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報截止前 1 小時,重慶快遞員文麗娟的手機突然響起。電話那頭,兒子萬鑫宇語氣堅定:"媽,我改志愿了,選西湖大學。"
這個剛從北大強基面試考場出來的男孩,只因一通來自施一公的電話,就推翻了 "中科大保底沖北大" 的規(guī)劃,讓做了半輩子快遞員的父母急得直跺腳。
"氣得我喊他復讀,甚至說 ' 斷絕關系 '!" 文麗娟至今記得那天的混亂。在她樸素的認知里,老牌名校才是 "正經出路",何況兒子 677 分的成績足以叩響清北大門,復旦、交大的招生老師早已拋來橄欖枝。
直到一位老朋友的話點醒了她:"西湖大學人均國際頂刊論文全國名列前茅,你兒子比你懂行情!"
這個讓高分考生毅然選擇的民辦高校,究竟藏著什么魔力?
施一公的 "一人一策":把實驗室搬進本科課堂
"西湖的氛圍讓我想扎根科研。" 萬鑫宇的理由簡單直接。這個兩次斬獲化學競賽省一等獎的少年,早已瞄準了半導體領域 —— 他告訴母親,中國在這一領域與發(fā)達國家還有差距,而西湖大學孔瑋實驗室正專注于下一代非硅半導體材料研究,其成果已轉化為 7 項國際專利,被兩家美國公司授權生產。
更吸引他的,是施一公設計的 "學術導師制"。這所大學的 228 位博士生導師,要給每一名本科生當 4 年 "伯樂",從選課到科研方向全程陪伴,甚至能直接帶著學生參與 Science 級別的實驗。"
你可以隨時給導師發(fā)微信、打電話,一起吃飯聊課題。" 這種親密的師生關系,正是傳統(tǒng)名校難以實現(xiàn)的。
在這里,前兩年不分專業(yè)的通識教育涵蓋數(shù)理化、人工智能,甚至哲學歷史,學生直到大二下學期才自主選專業(yè)。
萬鑫宇看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不僅能接觸到 6 寸、8 寸晶圓制造工藝線,還能通過學校與康奈爾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合作項目,大三就出國交流。
從質疑到點贊:高分考生的 "反內卷" 選擇
萬鑫宇并非個例。今年河南考生小喬以 674 分報考福耀科技大學時,也曾被網(wǎng)友嘲諷 "腦子進水"。
但這所由曹德旺捐資創(chuàng)辦的新大學,用 "6 位老師帶 1 名學生" 的配置、本碩博連讀通道和免費出國機會,打動了不少像小喬這樣的高分考生。
這些選擇背后,是新一代年輕人對 "成功" 的重新定義。萬鑫宇拒絕母親陪讀時說的那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jié)奏",或許道破了關鍵 —— 當傳統(tǒng)名校還在比拼升學率時,西湖大學已經在培養(yǎng) "能走進世界任何一所大學都不遜色" 的創(chuàng)新者。施一公在招生時強調:"我們不倡導內卷,要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軌道上脫穎而出。"
如今,文麗娟看著兒子整理行囊時眼里的光,終于讀懂了這份選擇。西湖大學今年在重慶僅招 10 人,萬鑫宇的錄取通知書上,施一公的簽名筆鋒剛勁。這個曾讓父母焦慮的決定,正在成為更多家庭的參考樣本。
當 985 光環(huán)不再是唯一追求,當年輕人寧愿扎根實驗室攻克 "卡脖子" 技術,中國高等教育的新敘事,或許正從這兩所創(chuàng)新大學開始書寫。你會為這樣的 "叛逆" 點贊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