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三秦肯定有韓信的功勞!
而且意義很大!
先看《漢書·高帝紀》中的這句話:
“吏卒畢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向。”
這句話很關鍵!
首先,韓信洞察到了“士兵心理動向”,不管是劉邦的士卒還是項羽的將士,他們都是從“崤山”以東,一路輾轉征戰(zhàn)而來,離家很久。當戰(zhàn)爭結束后,“回家”便成了他們當下最迫切的訴求,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而是群體的共性。
漢王既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還者。
《漢書》中的這句話便是對士卒心理傾向的具體描述,而且這個問題也依然成為劉邦當時面臨的最為重要的難題,若長期被困于漢中,劉邦的團隊很可能因 “歸鄉(xiāng)無望” 而瓦解或離散,士卒也會因為拖延日久,要么逃亡殆盡,要么斗志消磨。
韓信就在這個時候,直擊劉邦的痛點,并建議劉邦利用這種“歸鄉(xiāng)”的情緒,化被動為主動,把這種情緒傾向轉化成戰(zhàn)斗力。
第二、緊迫感,韓信提醒劉邦,如果不迅速行動,等項羽鞏固勢力,天下人對“項羽的新政權”慢慢接受,劉邦再出漢中難度加劇。
在《漢書·韓信傳》中描述的更加具體,他不僅把劉邦與項羽進行了對比,還提供了情緒價值,這類似于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時,郭嘉“十勝袁紹”的話術。不同的是,韓信不僅戰(zhàn)略理論優(yōu)秀,統(tǒng)兵更是牛逼,更能在關鍵時刻給劉邦提供情緒價值。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劉邦的反應是“大喜,自以為得信晚?!?/p>
雖然韓信的“三秦可傳檄而定”顯得有些夸張,但是卻也堅定了劉邦迅速出擊的信念。
漢元年四月,劉邦入蜀,五月就從故道出擊章邯,僅僅過去一個月。
多少人在大考完之后,在某個工程完工之后都會有計劃的選擇休息一段時間,但劉邦不同,雖然他已經(jīng)年齡很大,精力有限,雖然他從一個亭長一躍而成了漢王,完成了階級躍升,但是他沒有選擇停止,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另外一個高度。
他對 “時間成本” 的敏銳嗅覺,他能突破 “階段性休整” 的慣性思維,選擇 “逆舒適區(qū)” 而行,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平定三秦既有韓信建設性意見,又有劉邦強大的執(zhí)行力作為支撐,在他倆的互相配合下,完成了史詩般的逆襲!
如果沒有韓信的建議,劉邦雖然能夠發(fā)現(xiàn)士卒離散的原因,并做出相應的對策,但是絕不會這么快下定決心,迅速出擊。
同樣的,如果韓信面對的是袁紹這種會在關鍵時刻猶豫的主,也很難抓住機會,要知道機會稍縱即逝,在消逝的同時優(yōu)勢很有可能轉變?yōu)榱觿荨?/p>
當然也不能遺漏掉曹參、樊噲、灌嬰等人的英勇作戰(zhàn)。
從五月一直到八月,劉邦派諸將去爭奪三秦的土地,隨著塞王欣,與翟王翳的投降,除了章邯固守被圍的廢丘,劉邦已經(jīng)平定三秦。
以前雖然也知道借勢的道理,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劣勢也是一種勢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