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那個總是出爾反爾的特朗普,這次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守信用了?
當8艘滿載乙烷的巨輪從墨西哥灣啟程,連夜駛向中國港口時,這背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數十萬噸乙烷的解凍之旅
7月2日,美國商務部的一紙公函徹底改變了墨西哥灣的景象。那些原本靜靜停泊在港口的8艘乙烷運輸船,突然獲得了"解禁令",可以啟程前往中國了。
這些船可不是普通貨船,每艘都裝載著數萬噸乙烷。乙烷聽起來陌生,但它其實是化工產業(yè)的"糧食"——制造乙烯的關鍵原料。而乙烯又是塑料、橡膠、合成纖維的基礎材料,可以說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乙烯消費國,而美國對華乙烷出口占到了美國總出口量的47%。換句話說,美國生產的乙烷,將近一半都要賣給中國。
之前的限制措施讓這些船在海上"漂"了好幾個月,原本6月初就該交付的貨物一直拖到現在,美國企業(yè)的損失超過了10億美元。
這次解禁的速度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從6月底中美達成框架協議,到7月2日正式放行,前后不到一周時間。要知道,特朗普以前可是出了名的"翻臉比翻書還快",這次居然這么快就兌現承諾,確實有些反常。
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和Energy Transfer這兩家美國最大的乙烷生產商,終于收到了商務部的"解禁通知書"。
公司高管們肯定松了一口氣——畢竟幾個月的滯銷,賬面上的損失可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這些企業(yè)在華盛頓的游說活動也功不可沒,畢竟沒有哪個政客愿意得罪手握大把選票和政治獻金的能源巨頭。
從更深層次看,這次快速放行也體現了中美經貿團隊在倫敦會談中達成的"履約機制"正在發(fā)揮作用。雙方約定"美方取消限制性措施,中方審批管制物項出口",現在美方率先履約,也算是給這個機制開了個好頭。
不過,中國商務部的表態(tài)依然謹慎,稱這只是美方"糾錯的一小步",要求美方徹底取消單邊關稅而非零敲碎打。
芯片軟件也同步松綁
如果說乙烷放行還能用商業(yè)利益來解釋,那么同期解禁EDA軟件就更有意思了。7月3日,美國商務部撤銷了對EDA軟件對華出口的限制,這可是個重磅消息。
EDA是什么?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被稱為"芯片之母"。沒有EDA軟件,就像廚師沒有菜刀,再好的芯片設計師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全球EDA市場基本被三家美國公司壟斷:新思科技(Synopsys)、楷登電子(Cadence)和西門子EDA。
這次解禁的消息一出,股市立馬有了反應。新思科技股價當天暴漲7%,楷登電子也漲了超過5%。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說明大家對中美科技合作恢復還是很看好的。
不過,美國這次只解禁了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EDA工具,3nm等先進技術仍然受限。
新思科技在收到商務部解禁通知后,立即恢復了對中國客戶的服務和技術支持。要知道,此前這些公司連給中國客戶更新軟件都不敢,現在終于可以正常做生意了。
對于中國的半導體企業(yè)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至少在成熟制程領域可以重新獲得穩(wěn)定的技術支持。
這種"分層松綁"的策略其實很符合特朗普的商人思維:既要維持對先進技術的控制,又要讓美國企業(yè)在成熟技術領域賺到錢。畢竟,完全脫鉤對美國企業(yè)的傷害也不小,適度合作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輿論轉向的信號
更讓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在輿論上的轉向。6月29日,特朗普接受??怂剐侣劜稍L時,主持人巴蒂羅莫按照慣例開始抹黑中國,聲稱中國"竊取知識產權""發(fā)動網絡攻擊"。
結果特朗普的回應讓所有人都愣住了:"你不覺得我們也對他們做了同樣的事情嗎?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這是一個骯臟的世界。"
這話說得主持人當場語塞,話題戛然而止。要知道,特朗普以前可是逢中必黑的典型代表,什么"中國病毒""華為威脅論"張口就來。現在居然公開承認美國也不干凈,這個轉變確實夠大的。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這是在為可能的訪華行程鋪路,營造"低沖突氛圍"。畢竟過去幾年他在中國問題上說了那么多難聽話,現在想要重啟對話,總得先修復一下關系。
從另一個角度看,特朗普也在回應國內的現實壓力。企業(yè)家們希望重啟對華貿易,普通選民關心就業(yè)和物價,繼續(xù)對抗下去對誰都沒好處。特別是在中期選舉即將到來的背景下,經濟牌比意識形態(tài)牌更能爭取選民支持。
這種輿論轉向其實也反映了美國國內對華政策的分歧。華爾街、硅谷、農業(yè)州的利益訴求與華盛頓政客的政治考量并不總是一致。當經濟利益足夠大時,政治姿態(tài)往往要為現實讓路。
盟友離心與戰(zhàn)略回調
特朗普這次"示好",很大程度上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原本指望的亞太盟友們,現在一個個都不太聽話了。
日本首相石破茂就是個典型例子。面對特朗普要求日本購買美國大米的要求,石破茂直接拒絕,還諷刺說"與其加征關稅,不如通過貿易來維護國家利益"。特朗普威脅要對日本汽車加征30%-35%的關稅,日本人也不買賬。
日本現在確實面臨大米短缺問題,但石破茂寧愿從其他國家進口,也不愿意在貿易談判中對美國讓步。這讓特朗普的"交易藝術"在老盟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印度的態(tài)度轉變更加明顯。莫迪政府不僅拒絕配合美國圍堵中國,還在WTO對美國發(fā)起訴訟,準備對美國商品加征反制性關稅。原本特朗普想拉印度一起對付中國,結果印度反過來要跟美國打貿易戰(zhàn)。
5月初印巴邊境沖突時,美國的冷處理態(tài)度也讓印度對美國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
韓國新總統李在明則更直接,公開表示要修復對華關系,拒絕充當對抗前線。這讓特朗普的"印太戰(zhàn)略"陷入了困境。
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已經從2018年的20%降至2025年的12%,這意味著美國的"制裁牌"越來越不好使了。
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歐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占比不斷上升,多元化市場格局已經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發(fā)現繼續(xù)對抗只會讓美國企業(yè)和選民承受更大損失,而盟友們又不愿意跟著美國玩下去,被迫選擇了戰(zhàn)略回調。
外交學院院長王帆就指出,美方的松綁"非恩賜也非讓步",而是糾錯回歸互利原則。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歐洲忙著處理俄烏沖突和難民問題,中東各國更關心自身發(fā)展,亞太盟友也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在這種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下,美國想要主導全球議程變得越來越困難,與中國合作反而成了維護自身利益的現實選擇。
這種"被迫妥協"的性質決定了特朗普的政策轉向可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國內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或者在某些具體議題上出現分歧,這種合作態(tài)勢隨時可能逆轉。
中方保持謹慎態(tài)度,強調"履約才互信",正是基于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清醒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