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了壓制金價的上漲,可以說是什么方法都試過了,當華爾街發(fā)現(xiàn)無法在國際期貨交易市場壓制黃金價格時候,開始用上玄學了。
美國一家初創(chuàng)公司,宣稱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人造黃金的技術,試圖復制中國河南人造鉆石戳破鉆石泡沫的奇跡,這種煉金術復活真的能夠壓制住黃金價格的上漲?還是美元霸權的新劇本?
人造黃金的技術泡沫:理論可行與現(xiàn)實鴻溝
最近美國初創(chuàng)公司馬拉松聚變宣稱掌握了“煉金術”,聲稱通過核聚變產(chǎn)生的中子轟擊汞元素,每年可生產(chǎn)5000公斤黃金。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從科學原理看并非完全虛構——黃金的原子序數(shù)是79,理論上可以通過核嬗變實現(xiàn)元素轉化。
歷史上,美國哈佛大學和日本科學家都曾在實驗室合成過微量黃金,但成本高達數(shù)千萬美元/克,遠超過黃金本身價值。
馬拉松公司的技術路徑看似更“高效”,但其論文尚未經(jīng)過同行評議,且存在致命缺陷:生成的黃金具有放射性。根據(jù)他們的估算,這些黃金需要儲存14-18年才能完全衰變至安全狀態(tài)。
更關鍵的是,核聚變裝置的建造和運行成本極高,1吉瓦電廠的年發(fā)電量對應5000公斤黃金,按當前金價計算約合3億美元,但電廠本身的投資可能超過百億美元。這種“發(fā)電+煉金”的模式,本質(zhì)上是用高昂成本制造低價值副產(chǎn)品,經(jīng)濟賬根本算不過來。
事實上,黃金的工業(yè)用途僅占需求的10%,其核心價值在于非主權信用資產(chǎn)屬性。
全球央行持續(xù)增持黃金,正是因為其能對沖美元波動、地緣沖突等系統(tǒng)性風險。即使未來某天技術突破實現(xiàn)低成本生產(chǎn),市場也會天然排斥放射性黃金——試想,哪個投資者會愿意持有需要冷藏十幾年的“定時炸彈”?
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戰(zhàn)略布局而非投機套利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黃金儲備已達2298.55噸,連續(xù)8個月增持,這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的縮影。央行增持黃金的核心邏輯有三:
優(yōu)化外匯儲備結構。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已降至歷史低位,而黃金與美元資產(chǎn)的負相關性使其成為天然對沖工具。招聯(lián)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黃金不受單邊制裁影響,能有效降低單一貨幣波動帶來的風險。
支撐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mào)易融資貨幣,央行增持黃金向國際市場傳遞了“人民幣有堅實價值錨定”的信號。正如潘功勝行長所言,黃金儲備為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角色升級提供了實物支撐。
應對長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沖突、經(jīng)濟衰退風險加劇,黃金的避險屬性愈發(fā)凸顯。2025年上半年,國內(nèi)黃金ETF增倉量同比暴漲173%,民間金條投資需求激增23.69%,這反映了市場對黃金長期價值的共識。
需要明確的是,央行增持黃金并非為了短期套利。遠東資信首席研究員張林強調(diào),中國央行的操作是戰(zhàn)略步驟,而非基于金價波動的投機行為。
即使未來黃金價格因技術突破下跌,其作為“危機保險”的戰(zhàn)略價值仍不可替代——就像保險公司不會因為事故率下降而停止儲備理賠金。
美元霸權的新劇本?黃金的去中心化價值難以撼動
美國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壓制金價,本質(zhì)上是維護美元霸權的無奈之舉。但黃金的特殊屬性決定了這種努力很難奏效:黃金的價值源于人類社會數(shù)千年的共識,而非物理特性。
即使人造黃金技術成熟,市場仍會偏好天然黃金——就像天然鉆石在人造鉆石沖擊下,仍通過品牌溢價維持高端市場。
更重要的是,黃金作為“終極支付手段”的地位,不會因實驗室合成而改變。2025年全球央行購金調(diào)查顯示,95%的受訪機構計劃繼續(xù)增持,這說明黃金的戰(zhàn)略價值已超越技術層面。
美國若真掌握了低成本人造黃金技術,必然面臨兩大困境:一是技術擴散風險——其他國家可能通過逆向工程復制;二是環(huán)保倫理爭議——核聚變產(chǎn)生的放射性廢料處理將成為國際難題。
歷史經(jīng)驗表明,任何試圖壟斷關鍵技術的行為,最終都會被市場和時間瓦解。例如,美國對華芯片封鎖反而加速了中國自主技術突破。
要知道,黃金的全球年交易量超過30萬億美元,而馬拉松公司宣稱的5000公斤年產(chǎn)量僅占市場的0.14%。即使技術完全成熟,這點供應量也難以撼動市場。
更可能的情況是,黃金價格會因技術突破出現(xiàn)短期波動,但長期仍由全球經(jīng)濟基本面、地緣政治等因素主導。2008年金融危機后,央行持續(xù)購金但金價卻下跌,說明黃金定價邏輯復雜,并非單一因素能左右。
回到問題本身:美國初創(chuàng)公司的“煉金術”能否讓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白囤”?答案是否定的。
從技術可行性看,人造黃金仍處于實驗室階段,放射性和高成本使其無法規(guī)?;瘧?;從市場邏輯看,黃金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去中心化的貨幣屬性,而非物理形態(tài);從戰(zhàn)略布局看,中國央行增持黃金是應對百年變局的長期舉措,不會因短期技術噱頭而改變。
歷史早已證明,黃金是人類文明的“壓艙石”。無論是古埃及法老的金棺,還是現(xiàn)代央行的儲備庫,黃金始終扮演著穩(wěn)定器的角色。
美國試圖用技術手段解構這種共識,或許能制造一時的輿論波瀾,但最終將發(fā)現(xiàn),黃金的價值根植于人性對確定性的永恒追求——這是任何實驗室都無法合成的。
極目新聞——美企宣稱破解“煉金術”,可將汞變黃金,能一邊發(fā)電一邊“煉金”
海峽網(wǎng)——美企宣稱:“水銀可以變黃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