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民國2年(1913年)地圖,棋盤街周邊截圖
在老上海租界馬路中,棋盤街常被提及,但大都語焉不詳,令人不知確切方位。最流行的說法是,舊時將河南路(福州路至廣東路段)兩側街市喚作棋盤街,后來把它向北延伸至南京路(今南京東路),向南延伸至三茅閣橋(今延安東路河南中路口)。那么棋盤街到底是路名還是街區(qū)名?為此,筆者找來不同年份的老地圖,再參考《申報》記載,總算對棋盤街有了定位。除了河南路(今河南中路,南京東路至延安東路段)俗稱棋盤街外,棋盤街南段東西兩側還有三條小路,位于廣東路與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中間,以河南路為界,東側二條小路稱東棋盤街,西側一條小路稱西棋盤街。由此可見,棋盤街既是街區(qū)名,也是路名。東西向兩條棋盤街小路一直延續(xù)至約2000年,之后不久因建造威斯汀大飯店和黃浦體育中心先后消失。清末,棋盤街周邊開了鴉片煙館、旅館、二等妓院和茶館等,堪稱鬧市。坊間有西棋盤街俗稱雞鴨弄一說,或跟周邊妓院有關。但這些風月場所于民國初要么關張要么遷至他處,而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建樓入住,棋盤街中市遂蛻變成“文化街”。謝菊曾老先生曾撰文回憶道:“當我來上海時(1913年),(棋盤街)已沒有煙館,而旅館和妓院已各搬了場,至茶館只有廣東路口同芳居一家了?!?/p>
圖2:河南路福州路西南轉角,中華書局新樓
圖3:1932年,河南路福州路口南望,右側轉角中華書局,左側是五洲大藥房
中華書局于民國元年先在棋盤街北段(河南路325號,九江路至漢口路段)開設發(fā)行所,坐西朝東,最初有四五間門面,后來擴大延伸至漢口路轉角。1916年8月25日,中華書局遷至福州路口自建大樓內營業(yè)(圖2,河南路221號),原址一部分由出版《歷朝通俗演義》大賺其錢的會文堂書局租用,靠漢口路轉角的一部分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由日本人租用開了一家漢文《亞洲日報》館。由此向南,在漢口路至福州路段南首老巡捕房東側有條弄堂叫惠福里,弄內有家進步書局編輯所,這是沈知方(后來創(chuàng)辦世界書局)和他的侄子沈駿會(后來創(chuàng)辦大東書局)合辦的,隸屬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均由中華書局和文明書局發(fā)售,不另設發(fā)行所。
圖4:河南路(福州路至廣東路段),即棋盤街中心街圖
圖5:1912年商務印書館在棋盤街(今河南路211號)建造的總發(fā)行所新樓。
清末民初,棋盤街中市(福州路至廣東路段),是大小書局和文具儀器店鋪的集中地,因此當時有“文化街”之美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所新樓于1912年落成(圖5,河南路211號),并舉行慶祝活動,對顧客贈送書券及紀念品,門前車水馬龍,盛況空前。數(shù)年后中華書局即在商務(粗體字為書局簡稱,下同)北首新建新樓,坐落河南路福州路西南轉角,地段和氣派略勝商務。在這兩家書業(yè)巨擘對面,開著小書局多家,大多只占一二間門面,期間中國圖書公司不久被商務印書館收購。文明書局則被中華書局收買,但中華書局為與商務印書館競爭起見,特將商務南首交通路(今昭通路)轉角一幢店面盤下,將文明書局從對面搬過來。這樣一來,商務被文明和中華兩家書局南北夾住,再也無法擴展店面。直到1930年代后,商務購得南京路福建路口原仝羽春茶樓地皮,欲翻建大廈,然后將發(fā)行所從棋盤街遷入,但因房客不肯遷讓,翻建計劃告吹。這時,文明書局卻從棋盤街遷出至仝羽春茶樓對面,商務不得已而求其次,才將文明書局原街面房頂下,和發(fā)行所打通,總算擴大了門面。那是后話了。
當時商務和中華兩家書局對面的小書局中,有群益書社、公民書局、審美圖書館等。群益書社由湖南人陳子沛、陳子壽兄弟所創(chuàng)辦,以出版英漢對照讀物為主,如:英國文學作品、納氏文法、英文尺牘等。而從日文迻譯的《英漢辭典》,銷量尤甚,前后售出達數(shù)萬部。商務見狀,如法炮制,翻譯出版《袖珍英漢辭林》,也定價每本一元五角,還以對折價預約發(fā)售,搶了群益不少生意。群益自家沒有印刷所,它的書都是去日本印刷的。該社于1915年9月15日發(fā)行《青年雜志》,雜志由陳獨秀主編,每月一期,每半年出一卷,從第二卷起即改名《新青年》,后來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鋒刊物,更使群益書社門庭若市,收益頗豐。后來,陳獨秀與群益書社合作上出現(xiàn)分歧和矛盾,以致對簿公堂。陳獨秀遂醞釀獨立辦刊、 獨立經營,于1920年9月起《新青年》雜志獨立發(fā)行,同時組織“新青年”社,該社至次年10月解散。公民書局為王云五所辦,不久商務印書館欲延聘胡適先生為編譯所長,胡遂薦王云五代之,于是公民書局隨之收歇。審美圖書館以印售珂羅版美術明信片、圖片等為主。商務印書館南首交通路有家新學會社,專門出版農業(yè)和園藝書籍,大都從日文版譯出。交通路南還有幾家書局,如中華圖書館出版的王鈍根等編輯的《禮拜六》周刊,頗受小資階層讀者喜愛,每期行銷萬余冊,大賺了一把,該刊后來被推崇為“鴛鴦蝴蝶派”小說鼻祖。該館見此種刊物銷路甚好,于是又延聘天虛我生(陳栩園)、周瘦鵬等編輯《游戲雜志》等,均告暢銷,一時引起諸多小書局紛紛效尤,此類讀物一時風行滬上。在商務、中華對面的一些小書局,有藝學社和合記教育用品社兩家,均以供應學校用品、文具、紙張、簿冊為主,還有日本人開設的崛井謄寫堂,專售油印機和附件以及蠟筆、蠟紙、鋼板、鐵筆和原紙等,當時這些用品沒有國產貨,所以這些生意被日本人所壟斷。此外,還有供學校所用的理化儀器和博物標本、生理模型等商店。至于供應中國筆墨紙張的文具店,則有徽州胡開文(河南路196-198號,下同路)和曹素功兩家,均在商務對面不遠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