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7日,德國在英美主導下簽署投降書,但蘇聯(lián)并不在場。蘇聯(lián)深知歷史解釋權的重要性——如此后人只會記住是英美擊敗了納粹,于是要求德國于5月8日再次簽署投降書,以確保自身在戰(zhàn)勝國中的歷史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通過廣播發(fā)布所謂《終戰(zhàn)詔書》,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國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然而所謂“詔書”,通篇未提“投降”,僅以“終戰(zhàn)”含糊其辭——這不過是日本單方面戰(zhàn)爭結束的通知,既未承認失敗,更無反思侵略罪行,只有“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粉飾惡行的詞語,將侵華定義為“東亞解放戰(zhàn)爭”而“壯志未酬”。更離譜的是,在華日軍同時依然在負隅頑抗……
所以對我們中國人來說,8月15日遠遠不是戰(zhàn)勝日本的紀念日,因為戰(zhàn)事并未結束,日方也毫無誠意。
事實上,直到9月2日,日本代表才在“密蘇里”號戰(zhàn)艦上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在場不僅有英美蘇代表,還有我國徐永昌將軍,這一刻才真正標志著日本在國際法意義上的徹底失敗,也標志著日本正式向同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宣告結束。
然而,我們?yōu)楹螞]將紀念日定在9月2日,而是9月3日?
因為9月3日,我們“4萬萬同胞”才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全國上下歡欣鼓舞,成為了中國人民心底的勝利日。若將紀念日定在9月3日,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民族記憶,也向世界表明,中國是抗戰(zhàn)勝利的主力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力量。
1951年8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關于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的報告上批示:以9月3日為全國統(tǒng)一的戰(zhàn)勝日本紀念日。這一重要批示,不僅提供了明確指引,也彰顯了中國對歷史真相的堅守和對正義的捍衛(wèi),將重要歷史時間的定義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二戰(zhàn)期間,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牽制了日本陸軍的絕大部分力量。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的最終勝利,中國軍民歷經14年浴血奮戰(zhàn),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然而,令人憤慨的是,某些國家在二戰(zhàn)的歷史敘事中,刻意弱化甚至抹殺中國的貢獻。
日本至今仍未就侵華戰(zhàn)爭正式道歉,政府官員仍在參拜靖國神社,甚至有日本大使口出狂言,淡化其戰(zhàn)爭責任。這種行為,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嚴重阻礙了中日關系的健康發(fā)展。
2024年9月3日——中國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當天——烏克蘭駐日大使科森斯基參拜靖國神社,為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招魂,并借“共同價值觀”拉攏日本右翼。
2025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把廣島核爆描述成“美日共同結束戰(zhàn)爭”,完全跳過中國十四年抗戰(zhàn)與蘇聯(lián)出兵東北,將勝利功勞單方面歸于美國。
202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通過代理人向供奉二戰(zhàn)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供奉了名為“玉串料”的祭祀費,同時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自民黨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高市早苗等人,均前往靖國神社參拜,除此之外,日本參政黨代表神谷宗幣率領所屬國會議員及地方議員共106人也進行了參拜。
對于即將到來的中國9.3大閱兵,日本政府已通過外交渠道呼吁歐洲及亞洲各國不要參加。日本通過駐外大使館等向各國稱,此次中國的活動過度聚焦歷史、反日色彩濃重,呼吁各國謹慎考慮。
而對于這場展現(xiàn)中國反法西斯貢獻的閱兵,傳統(tǒng)所謂西方大國無一派領導人來參加。
東南亞國家成為此次閱兵最亮眼的赴約群體。印尼總統(tǒng)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越南國家主席已整裝待發(fā);柬埔寨更將此次行程升級為國事訪問;而柬埔寨、老撾、緬甸三國領導人計劃在參加天津上合組織峰會后直奔北京,形成外交雙連奏。
歐洲方向同樣熱情響應。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將再度亮相天安門觀禮臺,延續(xù)其2015年的選擇;塞爾維亞總統(tǒng)武契奇、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和白俄羅斯總統(tǒng)盧卡申科等“老朋友”也將如約而至。這些領導人的行程單上,閱兵式不僅是禮儀活動,更是深化合作的外交樞紐。
在東南亞集體赴約的背景下,印度與韓國的缺席顯得尤為醒目。印度官方以“克什米爾局勢”為由婉拒邀請,實則暴露了中印邊境問題未解的尷尬。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印度外交的困境——既加入美國主導的QUAD聯(lián)盟,又不敢放棄與中俄的合作,最終選擇謹慎回避。
東盟內部仍有四國保持靜默——文萊、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因總理佩通坦遭彈劾停職,陷入權力真空;新加坡與文萊雖對華友好,但軍事合作有限選擇低調;菲律賓或因與中國關系疏遠,連邀請函都未收到。
更微妙的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半程參與”。他確定出席8月底在天津舉行的上合峰會,卻對九三閱兵態(tài)度曖昧。這種“只開會不觀禮”的選擇,折射出印度在地緣政治中的謹慎搖擺。
韓國則上演著現(xiàn)實版“夾縫求生”。盡管收到邀請,但面對美國加征的25%汽車關稅壓力,最終搬出“外交對等”“聯(lián)合國大會行程”等理由推辭。李在明更是在美國最近表示:在經濟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這與十年前樸槿惠頂住壓力出席閱兵形成鮮明反差,凸顯韓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
西方陣營集體缺席的幕布后藏著更多戲劇性。美英法德統(tǒng)一以“日程沖突”解釋,但巧合的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將在同一天接待波蘭新總統(tǒng);德國總理原定主持的對華投資聽證會突然取消;五角大樓選擇同日發(fā)布印太軍力報告;這些精心編排的日程,無聲訴說著戰(zhàn)略焦慮。
綜上,雖然二戰(zhàn)已經結束,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取得歷史性勝利,但是國際博弈和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中國仍然必須保持戰(zhàn)略自主,維護和鞏固二戰(zhàn)勝利果實,將中國的民族復興偉業(yè)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偉業(yè)推向前進。
用鄭板橋的話說: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