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最近發(fā)布的一份預測報告引發(fā)全球熱議:到2050年,哪個國家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最終報告將目光聚焦在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三個國家身上。
在當今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過渡的關鍵時期,這三個國家各自擁有怎樣的"殺手锏"?又面臨哪些難以逾越的發(fā)展瓶頸?
中國:綜合國力的領跑者
中國被美媒列為"最有可能的超級大國候選"。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當前增速,中國GDP有望在2030年前超越美國;制造業(yè)增加值已占全球30%(美國15%)。
中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已實現并跑甚至領跑;2022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7萬件);空間站、北斗系統(tǒng)等大國重器相繼建成。
軍事上實現了現代化,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東風-41洲際導彈等戰(zhàn)略威懾力量成型,軍費開支保持理性增長(約GDP1.7%)。
但挑戰(zhàn)同樣明顯:人口老齡化(2050年60歲以上占35%)、產業(yè)升級壓力、能源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不容忽視。
俄羅斯:資源與核武的守成者
盡管經濟總量跟美國差距很大,俄羅斯仍被不少專家認為是"不可忽視的戰(zhàn)略力量",原因在于資源霸權,俄控制全球19%天然氣和12%石油儲量;擁有世界最大的核武庫(5844枚核彈頭);糧食出口量世界第一(2022年出口6000萬噸)。
還有強大的地緣影響力,俄通過能源供應深刻影響歐洲政治,在中東、非洲保持軍事存在,北極開發(fā)掌握戰(zhàn)略主動權。
然而,俄羅斯經濟結構單一(能源出口占財政收入的45%)、人口持續(xù)萎縮(2050年或減少1500萬)、科技投入不足(研發(fā)支出僅GDP1%)等問題,使其更像一個"特化型大國"而非全面超級大國。
印度:潛力與挑戰(zhàn)并存的追趕者
也有不少專家認為,印度未來也會成長為超級大國。因為它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當前人口14.51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適齡勞動力超4.5億。英語普及率亞洲最高。
此外印度還有地緣優(yōu)勢,其控制印度洋關鍵航道,是美俄歐競相拉攏的"戰(zhàn)略搖擺國",信息技術服務業(yè)占全球55%份額。
但印度的發(fā)展面臨基礎設施落后(鐵路系統(tǒng)80%為英國殖民時期建設)、宗教民族矛盾尖銳、官僚體系低效(世界銀行營商環(huán)境排名第63位)等結構性難題。
成為超級大國遠不止經濟規(guī)模那么簡單,還需要具備文化吸引力:目前好萊塢電影全球票房仍是中國電影的6倍,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
21世紀的超級大國競爭是綜合國力的馬拉松,暫時的領先不代表最終勝利。關鍵在于誰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決定人類未來的賽道上持續(xù)領跑。
2050年的世界很可能不是"一超多強",而是"多超并存"的格局。中國可能在制造業(yè)和基礎設施方面領先,俄羅斯保持能源和軍事威懾優(yōu)勢,印度則在服務業(yè)和人口結構上占優(yōu)。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單極霸權時代正在終結。無論最終誰將問鼎,世界都需要適應一個更加平等、多元的國際新秩序。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我們應該少問"誰能取代美國",多思考"人類需要什么樣的超級大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