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這個皇帝,真是個傳奇。
他只坐了十個月的龍椅,卻解決了明朝的幾個天大難題,硬是給后來的皇帝們鋪好了路。
明仁宗朱高熾,短短的在位時間里,辦了幾件堪稱歷史轉(zhuǎn)折的大事,不僅穩(wěn)住了朝局,還留下了讓后世皇帝都能輕松接棒的大好局面。
這么一個短命皇帝,究竟做了什么,竟然能名垂青史呢?
當(dāng)時的背景可不簡單。朱高熾接手的這攤子事兒,那可不是普通的爛攤子。
明朝從朱元璋建國開始,就一直處于一種“皇帝和大臣掐架”的狀態(tài)。
朱元璋是個出身貧民的皇帝,打江山的時候沒少吃貪官的苦頭,登基后就對貪官污吏下了死手。
洪武年間搞的“四大案”,牽連十萬人喪命,這個數(shù)字嚇得官員們連大氣都不敢喘。朱元璋對功臣下手也不手軟,殺得人心惶惶,搞得滿朝文武都提心吊膽。
朱元璋本來指望兒子朱標(biāo)能接班緩和局面,可惜朱標(biāo)英年早逝,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朱允炆倒是繼承了爺爺?shù)娘L(fēng)格,大刀闊斧地改革,但削藩和敲打士人階層兩件事弄得天下大亂。
結(jié)果,叔叔朱棣一怒之下打起了“靖難之役”,直接把朱允炆趕下了臺。
朱棣上位后雖然廢了不少新政,但對大臣還是不怎么友好,特別是對建文朝的臣子進(jìn)行了大清洗,誰不服就關(guān)起來。
等到朱高熾登基的時候,朝廷上下已經(jīng)是一團(tuán)亂麻。官員們對皇帝的態(tài)度從敬畏變成了恐懼,再加上永樂年間各種大工程燒錢,國庫也空得不行。
朱高熾面對的是一個“官員不信任皇帝,朝廷缺乏人才,體制不順暢,國庫沒錢”的局面。這四大難題擺在面前,不解決的話,別說發(fā)展國力了,明朝可能都撐不下去。
朱高熾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君臣矛盾。這事兒好比夫妻吵架,得先消消氣才能談問題。
他上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釋放建文朝的那些被關(guān)押的大臣,這一舉動直接讓官員們松了一口氣——新皇帝不打算秋后算賬。
接著,他又著手平反洪武和永樂年間的一些冤案,給那些被冤枉的大臣“洗白”。
這些操作讓朝廷上下看到了皇帝的仁政態(tài)度,慢慢開始愿意和皇帝合作。
有了好關(guān)系,朱高熾就開始解決朝廷缺人的問題。
前幾任皇帝殺功臣?xì)⒌锰?,搞得沒人敢入朝當(dāng)官。
朱高熾知道官員們最喜歡聽話的皇帝,但他也不可能事事都聽臣子的。
于是,他選擇了“虛心納諫”的方式,讓大臣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愿意入朝效力。
這個方法還真管用,慢慢地,朝廷里的人才也多了起來。
接著,他著手處理體制上的問題。
內(nèi)閣成員官位低,但權(quán)力不小,這就導(dǎo)致內(nèi)閣不好使,行政效率低下。
朱高熾對內(nèi)閣進(jìn)行了改革,把內(nèi)閣成員的官位提高,同時允許六部尚書、侍郎等高官進(jìn)入內(nèi)閣。
這樣一來,官員們干活就順暢了,效率也提升了。
最后,就是國庫的問題。朱高熾當(dāng)太子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國庫空得厲害,朱棣搞的那些工程花錢如流水。
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五次親征北疆,哪個不要大筆銀子?尤其是打仗,糧草都是拿錢堆出來的。
朱高熾上臺后,立馬停掉這些燒錢項目,同時實行輕徭薄賦,鼓勵百姓耕種生產(chǎn)。
雖然他在位時間短,但國庫慢慢恢復(fù)了元氣,為后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chǔ)。
朱高熾雖然只當(dāng)了十個月皇帝,但他的仁政讓明朝走上了正軌。
他解決了君臣矛盾、朝廷缺人、體制不順、國庫空虛這四大問題,不僅穩(wěn)住了政局,還為后來的皇帝們打好了基礎(chǔ)。
明仁宗這個廟號,可不是白來的。他短暫的一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做“短命卻偉大”。
參考資料:[《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