法,而是如何通過建立個人品牌、掌握獨特知識和善用杠桿,來最大化地“準備好迎接運氣”。
他教導的是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反脆弱性”的個人系統(tǒng) ,從而在幸運的浪潮來臨時,你不僅不會被淹沒,反而擁有了沖浪板和駕馭它的能力。
這些道理是講出了新意的老生常談。
而且對于沒有常春藤文憑、不在硅谷投資圈、沒能趕上好時候的人,這些道理到底有多大用,很難說。
可“不靠運氣致富”,這個雞湯反倒是可能實實在在誤導不少普通人。
最后
納瓦爾的謊言,并非在于他說的話是錯的,而在于他精心構建了一個剔除了關鍵變量的成功方程式。
他遞給我們一張通往財富自由的精美地圖,卻刻意撕掉了地圖上標注著“天時”、“地利”、“門票”和“概率”的廣袤區(qū)域。
將這一切的成功完全歸因于個人的設計與掌控,而忽視了運氣這只無處不在的“看不見的手”,不僅是對自身成功故事的謙遜不足,更是對世界真實運行法則的一種危險的簡化。
這套“不靠運氣”的成功學福音,其最深層的毒性,在于它將一個系統(tǒng)性的概率問題,巧妙地偽裝成了一個個“個體的能力問題”和“人性的道德問題”。
它讓金字塔頂端的少數贏家,心安理得地將自己的“幸運”誤讀為“德行”,從而滋生出精英的傲慢;
同時,它也讓身處塔基的廣大普通人,將自己的“平凡”歸咎于“愚鈍”,進而陷入無盡的自責與焦慮。
這可能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贏家的貪婪--他們不僅拿走了成功,拿走了財富,拿走了榮譽,還要拿走所有的尊嚴。
真正的智慧,不是假裝運氣不存在,而是深刻理解運氣的運作方式,并學會與之共舞。
它要求我們采取一種更成熟的人生“杠鈴策略”:
用極度的審慎,去構建一個無論風浪多大都足以安身立命的堅固船艙——這是我們對抗“壞運氣”的底氣;
同時,用極度的勇氣,去縫制一張足夠大的帆,捕捉那些能帶我們一飛沖天的“好運氣”之風。
最終,我們必須放棄成為“掌控一切的造物主”這種虛妄的執(zhí)念。
真正成熟而誠實的成功哲學,應該既看到個人奮斗的意義,也正視運氣和環(huán)境的力量。
唯有承認命運的偶然性,我們才能既不神化成功、也不苛責失敗。
人生的終極成就,或許不在于“不靠運氣”的孤獨勝利,而在于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運氣的洪流中奮力劃槳的泳者。
并因此,對那些被浪潮推向我們前方的人,少一些盲目崇拜;
對那些被漩渦卷入我們身后的人,多一份發(fā)自內心的謙卑與慈悲。
(完)
作者:孤獨大腦(lonelybrain),可能是最燒腦的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