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糟館
嘗鮮餐廳|和諧世紀
傲客自費試吃第1189家 嘗鮮評級通過第625家
昆明習慣把蒼蠅館子稱作“凹糟館”——“以方言戲謔環(huán)境,實則暗贊美味?!?/p>
因此對凹糟館的判斷,我以為至少要符合以下幾點:
1.首先位置要藏在七拐八繞的小巷里,找到它得問三輪路人,罵十次導航;
2.桌椅也不能太新,起碼是紅色的塑料凳,或者已經(jīng)瘸了一條腿、吱呀作響的矮木凳;
3.沒什么環(huán)境可言,甚至地板還有點打滑。
只是沒想到眼前這家名字就叫“凹糟館”的店,竟只符合了最后一條。
01.
“隱于陋巷、味道至上”
名叫“凹糟館”,但是門頭又大又新,立在小區(qū)的拐角,環(huán)境一點都不凹糟;冰柜里水靈蔬菜碼得齊整,是云南炒菜館子的標配。
照顧到我這種不會傳統(tǒng)點菜方式的菜鳥,墻上也掛了招牌菜品推薦。正仰頭看著掛牌,聽見后廚“轟”一聲爆響,辣椒香混著熱浪沖出隔斷的簾子,辣香混著鍋氣直往鼻孔里鉆。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盡管桌椅都嶄新,地板還是鋪著一層薄薄的油光,一不小心就腳底打滑。于是遠離戰(zhàn)場躲去涼快的外擺小桌。
就隨意擺在路邊,小區(qū)里的居民出來散步,被香得走不動道;快餓暈了…… 鄰桌大叔就著空盤扒凈最后一粒飯時,我們的黃膘牛肉爆黃喉終于上桌。
02.
“家常小炒、鍋氣滿滿”
二十分鐘等得茶壺見底,端上來卻值回票價。扒拉開鋪面的紅色干椒被子,牛油裹著帶膘肉片、黃喉蜷成脆生生的圈。
筷子夾起肉和黃喉各一片,摁進熱騰騰的米飯坑里,牛油瞬間滲透米粒縫隙。
扒拉進嘴的剎那,黃喉“咯吱”脆響炸開,一點都不老!很有鍋氣!花椒粒嵌在肉縫里暗藏殺機,可以就著麻辣咸香下半碗飯。
耙雞腳也是云南吃席餐桌上的???,受到不分男女老幼的喜歡,筋骨的勁道,雞皮的Q彈爽滑,耙軟卻膠質(zhì)緊實,即使是沒牙的老頭老太也可輕易降服,嗦到兩手都變得粘膩還不肯罷手。
雞爪在紅湯里燉得魂形分離,筷子輕夾骨頭一嗦,皮肉“噗溜”滑進喉,真的一抿脫骨,“耙”字寫在腦門上!濃郁的湯汁混著小米辣和蒜粒,黏得上下唇打架。
菜一次就上齊全,明顯是新鮮現(xiàn)炒,挖起一勺老奶洋芋,還在呼呼冒著熱氣。
云南人都懂老奶洋芋的含金量!始終牢牢占據(jù)云南人餐桌的一角!油燜雞潑辣張揚,切成小塊的雞肉淹沒在洋芋泥里;
舀一勺洋芋泥扣進米飯碗,澆兩匙濃湯攪勻——飯粒瞬間裹得油亮,糊辣焦香追著每粒米跑,好吃!但是要小心雞骨頭!
絲瓜削皮留翠衣,切成長條炒得瑩潤發(fā)亮,清甜汁水汪在盤底。被辣懵時連湯帶瓜舀兩勺,舌頭終于得救。
摻著蟹柳一起爆炒,帶出一絲鮮味,我和朋友吃得吸溜吸溜,贊美著猛火灶的威力,即使知道做法,也是自己在家無法復刻鮮甜爽脆。
家常菜要做得好吃,首先食材就要新鮮,看著冰柜前新鮮的瓜花無法拒絕。預想之中的湯很清甜!
只是南瓜藤尖蜷著絨毛,花桿有些老了,花朵帶著花蕊有點發(fā)苦,或許最好吃的瓜花還是得在春末夏初。
桌椅能晃,地板能滑,等菜能讓人嗑空瓜子袋。但只要冰柜依舊新鮮水靈,后廚依舊猛火快炒,這份獨屬于凹糟館的魔力,是云南人永遠無法拒絕的餐桌美味。
秦發(fā)飯店 | 席子營
鮮宜潔·特色云南菜 | 小西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