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有沒有?這問題吵了好多年。
史書里寫得活靈活現(xiàn),大禹治水、夏啟建國,像真事兒一樣??赏趤硗谌?,地底下就是沒見著能實錘的東西。
上世紀,胡適忍不住了。他說別爭了,要想知道夏朝存不存在,就去刨地。
“你們說得再熱鬧,不如拿鐵鍬說話?!?這話聽著糙,卻點醒了不少人。
胡適不是不信夏朝。他只是覺得,信歸信,得有證據(jù)。
他在《歷史研究法》里說,歷史不能靠老規(guī)矩撐著,得看實物。夏朝要是真有,地底下總會留點陶片、骨頭什么的。
他還說,別忙著肯定或否定,先記著 “且待考古” 這四個字。
這話說出去,當時不少人心里打鼓。可就這么一句 “刨地找證據(jù)”,給后來的人指了條明路。
大家不瞎猜了,開始盯著地下,想找夏和商之間的 “橋”。
這橋,一等就是幾十年。直到 1959 年,河南偃師那邊有了動靜。
一鏟子下去,挖出了青銅器??脊抨爢T看了就說:“這不像商朝的?!?/p>
專家組趕來一看,都有些激動。這些東西的年代,正好卡在龍山文化和商朝之間,是個歷史空檔。
這個遺址叫 “二里頭”,面積有 300 多萬平方米。
里面房基排得整整齊齊,路網(wǎng)縱橫,還有內(nèi)城、外城。最顯眼的是大型宮殿基址,四進院落,中心對稱。
這哪是部落營地?分明有了國家的樣子。
更巧的是時間。測定顯示,它存在于公元前 1900 年到前 1500 年。
而《史記》里說,夏啟建國在約公元前 2070 年,滅亡在約前 1600 年。時間能對上。
出土的器物也有講究。灰陶為主,有些還雕了花紋。青銅器雖簡單,卻能看出鑄造的痕跡。
這些東西,到了商朝晚期,都被繼承發(fā)展了。就像手藝傳了代。
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 “九條大道” 交匯的地方,顯然是交通樞紐。這只有中心城市才需要。
雖說沒挖出帶 “夏” 字的東西,但二里頭從時間、空間到文明形態(tài),都像極了夏。
它成了 “嫌疑最大者”。
有人不服氣:沒文字,怎么能算夏?
考古學家沒急著爭,轉(zhuǎn)頭去翻書、看老器物,慢慢找到了新線索。
《竹書紀年》里有 “敗西邑夏” 的記載,說的是商滅夏的戰(zhàn)事。
“西邑” 在哪?后來在鄭州西部找到了相關(guān)遺址,土層和器物都指向夏晚期文化,剛好對上了 “戰(zhàn)場坐標”。
1970 年代,有件商朝初期的青銅器,銘文里出現(xiàn)了 “伐夏” 二字。
這說明,商朝人是知道 “夏” 的,還把它當前朝對手。這不只是史書說的,器物也 “認”。
《詩經(jīng)?商頌》里也有線索。一段歌詠商祖先戰(zhàn)績的文字,提到 “肇自夏民”,說商王起兵和夏有關(guān)。
這不是神話,是老祖宗記在心里的歷史。
再看現(xiàn)在挖到的東西。洛陽周邊,偃師附近,發(fā)現(xiàn)了十幾處文化遺存。
它們都圍著二里頭分布,顯然是一套行政體系下的集群。王朝的樣子,越來越清晰了。
胡適當年說的 “刨地驗證”,真刨出了門道。
雖然還沒找到百分百的鐵證,但二里頭和那些新發(fā)現(xiàn)的線索,正一點點拼出夏朝的影子。
或許再過些日子,地底下還能挖出更明確的東西。到那時,關(guān)于夏朝的爭論,可能就有答案了。
但不管怎么說,胡適那句 “用鐵鍬說話”,讓我們離真相近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