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每當說起上海,在多數(shù)人印象中,它向來是一座熱鬧非凡、繁華璀璨、燈紅酒綠的國際化大都市。可實際上,在上海的郊區(qū),同樣隱匿著許多充滿詩意與韻味的“江南古鎮(zhèn)”。它們不像市區(qū)那般喧囂,而是帶著江南特有的溫婉與靜謐,宛如一顆顆被遺忘在角落里的明珠,在時光的沉淀中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前段時間,我就滿懷期待地來到了位于上海市寶山區(qū)的“羅店古鎮(zhèn)”。在上海,曾經(jīng)流行一句諺語:“金羅店、銀南翔、銅江灣、鐵大場”。這句諺語里的“金銀銅鐵”,形象地代表著四座古鎮(zhèn)的“含金量”,也就是它們當年的繁華程度。而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無疑就是“羅店古鎮(zhèn)”,光聽這名號,就能想象出它昔日的盛景。
可是,當我真正踏入“羅店古鎮(zhèn)”,眼前的景象卻與我想象中的“金羅店”大相徑庭?,F(xiàn)在這座古鎮(zhèn),幾乎沒什么人。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了,就連當?shù)鼐用竦纳碛岸剂攘葻o幾。沿街的大部分店鋪緊閉著大門,門板上落著一層薄薄的灰塵,有些窗戶玻璃已經(jīng)破碎,用塑料布簡單遮擋著。只有偶爾幾家開著的小賣部,門口坐著一兩位老人,悠閑地曬著太陽,顯得格外蕭條和冷清,仿佛被時光遺忘在了某個角落。
后來,我又往古鎮(zhèn)深處走了許久,這才發(fā)現(xiàn)人稍微變得多了一些。但仔細觀察,這些人大多是居住在當?shù)氐木用?,他們或是在自家門口擇菜,或是聚在一起閑聊,依然難覓游客的蹤跡。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思考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一方面,“羅店古鎮(zhèn)”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遠,位于寶山區(qū)西北部,距離上海市中心有相當一段距離。而且公共交通線路不夠發(fā)達,給游客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羅店古鎮(zhèn)”知名度不算太高,缺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色標簽,沒有吸引起很多游客的關注,漸漸地也就被邊緣化了。
曾經(jīng)作為寶山區(qū)“含金量最高”的“羅店古鎮(zhèn)”,如今卻變得如此蕭條荒涼,著實令人唏噓。再看看與它齊名的其他幾個古鎮(zhèn):“南翔古鎮(zhèn)”以其獨特的小籠包文化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紛至沓來,古鎮(zhèn)內(nèi)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江灣鎮(zhèn)”和“大場鎮(zhèn)”雖然古鎮(zhèn)風貌保留得不如前兩者完整,但也依托周邊的發(fā)展,算是發(fā)展得風生水起。為什么反倒曾經(jīng)最熱鬧繁華的“羅店古鎮(zhèn)”掉隊了呢?或許是城市發(fā)展重心的轉(zhuǎn)移,或許是缺乏有效的保護與開發(fā),又或許是在時代的變遷中沒能找準自己的定位。
好在如今,隨著上海市寶山區(qū)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羅店古鎮(zhèn)”的升級改造與商業(yè)開發(fā)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政府加大了對古鎮(zhèn)基礎設施的投入,重新鋪設破損的青石板路,修繕老化的民居建筑,改善周邊的交通狀況,增開公交線路,方便游客前往。同時,也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羅店古鎮(zhèn)”的宣傳推廣,挖掘它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比如它曾是明清時期的商業(yè)重鎮(zhèn),有著“三灣九街十八弄”的格局,還有著獨特的龍船文化等。
相信不久的將來,“羅店古鎮(zhèn)”知名度會越來越高,相關的商業(yè)配套也會越來越完善——或許會有更多特色商鋪入駐,或許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吸引游客。屆時,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前來 “羅店古鎮(zhèn)” 游玩,領略這座古鎮(zhèn)獨特的魅力,讓 “金羅店” 的美譽重新煥發(fā)光彩。你覺得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