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不吃米飯,我暴瘦10斤!”這樣的朋友圈分享讓不少人心動不已。
在追求快速瘦身的今天,戒掉碳水化合物似乎成了一種時尚。看著小腹日漸平坦,很多人以為自己找到了減肥的終極秘訣。
但當你欣喜于體重秤上數(shù)字的變化時,身體內部正在經(jīng)歷一場“靜默的革命”。
短期驚喜:肚子變平了
1.水分流失,水腫減輕
戒掉碳水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肚子快速變平。
這并不是脂肪被神奇燃燒掉了,而是因為高碳水食物(尤其是精制谷物)會導致身體潴留水分。
戒碳水后,身體鈉水平趨于平衡,水腫現(xiàn)象減輕,腹部不再臃腫。
2.脂肪消耗增加
當碳水化合物這一主要能量來源被切斷后,身體會先消耗糖原儲備,隨后轉向儲存的脂肪尋求能量。腹部作為脂肪堆積的“重災區(qū)”,自然成為首要消耗目標。
3.腸道脹氣減少
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后,腸道菌群組成發(fā)生變化,產(chǎn)氣菌數(shù)量減少,腸道脹氣現(xiàn)象緩解,這也是腹部看起來更平坦的原因之一。
4.胰島素水平下降
碳水攝入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會促進脂肪在腹部的堆積。
戒碳水后,血糖波動變小,胰島素分泌減少,腹部脂肪堆積速度減緩。
代價初現(xiàn):第一周的身體變化
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戒碳水者很快會感受到身體的反擊。
第1~3天:疲勞與“腦霧”來襲
你會感到異常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也變得煩躁。
這是因為大腦的部分腦細胞只能利用葡萄糖供能,當碳水不足時,大腦面臨“燃料危機”。
第4~5天:特殊口氣出現(xiàn)
當身體開始分解脂肪產(chǎn)生酮體作為替代能源時,呼吸中會散發(fā)出酮體特有的氣味——類似發(fā)酵水果或卸甲油的味道。
這是酮癥開始的信號。
第6~7天:便秘困擾
隨著膳食纖維攝入驟減,腸道蠕動減慢,便秘問題開始困擾大多數(shù)人。同時,腸道益生菌因缺乏“口糧”而數(shù)量銳減。
長期隱憂:身體正在被掏空
當戒碳水成為長期習慣,身體的變化從表面轉向深層,從暫時變?yōu)槌志谩?/p>
1.代謝崩塌
當碳水供能占比低于10%時,身體會啟動“生存模式”:甲狀腺激素T3分泌量可能下降,基礎代謝率降低。
更危險的是,若總熱量攝入不足,肌肉中的糖原耗盡后,蛋白質可能被迫分解供能。肌肉減少會進一步降低代謝率,形成“越餓越胖”的死亡循環(huán)。
2.大腦衰老加速
長期斷碳后,腦部海馬體葡萄糖代謝率下降,相當于大腦提前老化。
神經(jīng)突觸傳導速度下降,表現(xiàn)為記憶力減退、情緒暴躁。
3.生殖系統(tǒng)警報
脂類是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所必需的原料,脂肪組織也會儲存這些激素,體脂率過低會影響到激素分泌,進而出現(xiàn)月經(jīng)延遲、閉經(jīng)、不孕、提前絕經(jīng)等問題。
4.糖尿病風險增加
與碳水化合物供能占55%的人相比,碳水供能占38%的人,糖尿病風險反而增加20%。這是因為長期低碳飲食會導致肝臟自動提高肝糖原水平來填補空缺,久而久之糖代謝功能紊亂[1]。
5.壽命縮短
發(fā)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一項長達25年、超過43萬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低碳飲食會將預期壽命縮短長達4年[2]。
科學吃碳:與主食和解的智慧
碳水化合物不是健康的敵人,而是萬億年進化篩選出的生命燃料。與其盲目戒斷,不如學會科學攝入。
1.選擇高質量碳水
戒掉蛋糕、餅干、奶茶等低質量的精制碳水。
高質量碳水清單
全谷物:燕麥、黑米、糙米(每日50~150g)。
薯類明星:紅薯、山藥(蒸煮最佳)。
豆類精英:鷹嘴豆、紅豆(蛋白質占比大)。
低GI選手:南瓜、蓮藕、漿果類水果。
2.把握黃金比例
采用“粗細搭配黃金比例”:粗糧:細糧=1:2。比如吃糙米+白米按1:2比例煮的雜糧飯,既保證營養(yǎng)又不增加腸胃負擔。
3.控制合理占比
中南大學2023年研究表明,當碳水攝入占總熱量的53.7%時,血清中Klotho(一種長壽因子)水平最高,抗衰老效果最佳[3]。
4.調整進食順序
按“喝湯-吃蔬菜-吃蛋白質-吃主食”的順序進食,能有效平穩(wěn)餐后血糖。
5.巧用冷藏技術
將米飯、饅頭等主食放涼后再食用,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會明顯增加,升糖指數(shù)降低、飽腹感增強且熱量吸收減少,有利于控制體重和血糖。
結語
戒掉碳水化合物后身體的變化是一場復雜的生化革命,短期效果可能令人欣喜,但長期代價卻可能令人心驚。
真正的健康之道不是與食物對抗,而是與身體需求達成動態(tài)平衡。
被妖魔化的葡萄糖、被誤解的代謝邏輯、被忽視的菌群需求,都在訴說一個簡單真理:極端飲食永遠不是答案,適度平衡才是健康之本。
參考文獻:
[1] Kabthymer R H, Karim M N, Itsiopoulos C, et al. Association of low carbohydrate diet score with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 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 2024, 18(6): 103049.
[2] Seidelmann SB, Claggett B, Cheng S,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J/OL].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9): e419-e428.
[3] Xiang L, Wu M, Wang Y, et al. Inverse J-shaped relationship of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serum klotho in NHANES 2007–2016[J]. Nutrients, 2023, 15(18): 3956.
說明:文字原創(chuàng),圖片由AI生成。
作者:郝學婧
責編:解陽楊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侯淑娟
為促進科普創(chuàng)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chuàng)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shù)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yī)院、單位 / 專業(yè)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