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
廣西32所民辦高校在本科批次遭遇零投檔,這些院校清一色為外省民辦高校。無獨有偶,陜西、廣東、山東等省份的民辦高校也普遍面臨招生缺額,部分院校物理類缺額甚至超過千人??v使它們紛紛降分求存,甚至俯身至錄取線的最低谷,仍舊難以喚起考生們的半點青睞。數(shù)字背后,是現(xiàn)實的沉重叩問,當民辦高校遭遇如此冰封時刻,究竟是誰之過?
32所大學零投檔,僅僅是開始!這絕非危言聳聽,不少民辦高校的倒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高學費與低回報的惡性循環(huán)
“給孩子報志愿那天,我算了筆賬:四年學費 12 萬,加上生活費至少 20 萬。如果畢業(yè)后找不到月薪 5000 的工作,這筆投資要多久才能回本?" 一考生家長的困惑道出了許多家庭的心聲。在公辦本科年均學費普遍在 5000 元左右的現(xiàn)實下,民辦高校動輒 3 - 5 萬元的學費,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經(jīng)濟門檻。
這種價格差異源于截然不同的辦學邏輯。根據(jù)《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民辦學校需 "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jīng)費" 辦學,這意味著學費收入成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反觀公辦高校,僅 2023 年全國普通本??粕藏斦A算教育經(jīng)費就達 1.8 萬元,相當于為民辦高校學生每年 “隱性補貼" 的數(shù)額。當公辦院校用財政資金建設實驗室、引進名師時,民辦高校不得不將這些成本轉嫁到學費中,形成 “高收費-低投入-低質量" 的惡性循環(huán)。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停辦為這種困境提供了注腳。這所曾擁有 9500 名學生的民辦獨立學院,在失去公辦母體的品牌背書后,因傳統(tǒng)土木專業(yè)轉型困難,最終于 2024 年完成最后一屆學生畢業(yè)流程后注銷。同樣的劇情也發(fā)生在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等院校,它們共同勾勒出民辦高校在生源減少與質量質疑雙重壓力下的生存危機。
學費,成為橫亙在無數(shù)家庭面前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當公辦高校每年學費尚在數(shù)千元區(qū)間徘徊,民辦高校的收費卻輕易突破萬元大關,甚至直逼數(shù)萬元。這絕非普通家庭能夠輕松負擔的數(shù)字。
四年投入近二十萬,換來的文憑在招聘市場上仿佛一張輕飄飄的紙。許多崗位只看重技能和經(jīng)驗,甚至更青睞有實操能力的大專生。這種投入與產(chǎn)出的巨大落差,讓“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傳統(tǒng)信念在現(xiàn)實中搖搖欲墜。
那條曾經(jīng)被奉為圭臬的“必須上大學”之路,正被重新評估。是選擇背負沉重的債務換取一張前景未卜的文憑,還是另辟蹊徑,尋求更務實、投資回報更清晰的道路?職業(yè)教育、技能培訓,甚至直接進入社會積累經(jīng)驗,這些曾被輕視的路徑,在現(xiàn)實的映照下,正散發(fā)出新的吸引力。
不少民辦高校的倒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斯坦福大學,硅谷創(chuàng)新的心臟,從這里走出了谷歌、惠普等科技巨頭;日本的早稻田大學,政商精英的搖籃;印度的德里大學,學術聲譽卓著……這些頂尖學府,都是私立性質。它們成功的核心密碼是什么?是質量與聲譽的百年積淀,是科研創(chuàng)新上的巨大投入與產(chǎn)出,更是社會認可所賦予的硬通貨價值。它們向社會輸送的,是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文憑本身就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反觀國內(nèi)相當一部分民辦高校,其誕生與發(fā)展,往往伴隨著強烈的資本逐利色彩。在高等教育擴張的特定歷史階段,它們曾一度繁榮。然而,當擴張紅利消退,其深層問題便暴露無遺, 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且流動性大;課程設置滯后,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管理方式商業(yè)化氣息濃厚,學術氛圍稀??;更有甚者,以夸張的招生承諾掩蓋其真實實力,被學生和家長詬病為“知識付費時代的收割機”。教育,本應是百年樹人的神圣事業(yè),卻被異化為一場急功近利的資本游戲。
生源減少的大趨勢已成定局,其對民辦高校的沖擊將是結構性和毀滅性的。廣西32所院校的“零投檔”絕非孤立的警鐘,而是整個行業(yè)生存危機的一次集中爆發(fā)。事實上,崩塌的跡象早已顯現(xiàn):2023年,教育部公示的高校名單中,已有4所民辦高校被終止辦學。
可以預見,在生源持續(xù)萎縮、社會信任不斷流失的寒冬中,未來幾年必將有更多的民辦高校陷入招生困境,最終難逃倒閉或被整合的命運。
廣西零投檔事件與其說是對民辦教育的否定,不如說是社會對教育價值的重新審視。家長們拒絕的從來不是價格本身,而是 "支付 3 萬元學費卻可能換來 3000 元月薪" 的風險。
32所民辦高校的“零投檔”,是一面冰冷的鏡子,映照出資本邏輯下教育異化的苦果,也映照出無數(shù)普通家庭在現(xiàn)實重壓下的清醒抉擇。學費高企與就業(yè)無門的雙重絞殺,讓“大學夢”對許多人而言,從希望變成了沉重的負擔甚至陷阱。教育不該是奢侈品,更不該是“智商稅”。當文憑與能力脫鉤,當投入與回報失衡,覺醒是必然的回應。民辦高校的倒閉潮或許不可避免,但這更是對教育本質的一次集體叩問——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是為了裝點門面的虛高學歷,還是鍛造真實本領的淬煉之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